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动漫人物的经典语录(5)

2018-07-21语录

篇五:经典语录

  在一个把道德当痰随意啐掉的年代,我向一位视道德为全部家当的失足者致敬。

  在一个鲜耻乃至无耻的年代,我向任何有耻的人致敬,向爱惜羽毛和颜面的人致敬,向未泯的崇高意识致敬。(行为上,他未必做到了崇高,但他有崇高的本能和临终的维护。他死于崇高的折磨。)

  在一个污秽横流的年代,我向有洁癖的人、向注重灵魂保洁的人致敬。也许他是清白的,也许不是,但他渴望清白,热爱清白,并为有负它而羞愧难当。

  另外,我还要向他的山崖致敬。那么高的地方,没几个政客敢爬。

  玉石虽焚,毕竟身怀晶莹;瓦片固全,终乃糟泥之骨。

  卢武铉,一个向全世界低声说对不起的人,一个诚恳地垂下头的老人。

  他死了,我宁愿把他的死看作合情合理,看作古意十足,看作儒生的高贵。

  王开岭《向一个人的死因致敬》

  你不敢不信,世上每条信息都关乎着你。

  我们要知道世界复杂到了什么程度,又繁殖出了哪些新游戏,骗子的即时动态和战术特点,应对策略和自卫工具??每条信息我们都舍不得漏掉,生怕与自个有关,生怕找上门来。

  我们被浩瀚信息所占领,成为它的奴婢,成为它永无休止的买家和订户。我们不敢舍弃,不敢用减法,我们担心成不了一个合格的时代者。我们害怕吃亏,哪怕一丁点,害怕因无知而被时代废黜。我们害怕沦为社会攻略的牺牲品。

  你的信息系统要时时更新,防毒软件要天天升级。楚歌险境,要求你全副武装,要求你全面专家化,用《辞海》般的知识量装备人生。我们的导师就是那些食品专家、质检专家、防伪专家、理财专家、维权专家、犯罪学专家。不睬他们,或鄙夷他们的滔滔不绝,你就有沦为受害者的危险。

  信息像蜘蛛,像老鼠,人生像仓库。空间被它霸占,时间被它噬碎,心力被它耗尽。表面上,人人参与社会机器的庞大运转,但无一人是主人,皆奴婢和下人。我们越来越成为自己工具的工具了。

  王开岭《我是个移动硬盘》

  生活中那些不计成败,不问收获,明知前面是“坟”,却依然踏出去的真的猛士;那些上下求索终无成果,出师未捷却泪尽而逝的无数失败者们,他们都是在尽心力去抒写生命,创造人生。较之耀眼的花环和胜利者的欢呼,他们的潸然泪下,更让人怦然心动;他们的残碑荒冢,更让人肃然起敬。失败者的一生,最清醒切实地指出人生困境,又最热烈强大地昭示着人类精神,有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在失败者的面前,我们还能不屑一顾或者轻薄一笑吗?

  如今,喧嚣的世界里是太多了对明星的捧场和对名人的投注,太少了生命的讴歌和失败者的风采。我们歌之舞之,出之入之的,不是名人世界,而是生命的舞台,只要用心地挥洒,真诚地惜爱,管他丰碑小草、高山低谷,生命同样辉煌,人生同样灿烂。

  杨肃《失败者的魅力》

  在非骑士的时代,他(堂·吉诃德)却要做真正的游侠骑士这是他的不幸。更不幸的是,我说他“生活在石头和铁的时代,偏要愚妄地试图恢复黄金的时代”。所有人都注目屋内,安于现实,他却仗着并不坚硬的铠甲盾牌,并不锋利的长矛短剑,冒天下之大不韪,一味地鼓捣,以自己的单薄身体和执着理想,与“时代”对抗。

  螳螂当车是一种冲动,也是一种执着。成语中的螳螂最终是死了吧,大车隆隆驶过,只余一片薄薄的残迹。但我相信,它已经挡住了车——在伟大的精神上。堂郎(堂·吉诃德)也是如此。我始终相信,人类最基本的前进动力,就是为着自己的目标,不顾一切去实现。而在这过程中,那位瘦骨嶙峋的愁容骑士,时刻体现着他正直、善良的本性,这是人类最崇

  高的精神。

  螳螂挡不住车,但它怒而反抗,其意义,正在于一种昭示,一种唤醒。正如鲁迅先生说的,唤醒“沉睡者”。而在被唤醒的人中,谁说就一定没有能挡住那车的?

  面对苦难、逆境、困惑,有时,我们多想像螳螂,或堂·吉诃德那样,拥有一颗勇敢的心。而在强权当道的世界,螳螂和堂·吉诃德,那“舍我其谁”的气概,那“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胆识,或许正是我们的最后的指望。

  谢云《螳臂当车》

  感谢互联网,它是释放压力的出口,于是,越来越精彩的造句,让人们看上去不再像弱者,不再像不那么正直的人,不再像与世沉浮的庸众。由此想到:36万条“李刚版”的创作者,他们在现实中,真的曾为公理正义战斗过吗?真的是对邪恶零容忍的吗?真的不曾苟且?可为什么在网络的遮蔽下,个个看上去像勇士呢?

  总有心灵避难所,就总有难以摆脱的悲剧性命运。仿佛生物界中的狼与麻雀,表面上看,狼强大且聪明,却被驯化成狗,寄人篱下。反倒是麻雀,一旦进入罗网,必以死抗争。人类最终明白了:麻雀是养不活的。可以嘲笑麻雀个体的愚蠢、不灵活,但正是这份愚蠢,才保证了它子孙万代翱翔在自由的天空中。

  在任何时代,都需要围观与发声,36万个“造句”,确实表达出了一种态度,但以为说了就是做了,甚至只在说的技巧上花样翻新,这就很可能进入新的误区。

  蔡辉《全民娱乐“我爸是李刚”的悲哀》

  一个时代如果总是让人眼花缭乱,一个人如果永远有做不完的事情,那个时代可能罹患了病症,而那个人所忙碌的事情的价值大可怀疑。何以匡正?把脚步放慢,直到能听到心跳的声音。在路上高速奔跑的感觉固然刺激,然而不能指望看清两边的东西。

  现代生活的一大弊端是匆促。日子仿佛一辆狂奔的马车,然而驾车人在哪里?快并不是唯一目的,如果方向错误,越快只能是越远。“梯子应该搭对墙壁”,西方一位管理学大师这样比喻。我国一位诗人说过一句话: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要给这件事定位,找到它的坐标,算出其半径和周长,停下来是必不可少的。此时,停止是一种调整和校正。在新世纪的喧嚣纷乱中,守护什么?放弃什么?我需要和众人一样么?即便没有资格谈论对时代负责,总该对自己负责吧。不再有救世主和导师,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立法者。试一试停止吧,停止是为了重新上路。在现状与超越之间,停止是一座桥梁的名字。

  据说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口立着这样的标牌,提醒人们留意两侧的风景:“慢慢走,欣赏呵!”慢慢,也就接近停止了。只有停下来才能欣赏到、读懂一些好的东西,试一试停止吧!如果我们嘱望于新的开始的话。

  彭程《停止与开始》

  无论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还是“匕首和投枪”,都表现出一种尊重和维护常识的行动,一种勇于说出真话、敢于批评现实的自觉,一种不安于现状、不屈于现实的姿态。这些正是当代人普遍缺失的品质。

  如今,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种种现实问题和不良现象依然不容回避,譬如一些官员贪污腐败,譬如城乡二元结构,譬如住房、教育和医疗领域的矛盾,等等。学习鲁迅就是要以公民的责任发现和指出社会中存在问题,进而才能解决问题。公民意识、社会责任、基本常识,鲁迅在自己的作品中告诉后人的还不止这些。

  周欢《是常识让鲁迅成为不能忘却的纪念》

  一般我们很难看见鸟是怎样飞的,那些幼鸟,那些被风暴击伤了的鸟,那些在岩隙里熬过隆冬的鸟,还有那些被囚的鸟,这是一件隐秘的事,我们只看见过它们在天空中划过,自由地扑翼,桀鹜地滑翔,我们只羡慕上帝为它们造就了辽阔的天空。

  但在看到那只在笼中以残酷的方式练习的鸟之后,我明白,天空的辽阔与否,是由你自己造就的,这种情况上帝根本无能为力,上帝只是说,天空和飞翔是鸟类的生命形式。而灾难和厄运也是世界存在的另一种形式。至于在灾难和厄运中你是否放弃,那完全是你自己的事情。

  筱敏《鸟儿中的理想主义》

  德国人可忏悔、可反思,中国人为什么不能?我们把“文革”的罪过都推给了“四人帮”,其实那是一个“多数人犯罪”的过程,可我们缺乏发自内心的忏悔与罪感!一个缺乏反省、缺乏发自内心的罪感文化和耻感文化的民族,不可能真正地从天灾人祸中吸取教训,不可能从天灾人祸中提升灵魂,不可能从天灾人祸中进行制度革新。我们习惯了歌颂与遗忘,通过塑造和歌颂英雄来掩盖自身的无能与罪责。

  对于一段“多数人犯罪”的历史来说,个人名誉得失问题在整个历史中的分量只是大海中的一涓。由于重复同一罪行的人太多了,“多数人犯罪”对社会、对民族的危害,已经从对个别受害人的威胁转移至对整个民族的威胁。在“多数人犯罪”情况下,法律变得相对无能为力,无法去追究和审判整个民族。因此,每个人都应该通过个案的忏悔,去反思怎样对待自己罪孽的过去,怎样承担自己必须承担的道义和良心责任。

  没有每个公民自己的良心自救运动,就不可能真正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于是,很多人抱怨和指责体制的同时,遗忘了自己的责任,遗忘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常常也是恶体制的支持者、奉行者,潜规则的参与者。

  体制是什么?体制就是你、我、他,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每个生存于这个体制之内和之外的人,都负有自己的一份制度性原罪之责,都应该检讨自己:是否拥护其恶、执行其恶、默认其恶、漠然其恶?

  一个敢于直面历史错误的民族,是一个理智和清醒的民族,而这样一个民族,才能获得世人的理解和信任,才不会遭到“和平演变”,才会有真正的“朋友遍天下”。

  黄秀辉《红卫兵的忏悔是公民良心自救运动》

  如今这个年代,信息的快捷和图像的传递,压缩了时间和空间,减轻了亲懂得心情故事的人们间思念的痛苦,却使我们品味不到某些细微的感。我们无暇欣赏周围的风景,我们的感情正在变得迟钝和粗糙。我们的眼睛只能适应快速转动的画面。

  有一些感觉,正在离我们远去;有一种快乐,正变得越来越浅薄。这个时代,我们不难发现,表现这种细腻和震颤感觉的文字越来越少人问津,人们们忙于编造粗俗的笑话,离奇的故事,疯狂的欲望。

  王周生《有一些感觉正在离我们远去》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追求完美的艺术家,有一天他想做一根手杖,他想,凡是完美的作品,其中时间是不存在的,因此他自言自语,哪怕我一生中不再做任何其它的事情,也要把它做得十全十美。他一心一意,锲而不舍,目不他视、心无他想,坚定而又高度虔诚,在这整个工作过程中,他的同伴逐渐离开了他,都死去了,而他在不知不觉中却保持着青春,最后当手杖完成时,它突然辉煌无比,成了梵天世界中最美丽的一件作品。

  做好一件事--这就是他告诉我们的。专心致志于你所做的事--这就是他告诉我们的。为什么要急于成功?如果一个人跟不上他的伙伴,那也许是因为他听到的是生命的另一种鼓点,遵循的是生活的另一种节拍。

  人啊,不要用世俗的成功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吧。而你却要专心致志做好你要做的事——一辈子也许只是一件事。

  而这就要使你的心灵单纯。生活越简单,宇宙的规律也就越简单,你要去弄清那些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这往往是大自然慷慨提供给每一个人的。不要以复杂的方式来解决简单的问题,不要以多余的钱和精力去购买多余的东西。

  何怀宏《梭罗和他的湖》

  当一个人或一个族群遭受巨大的灾难时,撇开历史的纠葛,表示同情至少不幸灾乐祸,我认为这是一种底线道德。

  为什么说这是底线道德呢?因为恻隐同情之心,是人类告别动物世界,直立行走,从而形成社会后必须具备的一种情感,它其实是人类保护自己的一种理性化的态度。“恻隐”之心,就是“不忍之心”,是设身处地,是换位思考,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它是善良仁义的萌芽和发端。这种底线道德,使齐宣王这种应该属于冷漠“帝王”的人也不忍看到牛被牵上祭台牺牲前的可怜样。春秋时鲁襄公四年,南部强国楚因愤恨陈国背叛自己依附北方的强国晋,准备讨伐。当听说陈国国君新丧,于是停止了发兵。这并非是被中原人称为“南蛮”的楚国有多么伟大,而是国丧这种事哪国都可能碰到,谁也不希望别人趁火打劫,那么自己首先要遵守这类底线道德。

  之所以说恻隐之心这种底线道德是理性的,我以为首先出于“利己”,大自然的灾难可不像法官那样冷峻、理性地分善恶是非,它不作道德的评价,发作起来对谁都可能一样,可能吞噬一个人的仇人,也可能吞噬他的亲人甚至他本人。同情一切遭受大自然灾难的人,其实就是同情自己,守护自己作为人类一员的价值与尊严,自己不愿意遭受的痛苦,也不希望别人遭受。

  在大自然面前,任何人都是弱小的,弱小的人之所以能在残酷的大自然中生存下来,并延续文明,重要的原因是人类有理性的选择,尽管彼此之间有过战争和杀戮,但长远来看是告别孤立的原子状态,结成相互帮助、彼此提供服务交换劳动的社会,人类才强大起来。这种特质在自然灾难面前表现得尤为突出。

  十年砍柴《对日本地震为何要有恻隐同情之心》

  他(朱光潜)终生恪守自己的座右铭“此身、此时、此地”。此身,是说凡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诿给别人。此时,是指凡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延到将来。此地,是说凡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

  柴静《此身 此时 此地》

  我们中国人依赖别的少数人的头脑为我们提供有益的思想——实在是依赖得太久太久了。而这几乎使我们自己的头脑的思考能力变得有点儿退化了。

  这意味着我们对于自己的头脑失去了尊重。

  现在这个现象似乎也在全球化。有个美国学者写了一本书,叫《娱乐至死》,说的是大家都远离思考,都进入了娱乐状态,从生下来就开始娱乐,一直娱乐到死。他认为,人类的思想和文化并非窒息于专制,而是死于娱乐。这实在是非常智慧的警世之论。窃以为——不智慧的人是相似的,智慧的人各有各的智慧。

  我们需要将我们每个人对于自己的头脑的尊重意识重新树立起来。我们将会发现——正确的思想不但是人类思想的主流,不但各有各的正确,而且也经常形成于我们自己的头脑之中。

  给自己的头脑几分尊重——于是,我们不仅仅只是思想的被动的接受者,也能是思想的主动的提供者了。

  这世界上没有不长叶子的根和茎。

  我们的头脑乃是我们作为人的“根”,我们认识世界的愿望乃是我们作为人的“茎”。 我们既有“根”亦有“茎”,我们为什么不让它长出思想的叶子来呢?

  给自己的头脑几分尊重——我们因而发现,不但人类的社会,连整个世界都需要我们这样;我们因而感受到,不但人类的社会,连整个世界都少些某些荒诞性,多了几分合理性。

  给自己的头脑几分尊重——我们因而发现,娱乐使我们同而不和,思考使我们和而不同。

  给自己的头脑几分尊重——我们将会发现,思考的过程、产生思想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快乐地过程,这种快乐是其他快乐无从取代的。

  给自己的头脑几分尊重——我们将因而活得更像个人,更愉快,更自然??

  梁晓声《给自己的头脑几分尊重》

  道德滑坡、公德式微的时代,如何挽救人心呢?孔夫子选择教育,作为他那个时代对抗礼崩乐坏、人心不古问题的武器。而在今天,制度之外,教育仍然是最为根本的途径。今天在学校中的幼儿、青年,明天就是决定这个社会人心如何的成人。我们今天给予他们什么样的教育,培育怎样的心灵,就决定明天我们拥有怎样的社会,拥有多高的社会伦理文明,决定着明天的制度要对付多少不愿遵守它的人。

  教育能给他们以生命教育,让他们看到生命的可贵、尊严,懂得他人的生命与自己的生命并无二致,不能为了自己而损害他人;教育能给他们以公民教育,让他们从小就知道要怎样维护一个社会的秩序,懂得文明社会需要我们付出什么;教育能给他们以批判意识,懂得当下社会那种金钱至上、为利害人的做法是多么可悲可叹,而不会在社会浊流中迷失自我。当然,前提是,我们必须将这些作为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不是让考试、让实用主义、让功利意识蒙蔽了教育的慧眼。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一个社会不可能人人是君子,但也不能有过多的小人。挽救人心,按佛教的说法,就是行动在他们起心动念之前。在这方面,教育无疑是最关键的手段。教育也许不能即刻让当前制假造假、危害他人者改邪归正,但可以让他们的孩子、我们的孩子拒绝这种行为,这种举动。

  杨绍福《公德式微时如何挽救人心》

  有人的心原是虎穴,穴口的几朵蔷薇免不了猛虎的践踏;有人的心原是花园,园中的猛虎不免给那一片香潮醉倒。所以前者气质近于阳刚,而后者气质近于阴柔。然而踏碎了的蔷薇犹能盛开,醉倒了的猛虎有时醒来。

  “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人生原是战场,有猛虎才能在逆流里立定脚跟,在逆风里把握方向,做暴风雨中的海燕,做不改颜色的孤星。有猛虎,才能创造慷慨悲歌的英雄事业;涵蕴耿介拔俗的志士胸怀,体贴入微;有蔷薇才能看到苍蝇搓脚,蜘蛛吐丝,才能听到暮色潜动,春草萌芽,才能做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在人性的国度里,一只真正的猛虎应该能充分地欣赏蔷薇,而一朵真正的蔷薇也应该能充分地尊敬猛虎;微蔷薇,猛虎变成了菲力斯旦(Philistine);微猛虎,蔷薇变成了懦夫。

  余光中《猛虎与蔷薇》

  回望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贪图眼前的蝇头微利,残缺了高远的眼光和终极的关怀,这样的现象真是不胜枚举。

  君不见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教育,沦落为只剩下“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的苦口婆心,一切都是为了分数成绩的知识灌输,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没有了生命的关怀,没有了智慧的启迪,没有了质疑与批判,没有了耐心与真诚的等待,这还是我们所向往和期待的教育吗?

  君不见我们每天啜食的不过是地沟油、有毒的大米和奶粉,当我们悲愤却又无奈地指责商人的无良时,他们却在乐呵呵地点数钞票,是什么让他们的体内稀释了道德和责任的血液,放弃本应该守住的底线和常识?

  君不见为了GDP的增长,为了政绩亮点,可以对资源掠夺式开发,细密的“渔网”盖过,可以让子孙片甲不剩,特别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破坏式“保护”,或者任其生灭,淡忘了对历史和传统起码的“温情和敬意”(钱穆语),行走在这片没有历史感的土地上,我们如何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根?

  对工具理性的肆意张扬,对技术神话的盲目崇拜,对世俗成功的极度夸张,舍道就器。

上一篇:名人的经典语录下一篇:中学生共青团入团申请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