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艰苦的岁月里”,大人也好,孩子也罢,都是与岁月在博弈着。那时,我真是怕的,怕秋收麦忙,不想却又不得不抡起细小的胳膊砍倒玉米,握紧镰刀齐根割掉小麦。玉米宽大的、粗糙的半干枯叶子拉在身上胳膊上,像砂布一样,麦芒刺在身上,如针扎一般。汗水顺着额头往下滴,打湿干硬的土地,又从脊梁骨上滚下去,衣服兴许能拧出水滴来。这便是我当时还是一个孩子的感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很早之前读到这句诗时,幼小的心灵就被打动了,被柔化了,明亮的眸子里流出的泪水至如今还依然在我的梦里闪烁着……这样的日子持续到了我上初中时,村里请来了大型收割机,轻便了很多,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在收割完后捡拾遗落的麦穗,收拾麦粒,晒干归仓这样的事。然而此时及以后却又并不能从我们的脸上望见笑容,大多数如我一样的学生父母都外出打工,自己常年无人照顾,无人说心里话,又添孤寂落寞之感。
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埋头学习,忘记忧愁,坚强地照顾自己。父母们则在外拼命苦干挣钱供养我们上学,他们更需要坚强。千余个日夜就是这样走来的,然而,没有一个人低过头,没有一个人屈服给磨难、困厄。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村里的每个人都懂“人穷志不短”这句话,“脊梁挺得直,泰山压不弯,自己有双手,挣来心安饭”。这其中之滋味,也许正是我所谓的可言之乐,不管,是否含着辛酸。
我曾经几次读了《论语》,我有时细心地读,发现在这本儒家经典中,总共的万余个字里,却是并无一个“苦”字的,我的内心,从深处便升起了一种敬畏。一个人,像孔子,设若除了做了几年不算太大的官之外便是一生困顿,流离颠沛,去周游列国,却皆不见用。一个人,像孔子,设若绝粮七日,却弹琴讲学不止。一个人,像孔子,设若在困顿地周游之时又遭驱逐,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人间至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