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加工工具散文(2)

2019-10-22散文

四、碓

  碓,是一种舂米的工具,它是木石结构,也是锻炼下肢的运动器材。

  碓,由两部分构成即石臼缸和踏木套。石臼缸,是取一坨方形花岗岩石,边长大概是0.7米,在方石正中自上而下凿一个直径为0.5米和0.15米的圆台,深度为0.5米,石材必须是花岗岩类的坚硬物。踏木套,是取一段长2.1米宽厚都是0.3米方杂木,先在首端0.4米处用斧将方木削成圆形,再在1.4米处装上一根横轴,1.4米处至2.1米处之间削成一个厚为12厘米的平板面,踏木套就分为三部分:头部、身躯、尾端。头部就是首端,在头部正中凿一方孔,装上一根长约0.8米呈圆台形的碓锤,圆台形的小端朝下,在小端的平面上凿雕一个厚为2厘米的十字架,并用一张薄白铁板将下端包住,用锤子敲十字架的空位,白铁皮也呈现出一个十字架,再把白铁皮包紧碓锤,并用铁钉拴牢。身躯就是0.4米至1.4米处之间,先削圆削小象一个脖颈,再往后稍微削粗一点象一个腹部,在1.4米处前后削得更粗一些象臀部,在臀部处装上一根大约1米左右的横轴;尾端就是那块平板,也叫踏脚板。再用两块厚为0.1米高为0.4米宽为0.3米的青石板凿刻成“u”字形轴套。全部制好后就来安装了。

  先在碓屋的一个顶角处(离墙面0.5米宽)地面挖一个边长为0.7米的正方体坑,将石臼缸埋在这个坑内,把“u”字形青石板轴套埋在1.4米处的两旁,“u”字的最低处离地面要有15厘米高,再在1.4米处后挖一个深度为0.2米长为0.7米宽为0.3米的坑,称作踏板坑。将踏板套的横轴放入“u”字轴套内,这架碓就算制好了。

  在脚踏板的上方横梁上拴一根粗绳,用来扶手平衡身体。

  踏碓是用脚,蹬一下踏脚板,首端就昂起头来,脚一离开踏脚板,头就低下去了,碓锤就重重地砸在石臼缸的底部,其实就是卡在“u”字形里那根轴为支点的杠杆原理。

  将晒干的稻谷或浸湿的米、高梁、小麦放入石臼碓里踏碎,是件很辛苦的事。因为石臼缸底部容积小,往往会结成块,因此,人们用一块金属瓢,瓢的尾端装上一杆长约两米的小木棒,一边踏碓一边用长棒瓢翻拌;在踏得很累时,会用两人来踏,一般是三人操作,两人踏一人筛,筛出的粗颗粒继续踏碎,周而复始,直至踏成细末为止。

五、磨

  家乡的磨与北方的磨是不同的。北方的磨很大很笨,它是由一个固定的磨盘和一个大滚筒组成,用驴或人跟着磨盘转动进行推拉,而我们南方的磨较小,只是手工劳作而已。

  磨,是石木结构。它是由两个磨盘和一个漏斗组成。磨盘是选坚硬的石材制成,一般是花岗岩石;先选两坨直径为50厘米的毛圆石,把它们凿刻成圆柱体,一块为20厘米厚,一块为30厘米厚,两块都凿成圆平面;在厚度为20厘米的石块的正中心钻一个直径为3厘米深度为10厘米的孔,在孔里挤入一根长20厘米的硬木轴,轴在平面上凸出也有10厘米高,用刀把轴上端剐小一点,再以轴为中心、圆心角为6度的平面上凿刻成若干个全等的扇形几何图案,凿刻印深度不小于3㎜,并且要边高边低。在厚度为30厘米的石块的底面正中心同样钻一个大小相同的孔,这个孔就叫轴套,同样凿刻成大小相同若干个全等的扇形几何图案;再把它翻过来,把正面凿刻成一个弧形平面,类似一个大石碟,在离中心轴套10厘米处钻一个直径为6厘米深度为30厘米的圆孔,这个孔叫做进食孔;再在侧面任一处的正中心凿刻一个边长深度都为7厘米的方孔,在方孔里挤入一个“L”型的手柄并尖紧,这样两个磨盘就算制成了。漏斗是由四根高度为80厘米的木方和一些连接方做成一个边长为60厘米的方架,在方架的上部放入一个边长为70厘米和45厘米高度为30厘米的正棱台,小端朝下,并紧紧地卡在方架内,形成一个上宽下窄的漏斗。再用一根长约1.2米的扁木方制成一个推钩,在扁木方尾端钻一个直径为5厘米的圆孔即钩孔,首端装上一根5寸长的横檔即手柄;再把上磨盘“L”型方手柄的上端刨成直径为4.5厘米圆柄,在放磨的地方横梁上悬挂一根双绳。一切都制好了就待安装。

  把漏斗放在一个光线比较充足靠墙的地方,将厚度为20厘米的下磨盘搁在漏斗四个梯形斜面上,并用木尖塞紧固定,将厚度为30厘米的上磨盘的轴套套入下磨盘的中心轴,再把推钩的钩孔套入“L”型的手柄里,双绳套入推钩的横檔上,在绳子的牵引下,手握着推钩顺时针或逆时针作圆周运动,磨的工作原理与推相同。

  家乡的磨大都磨一些带水剂的五谷杂粮,干剂的难以漏出;在磨之前,将被磨物用水浸透,然后用适量的瓢剜入进食孔内,边推边剜,磨盘底下便流磨液,经漏斗流入底下的大盆内。一人磨比较费劲,左手撵着“L”型手柄推拉,右手剜料;两人磨加上推钩辅助就省了很大的力。老家用石磨磨大豆,做出来的豆腐细腻格外好吃,现在我们吃的豆腐总比不上石磨豆腐。

  写完这篇文章后,我总感觉不象散文,好象是五谷加工工具制作的理论文章,这些散落在民间的石匠、木匠、蔑匠、铁匠不知道根据什么理论制出多么精巧的工具,也许他们的制作理论已在脑中默化潜移,没有具体化罢了。那么这篇文章就当作他们的实践汇集或者理论的补充吧……

  早些时候听堂弟说,那些五谷加工工具早就不见了。我想,如果能将它们收藏起来,不仅仅是对先祖们因生活而使用这些工具的羡慕,而且对这些工具的深函文化的研究起到一定作用,更启迪后辈承传先祖的精神。既然不见了,要想回忆它们或想体验它们就看看这篇文章吧!

上一篇:最美故乡人散文下一篇:话别离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