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哈佛的励志人物故事

2018-09-30故事

  走进书店,曾小雨问营业员:“你们这里是否有《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的书?”

  “英文原版的刚刚上架。”

  “中文版的哪天来?”

  “估计在30天以后。”

  曾小雨喜欢看小说,上小学的时候,她就读过不少名著。进入初中,曾小雨对欧美文学的兴趣更加浓厚,她是名副其实的哈迷,看完《哈利·波特》前6部之后,就时刻盼望着第7部早点到来。可惜先到书店的是英文版,翻译版还要等30多天才能出来,她觉得实在无法等,于是干脆买了一本英文原版的捧着匆匆地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曾小雨心里痒痒的,十分想看《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走着走着,她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当时曾小雨掌握的词汇只有三四千个,几乎每句话里都有不认识的单词,更加讨厌的是,每页上都有看不懂的句型,弄不明白那个句子究竟怎样翻译才准确。

  回到家里,曾小雨想读到伏地魔最终倒台的渴望,依然非常强烈,她便找来文曲星电子辞典放在身边,然后阅读《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遇到不懂的单词,就查辞典。为了看书,曾小雨要求自己,在学校必须抽时间把作业做完。每天吃完晚饭后,曾小雨就开始看小说,直看到22时。

  曾小雨不会刻意将查过的单词记在笔记本上,标记上音标每天背诵,她的目的很简单,只想知道书里发生了什么事,因而每个单词在她脑海中停留的时间不过几秒钟,很快便过去。看完30多页后,曾小雨发现,读书时查文曲星电子辞典的频率越来越少,语感也在慢慢地加强。

  用20多天将砖头厚的《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看完后,曾小雨的英语词汇、语感都有质的飞跃。与此同时,她还意识到,在文学领域里,翻译在多数时候显得苍白无力,原著比翻译版更有魅力,如果能读原版,就尽量读原版。

上一篇:她21岁当总裁励志人物故事下一篇:裘盛戎的励志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