荷塘月色的课件(2)

2020-07-26教案

  2.第3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处的妙处")

  这一段,抛开了写景,句句都是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提问)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引导学生体会前两段与此段的内在联系:

  1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态_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有在清冷的不幸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其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吗?

  2从行文上看这一段似乎是"游离"出来的抒情段,但从时空上看,这一段与第2段是同步的.。实际上,这"情"还是离不开"景的",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

  说明: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句在分析时不能草率。

  1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对这点,好认识;它与第2段有什么关系,则容易被忽略。这句是对"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续,2、3段便浑成一体了(再次证明第3段并非"游离"出来的段落)。

  2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安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1.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顺笔写缕缕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流水,层次井然,形象精确。审按观察的角度,祖母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教师在讲述时要尽量引用原句,重点词语随手板书,如"弥望"、"袅娜"等等。)

  2.上面的分析,基本上抓住了第4段行文顺序特点,但细一研究,还可以看到作者的匠心:

  (1)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

  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回答,这就叫"读进去"。

  估计学生很容易认为只是到了"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才由"静"转入"动"。这种认识是肤浅的,是套用"动静结合"这一评语,缺少鉴赏力。

  实际上,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有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物静而情动。花、叶、流水的人格化表现了景与情的交融,潜在的韵致也就流动起来了。作者把叶子比成"亭亭有舞女裙",说是静,却有动,也许叶子静静地铺展着,可喻体中的女郎是在旋着舞着的,否则,那裙裾怎能临风伞开呢?再如,朱自清先生用"羞涩"一词来形容待放的花朵,更是而人寻味,不仅暗合古人对荷花"绰约若处子"的赞誉,更是站读者浮想不已,既然"羞涩"于颜内心怕更怦怦吧!这"动"已溢于文字之外了。

  说明:上面这各种分析,教师应当理解,但是不是要求学生也达到这个深度,要适情而定,不要脱离学生实际硬灌,能启发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重点还是抓词语在语境中的涵义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的神韵。

  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

  引导学生分析第4段的最后一句。荷叶田,满遮荷面,塘水看不到;作者却断定那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是由于叶子的"风致"引起的合理想象。这是很精彩的一笔。为沪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还可以启发他们从"视觉--嗅觉--听觉"这一角度来欣赏作者怎样描写荷塘,进而还能解决一个问题:第4段是"人在景外"不是"人在景中"(实际上是"情景交融"的问题。)(四)关于"通感"问题。(见"难点、重点分析"第3题。)

  (六)第5、6段的讲析。

  这两段,应完全交给学生分析,教师不应再细说了,否则就会"剥夺"学生的必要的鉴赏机会。

  这两段的阅读点,欣赏点似可放在对某些字词的品味上,也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其中极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

  例如: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精确在哪儿?(与用"照"相比较进行品味。)

  (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里的比喻与拟人,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为什么不割爱此句,以使通篇流溢着美呢?

  (引导学生从借景抒情的角度来思考,体会作者心中难以排除的哀愁,烦怨。)

  处理以上内容时,可采用讨论式,让学生多说,拓宽思路。渐而使他们认识到,读文学作品决不能停留在"字面的识读"上,要利用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参与评论,所谓鉴赏能力便

【荷塘月色的课件】相关文章:

1.荷塘月色的课件内容

2.朱自清荷塘月色的课件

3.精选关于荷塘月色的课件

4.荷塘月色课件

5.《荷塘月色》课件

6.《荷塘月色》的课件

7.金色的鱼钩课件

8.荷塘月色教学课件

上一篇:荷塘月色的课件内容下一篇:做销售的自我介绍范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