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桥名人故事(2)

2018-08-29故事

  谈起罗孚与冯唐关于到底要不要读董桥之争,对于这两种说法,董桥皆有怨言:“当年罗孚那句话害死我了,那么说肯定要招来反感的。”而对于冯唐的刻薄,董桥则拿出了西洋背景的矜持:“我个人受英国传统的影响大一些,为文做事,喜欢留三分余地。中国人叫厚道,西方人则叫讲究礼貌。所以我不习惯用这样的笔调讲一个人。”

  “遗老”董桥

  董桥形容自己的“文字是肉做的”。但70岁的董桥,实际上高而瘦,衣着考究,冷峻清癯。他正在修改写给当周《苹果日报》副刊“苹果树下”的专栏稿。厚厚一沓绿色稿纸铺在写字台上,手写的黑色墨迹,满页红笔的圈圈画画。

  “这大概是第五稿,”他说,“一般改到七八稿就差不多了。”

  董桥不会打字,拒绝学习电脑。他说:“我对新世界没有兴趣。”却也有一只iphone4,他笑说不是为了潮流,而是因为漂亮。

  年轻时候写的字不要再提,董桥说。他十分怕人说起当年那杯“中年下午茶”。

  那时的文字太顺,太油,依仗着小小的聪明,提起笔一溜烟便写出来,写的人沾沾自喜,读的人赏心悦目。他的文字天生艳丽,稍不克制便会流于妩媚。年纪越大,他越注重一个“淡”字,反复修改,为的就是像一个美人卸妆一样,把那层艳色狠狠抹去。

  《橄榄香》是董桥的新作,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的,四月刚上架,卖点是“董桥的第一本小说集”。30个短篇,全部控制在2500百字之内,董桥说这是他刻意为之。“台湾、内地的文章都太松了”,香港呢,报章杂志的版面,寸土寸金如这小岛的地皮,逼得你练就在最小天地里苦心经营的本事。

  董桥追忆的过往,不是远古,不是明清,而是“近古”的民国。董桥祖籍福建,1942年出生于印尼,父亲和舅舅合伙开书店,做商务印书馆的南洋代理商,这让童年的董桥精神和物质生活都相当富足。董桥曾在文章里描摹印尼家中的书房:紫檀书桌,乌木书橱,窗外荷塘蛙鸣,一丛幽篁,墙上挂着“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武器但率真”的对联。1958年,印尼开始排华,雅加达动乱频频,次年17岁的董桥起身前往台湾念书。

上一篇:农夫分鹅故事下一篇:戏子陈道明名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