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游褒禅山记》的教案

2018-11-24教案

  A.课时安排:三教时。

B.教学目的:

  1.思想教育目标: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2.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借游记抒发议论的写法。

  3.能力培养目标:古文的字词句篇。

C.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背诵全文;

  2. 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3.之以的用法。

D.教学方法:精读课。

E.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室设备电脑等。

F.教学设想

  1.本文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学生初次学习这样的文章,会有一定的困难。解决这个困难的办法是:一开始就指导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全局,抓住全文的警策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句话,初步理清脉络层次,然后逐段教读,最后总结全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概括成:全局局部全局。

  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必须以学生的充分预习(必要时可以从课堂抽出20分钟让学生预习)为前提。

  2.对语言障碍要有足够的估计。本文中有些句子层次较多,有些词看似平常而用法和含义比较特殊,常见虚词其之以等出现的频率较高,且涉及多种用法,这些都是困难所在。有些词、语、句要提出来,用灵活的方式(据上下文义推测、文白对照、长句化短句、语法分析等)进行解释;有些可以在教读过程中以提问方式要求学生解释,而后补充纠正;有些可以放到结束课上,通过分类整理,加深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要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悟上述词、语、句的含义。

  3.本文作者的思想是深沉的,胸怀是阔大的,所以能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一点,学生很难品味出来。因此,教师应当将示范背诵作为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加以运用,必要时应逐句地带领学生诵读。

  4.本文拟用3课时教读,安排如下:

  第1课时:讲解文章主旨和布局,介绍作者,诵读第1段。

  第2课时:诵读第2、3段。

  第3课时:诵读第4、5段,总结全课,完成练习第一、三、四题,整理实词。

G.预习安排

  1.对照注释看课文一遍,然后朗读课文一遍。

  2.给下面的句子划停顿: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注意本文中的其之以都有多种用法。

  4.准备背诵全文(末段可略读)。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教师: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有三篇是游记。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即教学设想中提到的那四篇。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教师:根据初读印象说说《游褒禅山记》跟上述四篇有什么不同。(从记游中生发议论。)

  教师指出: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像《游褒禅山记》这样由记游中生发出大段议论的不算很多,这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阅读时要注意的是,文章议论的中心是什么,它怎样由记游中生发出来。能把握住这两个问题,才能学好这篇文章。

二、讲解文章的主旨。

  1.CSC课件中朗读展示。

  2.学生齐读全文。在齐读前先检查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正音无物以相(xiàng)之 何可胜(shēng)道也哉 长乐王回深父(fǔ)

  3.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4.追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5.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至洞之深处。)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无限风光在险峰。)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随之。)

  小结:随之,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三、作者简介。

  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提示已经说过,这里稍作补充如下: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四、学生齐读课文前四段。要求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尽吾志的思想和文章布局上的特点,弄清作者的总体构思。

  五、归纳文章布局的特点。前面在讨论文章主旨时,已经涉及布局的一些特点。这里只稍作补充,然后归纳。

  问: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可见第1、2段是记游部分。

  问:作者发了哪些议论?(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前一点是由什么事情生发出来的?(游后洞而未能极夫游之乐。)后一点呢?(有碑仆道,其文漫灭)可见第3、4段是议论部分,分别照应第1、2段。

上一篇:《幸福是什么》优秀教案模板下一篇:《颠倒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