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书教案(2)

2018-08-07教案

教学反思:(四月七日)

  今天上午第四节把这节课上了下来,课在上周已经备出来,还没来得及细细思量、修改便匆匆忙忙的进行了。幸运的是遇上杨老师来视导,以下是课后反思:这节课是依据凌琳老师在八小的名师课堂里移植过来的课,课前是没有进行过试教的,上周五才教完生字,然后布置学生们回去自读课文,在课堂上学生们的朗读与课堂表现我觉得还算可以吧,比我想象中要好。课堂上每个环节环环相扣比较紧凑,能达到教学要求,在学生们的回答中我感受到他们对“岩石”这本最大的书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而且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了探究的欲望。以下三点是我听了凌老师的课后的小结,拿来对照自己的课堂,有种感觉是“形”似,却没能准确把握住“神”。这是我最大的感触!有了这次的经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能找到自己的不足,继而探讨属于自己风格的教学路径。

  1、《最大的“书“》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在本课的教学中,老师充分抓住本文对话较多的特点,让学生亲密地与文本接触,“潜心会文本”,引领他们自主地诵读、感悟、发现、体验和创造,初步认识化石,感知地壳运动.在师生、生生分角色对话朗读、语言积累中又进一步认识这本最大的“书”,在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朗读部分,有位参与听课的老师向我指出说:学生读得太少了,老师讲的稍微多了。的确就整堂课来说,设计的内容多了、课文也较长,为完成任务我缩少了学生读文的次数,这是以后要破解的难题啊!)

  2、挖掘想象资源——使文本充满活力。让文本活力充溢,就要让学生多元地解读文本,学会想象。“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尤其是面对低年级学生,更应让语文课堂成为培养他们想象力的舞台。这节课凌老师让学生由雨点的脚印去想象雨痕,由波浪的足迹去想象波痕,再在教师的朗读中想象地壳运动的场景。既展示了学生理解的多元,又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既避免了讲解科学常识的枯燥乏味,又为学生的智慧学习搭建了一个个平台。整堂课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活跃,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这部分我感觉自己是匆匆带过,没有细细品味已经走到下个环节了。)

  3、准确把握“书”的内涵,引领学生走向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准确把握三个难度的“书”,即平常的书,文中最大的“书”,大自然中更广的“书”。以平常的书引入,以大自然中更宽泛的“书”结尾,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又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使学生的视野不再被禁固在本教室,使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本课堂。(此部分的引导我觉得应该把握得不错,这是我个人主观的意见,还望在明天的评课中杨老师会指点出更为到位的点评。)

  4、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解决科学知识。多媒体计算机进入课堂教学,以其便捷、直观、丰富等特点开启了课堂教学的新天地,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在这节课中,凌老师采用的课件,既不使语文过于直白,失去了应有的语文味,变成了课件展示课;又比较准确地解决了常识性知识,使语文教学与科学知识的落实相得益彰、相互促进。(这部分我是删去了,没有制作课件而是用小黑板替代,感觉也算不差)

上一篇:《我爱家乡的山和水》教案设计下一篇:课外阅读的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