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着泡着,我们就老了散文(2)

2020-04-13散文

  要泡好茶,请先认识茶

  要泡好茶,请先认识茶

  认识茶叶,是泡好茶的首要因素,也是在茶的世界中找到方位的基本功。

  由于茶的名称五花八门,有的以地名称呼,如产在南投县冻顶山区的乌龙茶叫“冻顶茶”;有的又因产区出产的茶种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如软枝乌龙种,冠上产地名统称“冻顶软枝乌龙”。

  对消费者而言,这种称呼具体而又笼统,常使人无法准确定位。

  其实,同一地区产茶,光看茶命名,因为制茶者不同,或因揉捻、焙火的不同,也很难断定茶质,加上茶名称又可各自命名,未加统一的茶名便纷纷出笼。

  于是,你买的“冻顶茶”是南投县的正品,还是其他县市的产品而泛称的“冻顶茶”?况且,光是南投县就有“永隆”、“广兴”、“樟雅”等品类,与“民间”、“竹山”口味互异。

  流通市场的茶,没有一套命名的标准,少了对茶的品牌的统一规制,就易混淆。就如同明明是很精致的品茗茶器,却被泛指为“老人茶具”,这就阻碍了消费者对茶的正确认识。

  因此,光看茶的颜色,或是光听制茶工序,就来判断茶的品质,这是远远不够的。

  不论你拥有多丰富的有关茶的知识,都得配合茶器、水,再加上亲自动手泡茶,才能真正掌握茶性,才能在茶海中找到一条正确的茶路。

  外行人看泡茶,只是将茶放在壶内,注入热水就完成了;但借着这持续简单的行动衍生出来的与茶的对话,你掌握了几分?

  你想要泡出一壶好茶,是否得先向茶叶问好?

  茶的香气和滋味会因制作茶叶的过程不同而产生巨大的变化。通过制茶工序的不同,根据茶的颜色,我将全国的茶叶分为六类,希望对入门者或是迷失在茶阵中的人有所帮助!来自池宗宪的《我的第一本泡茶专书》

  泡茶的水也有分级

  泡茶的水也有分级,水质不同,可以导致茶的香气和滋味出现极大的差异。因此,水是茶之母。没有好水,便无法泡出好茶。

  现代茶人常会在文献中看到古人品水的高明故事,这些故事有的至今仍在流传,成为品茶用水的圭臬。而古人几近神奇的识水能力,也成为现代人品茶之余的话题。

  茶圣陆羽的《茶经》这样为水分级:“山水上,江水中,井水差。”陆羽所处的时代山涧无污染,水是活的,用集山地之灵气的水来泡茶,自然有无限滋味。而今,山地遭破坏,河水被污染,今人不能效法古人随意取水泡茶了。取用泉水泡茶时,也应留意水源是否遭到污染。

  台湾的山之水、井之水都有人取回饮用。有些商家脑子反应快,取得自然水源后,经过适度的过滤处理,打出自家的品牌水而广受认同。

  古代的文人按好坏来个评比,将适于泡茶的水源同时列名以供同好参考。唐朝的张又新曾写了《煎茶水记》,分了二十个等次的水源,可见品水之精,也反映了作者对水的用情之深。只是时过境迁,这些水源已成为历史名词,今日造访,怀旧意义恐大于饮用功能了。

  宋朝大学士欧阳修也是识水专家。他写了一篇《浮槎山水记》,批评唐代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评鉴得不客观,他还大力推荐庐州浮槎山的水。文人好水到这种地步,可说是极致了!

  唐朝陆羽或是宋代王安石,都有着几近神奇的辨水能力。后人看到这些记录,更是望尘莫及,只好自叹识水功力不如古人!

  陆羽的故事

  湖州刺史李季卿叫人到南零取水煎茶,以供陆羽品茶之用。陆羽看了桶中的水,用杓摇来一试便说:“水是江水,却非南零水。”取水人辩称,他确实驾船前去取回;陆羽却说,只有下面半桶水才是。取水人万分惊恐,于是坦白:本来拿的全是南零水,半路船巅,水倒出来半桶,他才顺手由江边加满。

  两种水质虽不同,但放在同一桶内应该混合了,而陆羽竟能分离识水,可见辨水功力之深。

  宋代王安石也有类似的识水故事,传颂后世。

  王安石的故事

  王安石是宋神宗时期的宰相。皇帝赏赐他阳羡贡茶,他想用瞿塘中峡水泡饮以求药效,刚好苏轼赴黄州,王安石便请苏轼代为取中峡水。苏轼答应,前去取水,可是苏轼坐船坐过头了,从中峡到了下峡,于是就取了下峡的水带回。哪知王安石煮了之后竟对苏轼说:“瞿塘水性,出于《水经注》,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唯中峡缓急相半,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见茶色半晌方出,固知为下峡水。”

  王安石将了苏轼一军,取水没取对,想蒙混可没那么容易!来自池宗宪的《我的第一本泡茶专书》

  泡茶心法

  泡茶心法

  《中国茶与功夫品艺》中提到功夫茶起源,据明清两代茶书所记,似是从明朝万历金沙寺僧捏宜兴紫砂壶时开始。其次明代许次纾所著《茶疏》中的三巡之说,其茶就是用紫砂壶冲泡。清代陆廷灿所著《续茶经》中,多次提及功夫茶。

  功夫茶以讲究茶具闻名。《中国名茶》说明所谓“四宝”茶具玉书(开水壶)、潮汕烘炉(火炉)、孟臣壶(小茶壶)和若琛瓯(小茶杯)。用茶具泡茶的过程:先将水壶放上烘炉,把茶叶放入壶内(一百毫升水放约六克茶叶),待水沸腾时,冲泡入茶壶,吹去浮上来的泡沫,盖好壶盖,壶上用开水一淋,两三分钟后再倒入小茶杯品尝。

  泡茶心法

  观看安溪茶王赛中繁复的泡饮流程,了解其细腻的泡茶心法,可知铁观音的功夫实在深不可测。《安溪县志》载:安溪自清代已形成一套安溪乌龙茶茶道,在正式比赛时共有十八道程序。

  1.山泉初沸:山溪泉水煮到“虾目”转“鱼目”的“一沸水”,宜于冲泡。

  2.孟臣沐霖:烫洗茶壶或盖瓯。孟臣是指明代紫砂壶制家,后人把名贵茶壶誉为孟臣。

  3.乌龙入宫:把乌龙茶放入茶壶或盖瓯,用茶量占茶具容量的五六分。

  4.悬壶高冲:高悬盛开水的烧水壶,将水冲入茶壶或盖瓯,以使茶汤转动。

  5.春风拂面:用壶盖或瓯盖轻轻刮去漂浮的白泡沫,使茶汤清新洁净。  6.孟臣重淋:用开水浇淋茶壶,既洗净茶壶外表,又提高壶温。

  7.若琛出浴:烫洗茶杯。若琛,清初人,以善制茶杯出名,后人便把名贵茶杯称若琛。

  8.玉液回壶:把泡一两分钟的茶水倒出,再反倒入壶,使茶水更均匀。

  9.关公巡城:把茶水依次巡回注入并列紧靠的四个小茶杯。

  10.韩信点兵:茶水倒到只剩最后少许时,将其一点一点滴到各个茶杯里,使浓淡均匀,香醇一致,也蕴含主人的深情厚谊。

  11.三龙护鼎:用拇指、食指扶杯,中指顶杯,既稳妥又雅观。

  12.鉴尝汤色:认真观看杯中茶水的颜色。

  13.喜嗅幽香:静嗅乌龙茶的香气。

  14.初品奇茗:观色嗅香后,开始品尝茶味,可谓“盛来有佳色,咽罢余芳香”。

  15.再斟玉液:开水冲泡后,隔一两分钟冲第二道茶。

  16.品啜甘霖:细致地品尝天真味道。

  17.三斟石乳:开水冲泡后,隔三四分钟斟第三道茶。

  18.领悟韵味:慢慢地领悟乌龙茶的风韵和味道。

  好茶、好水、好壶带出真观音,当香气在舌尖流转时,是否曾有人细想过这一泡好茶的用心?

  泡茶,当然得用热水,这是我们大家一贯的正确思维,但是你尝试过用冷水泡茶吗?用冷水泡茶的结果可想而知,水还是原来的水,茶叶还是原来的茶叶,茶叶发挥不了他的功效和作用,茶香更是无处可寻。

  静静的泡上一杯茶,看着茶叶的翻卷会产生很多的感慨,茶,要经过沸水之后才能散发清香,我们的人生亦是如此,只有经历磨练才能更丰富更坦然,一瓣瓣的茶叶心状般在水中沉浮,有的茶叶在沸水的洗礼下翻卷着,跳跃着冲到最上边,成功的演绎一场绚丽的舞蹈,虽然这段舞蹈是短暂的,但这仅有的短暂时刻也足以用一生去换取,在美丽极致绽放之后才缓缓地退居杯底,完美谢幕。而有的茶叶在向上翻腾的过程中停下来了,它在向上冲的时候或许看不到距离前方到底还有多远,就向我们人一样,人最可怕的是看不到希望,感到累了,选择放弃,沉入杯底,虽然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但是心境不可同日而语。就像我们的人生,感觉累的时候,你也许正处于人生的上坡路,坚持走下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到达了人生的另一个高度.

  轻轻摇动手中的那茶杯,看淡绿色的茶叶忽上忽下,簇拥着,嬉笑着,沉沉浮浮,变换着不同的位置,周围的一切都是静谧的,心境也随之平和,远离喧嚣和吵杂,静享这短暂而曼妙的时刻。

上一篇:当我们老了-散文下一篇:当我们老了伤感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