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扇
这大圣果然欢喜。古人云“得胜的猫儿欢似虎”也,只倚着强能,更不察来人的意思。见是个八戒的模样,便就叫道:“兄弟,你往那里去?”牛魔王绰着经儿道:“师父见你许久不回,恐牛魔王手段大,你斗他不过,难得他的宝贝,教我来迎你的。”行者笑道:“不必费心,我已得了手了。”牛王又问道:“你怎么得的?”行者道:“那老牛与我战经百十合,不分胜负。他就撇了我,去那乱石山碧波潭底,与一伙蛟精、龙精饮酒。是我暗跟他去,变作个螃蟹,偷了他所骑的辟水金睛兽,变了老牛的模样,径至芭蕉洞哄那罗刹女。那女子与老孙结了一场干夫妻,是老孙设法骗将来的。”牛王道:“却是生受了。哥哥劳碌太甚,可把扇子我拿。”孙大圣那知真假,也虑不及此,遂将扇子递与他。
悬丝诊脉
话表孙大圣同近侍宦官,到于皇宫内院,直至寝宫门外立定。将三条金线与宦官拿入里面,吩咐:“教内宫妃后,或近侍太监,先系在圣躬左手腕下,按寸、关、尺三部上,却将线头从窗儿穿出与我。”真个那宦官依此言,请国王坐在龙床,按寸、关、尺,以金线一头系了,一头理出窗外。行者接了线头,以自己右手大指先托着食指,看了寸脉;次将中指按大指,看了关脉;又将大指托定无名指,看了尺脉;调停自家呼吸,分定四气、五郁、七表、八里、九候、浮中沉,沉中浮,辨明了虚实之端;又教解下左手,依前系在右手腕下部位。
行者即以左手指,一一从头诊视毕,却将身抖了一抖,把金线收上身来。厉声高呼道:“陛下左手寸脉强而紧,关脉涩而缓,尺脉芤且沉;右手寸脉浮而滑,关脉迟而结,尺脉数而牢。夫左寸强而紧者,中虚心痛也;关涩而缓者,汗出肌麻也;尺芤而沉者,小便赤而大便带血也。右手寸脉浮而滑者,内结经闭也;关迟而结者,宿食留饮也;尺数而牢者,烦满虚寒相持也。诊此贵恙:是一个惊恐忧思,号为‘双鸟失群’之证。”那国王在内闻言,满心欢喜。打起精神,高声应道:“指下明白!指下明白!果是此疾!请出外面用药来也。”
收徒
行者才教三个王子就于暴纱亭后,静室之间,画了罡斗;教三人都俯伏在内,一个个瞑目宁神。这里却暗暗念动真言,诵动咒语,将仙气吹入他三人心腹之中,把元神收归本舍,传与口诀,各授得万千之膂力,运添了火候,却像个脱抬换骨之法。运遍了子午周天,那三个小王子,方才苏醒,一齐爬将起来,抹抹脸,精神抖擞,一个个骨壮筋强:大王子就拿得金箍棒,二王子就轮得九齿钯,三王子就举得降妖杖。
真解
却说唐僧四众,餐风宿水,一路平宁,行有半个多月。忽一日,见座高山,唐僧又悚惧道:“徒弟,那前面山岭峻峭,是必小心!”行者笑道:“这边路上将近佛地,断乎无甚妖邪。师父放怀勿虑。”唐僧道:“徒弟,虽然佛地不远。但前日那寺僧说,到天竺国都下有二千里,还不知是有多少路哩。”行者道:“师父,你好是又把乌巢禅师《心经》忘记了也?”三藏道:“《般若心经》是我随身衣钵。自那乌巢禅师教后,那一日不念,那一时得忘?颠倒也念得来,怎会忘得!”行者道:“师父只是念得,不曾求那师父解得。”
三藏说:“猴头,怎又说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行者道:“我解得,我解得。”自此,三藏、行者再不作声。旁边笑倒一个八戒,喜坏一个沙僧,说道:“嘴巴!替我一般的做妖精出身,又不是那里禅和子,听过讲经,那里应佛僧,也曾见过说法?弄虚头,找架子,说甚么‘晓得,解得’!怎么就不作声?听讲,请解!”沙僧说:“二哥,你也信他。大哥扯长话,哄师父走路。他晓得弄棒罢了,他那里晓得讲经!”三藏道:“悟能、悟净,休要乱说。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
孙悟空形象点评:
孙悟空在《西游记》中,是个极富时代特征的形象,他集中而又复杂地体现着《西游记》情理之争的主题。人的情欲表现是多样性的,此所谓七情六欲是也,这是人的本能和天性,是人类对社会生活的合理要求和正常欲望。程朱理学则把人的情欲归其为邪恶,尤其是对人的好色好货之大欲,更是深恶痛绝,以为放任之,必然要违犯封建伦理道德,所以才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被朱明统治者奉为至宝圭臬,用以维护思想专制,维护封建秩序。明人为此深受其毒害。吴承恩无疑有着反传统的叛逆精神,他和明代中后叶许多进步的思想家,文学家一样,带着打烂理学桎梏的同样愤怒,塑造了孙悟空这个光辉的形象。
孙悟空是个由一块石头造化出来的自然之子,作为猴子,他极端好动,永不安生;作为人,他“一生受不得气”;作为神,他不愿受任何束缚,一句话,孙悟空追求的是个性解放,任情随欲。在程朱理学统治的天罗地网中,孙悟空庄严地宣布,他的本性不可扼杀,人的情欲不要战胜。不受阎王束缚,不受天宫束缚,不受唐僧束缚,不受菩萨束缚,不受妖怪束缚,不受佛主束缚,可谓其主导性格。而且,只要谁束缚他,他就反抗谁,反抗成为孙悟空性格的本质。把这种主导性格和性格本质放在明中叶以后的反理学社会新思潮中来看,他反映的是吴承恩不受理学束缚,而且立志要打烂理学桎梏的反理学思想。这种思想,作者把它倾注在孙悟空的身上,并使他这种思想贯穿了全书始终。
凡人一生下来,情欲就会自然而生,所以孙悟空一出世就要称王,要过“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的生活,甚至不知足而异想天开地追求一种“超升三界之外,跳出五行之中”,不要阎王老子暗中管着的更加自由自在的生活。这深有寓意情节,即人的情欲是自然滋生的,是一种本能天性,一旦受到束缚,必然要走向反抗。假如没有“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的话,即假如没有程朱理学束缚的话,孙悟空也许不用出海学道而安分守己,他反抗的本性完全是被逼上梁山的。这是理学的反动,它想束缚人性,却使人们为求得个性解放而走向反抗,天理实际是无理的。
孙悟空得道后的第一件大事,是在龙宫得到一根可随人意而粗细短长的“如意金箍棒”。作者特意命其名为“如意”,决非闲来之笔,其寓意不言而喻。它是人之情欲的象征,孙悟空就是靠这根金棒,才大闹龙宫地府,大败天兵大将,后来又横扫西天妖魔的。程朱理学为了维护天理尊严和思想专制,当然不会放任人欲横流。为了束缚孙悟空的情欲,“收他的邪心,使不生狂妄”,“着他安心定志,再勿胡为”,玉帝在齐天大圣府中分设“安静司”和“宁神司”安静宁神,不就是“灭人欲”的翻版吗?程朱理学对孙悟空不受束缚的本性估计过低,猴子怎能安静宁神呢?难怪做了佛徒之后,孙悟空还说他只会翻江倒海担山赶月而坐不了禅,区区安静、宁神二司,岂能束缚住孙悟空极瑞好动,永不安生的性格本能呢?即使被押入八卦炉――八卦炉是程朱理学对一个任情纵欲的`反抗者进行天理强化教育的象征,这和杜太守延师陈最良对杜丽娘进行闺范教育而适得其反有着同样的意义。八卦炉不仅没能使孙悟空收敛自己的情欲,反而炼就了他的火眼金睛,使他更看清天理的腐朽,虚伪和残酷,促使他走向更强烈的反抗。
一跳出八卦炉,即挣脱理学的牢笼,孙悟空便挥舞着金箍棒,大闹霄壤天宫,甚至要玉帝让出天宫,来一个彻底的天理人欲的翻覆。吴承恩在大闹天宫尽情地表达他对束缚人性之天理的不满,热情地赞颂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一点灵光彻太虚,那条柱杖亦如之。或长或短随人用,横竖横排任卷舒。”八卦炉在孙悟空的金箍棒下,被打得粉碎而终于破产。这是一曲人欲的赞歌,是明中叶以后大批进步思想家要求个性解放,打破理学束缚的理想寄托,也是程朱理学受到明中叶以后社会新思潮冲击,不能维护封建思想专制之现实的形象写照;而促使理学趋向解体的最好武器,正是象征着人之情欲的如意金箍棒。程朱理学对孙悟空的任情纵欲使尽了解数而不能扼杀其情欲,最后不得不把他打入一个天理的牢笼,把他压在五行山下去受五百年炼狱的悔过。八卦炉之强化没有束缚住孙悟空的本性,恰恰说明封建统治者利用程朱理学束缚人们思想,扼杀人们情欲的破产,又正是明中叶以后社会思潮中情理斗争的一个现实反映。
五百年炼狱的收效如何?孙悟空为了挣脱苦海,说他已知悔而做了佛教徒。这就是有些评论者所说的孙悟空投降了神佛,从造反英雄而做了护法弟子。宣言不等于行动。孙悟空一出五行山,马上抽出如意金箍棒,兴奋地说:“这宝贝,五百年不曾用着他,今日拿他出来挣件衣服穿穿。”遂一连打死一只老虎和六个强盗。唐僧指责孙悟空违背佛戒之不杀生,他又如在天宫做马夫似的,转身就要重返花果山。唐僧说孙悟空不受“人气”,孙悟空则说唐僧不识“人性”。人气与人性之争,实际上就是明中叶以后社会思潮中情与理的论争。可见,虽然做了佛教徒,孙悟空仍未改悔而不受人气,仍要任情纵欲追求个性解放。神无法,佛无法,师也无法束缚住孙悟空的情欲,只好骗他戴上金箍儿,迫使他去做护法弟子。
金箍儿和紧箍咒,这是封建统治者束缚孙悟空的又一个法宝,可以理解为程朱理学之“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道德。按理说,孙悟空皈依佛门,首要是戒杀,听从师父管束;如来佛也以为,孙悟空既然戴上金箍,是不敢有违佛门戒法的。程朱理学又一次低估了人之情欲的不可扼杀。西天一路,孙悟空冲破各种束缚和磨难,遇妖就斗,逢怪就战,大开杀戒,和在大闹天空中一样,仍然发扬了不受任何束缚的本性,和金箍儿做不了妥协的斗争。孙悟空在被戴上金箍后第一次见到菩萨时大叫:“你怎么生法儿害我?”并以辞职相威胁,直到菩萨许他叫天天应,叫地地灵,又送他三根救命毫毛,孙悟空才答应继续西行。在古代社会里,明人是最会做买卖的。天地都要听从的任意指挥,这对任情纵欲的孙悟空来说,实在是一场太合算的交易了。
三打白骨精是孙悟空情欲不可抑制的集中体现。唐僧一再念紧箍咒,孙悟空也几次发誓戒杀,但一遇妖魔,不论忍受多大痛苦,他也要发泄自己的好斗本性。唐僧要赶他去,他出的价钱是只要唐僧退下金箍儿,他就“快活相应了”。收红孩儿时,菩萨要孙悟空留件东西做抵押,他指着头上的金箍说:“情愿退下,将此为当。”直到成了正果授了封号,孙悟空的第一个要求仍然是:“趁早念了松箍儿咒,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孙悟空念念不忘的这个强烈愿望,难道不能说明他仍然保持着不受任何束缚的反抗性格吗?一方面是拼命束缚,一方面是拼命挣脱束缚,它具体形象地体现着情与理的斗战,也反映了明代不愿忍受理学束缚的有识之士的共同愿望。
颇值讽刺和深思的是,孙悟空西天一路并未收敛自己的情欲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佛门弟子,佛门戒杀对他没有任何约束力,他多次调侃终身为父的唐僧师父,戏骂菩萨一世无夫,讥笑如来佛是妖精的外甥,最后还被封为“斗战胜佛”――这下可给孙悟空带来了麻烦,一些评论者对这个结局大为不满,孙悟空遭到和宋江一样的命运,被指责为做了投降派,西天扫妖之功被说成是镇压了自己的同类。孙悟空前后性格由此被看作是矛盾的。《西游记》前后主题矛盾或转化而不能统一,关键就在这里。如何认识这个结局呢?我以为:这个结局是合理的,它没有影响孙悟空的性格和《西游记》主题的统一。
其一、孙悟空的封号是“斗战胜佛”。斗战,正是孙悟空反抗性格的具体化;斗战必胜,这是对孙悟空反抗理学束缚的肯定。如同程朱理学不能扼杀猪八戒的食欲而封他为净坛使者一样,神佛无奈于孙悟空的好斗好战反抗之情欲,也只好封他为斗战胜佛。这是孙悟空的胜利,是人欲经过斗战终于战胜天理,又迫使天理不得不承认人欲的合理性的胜利。
其二、这个结局可以和《牡丹亭》做个比较,《牡丹亭》是典型的以情反理的作品。柳梦梅破墓,杜丽娘还魂,二人私自结合。对于封建婚姻来说,这是场既犯法律,又违礼教的婚姻,而且杜丽娘在金殿之上毫不把君父放在眼中,和柳梦梅紧紧站在一起。皇帝无奈,只好赐柳杜团圆,杜父无法,只好接受这场婚姻。难道我们能因为柳杜的婚书是皇帝恩准的,就否认柳杜爱情的社会意义吗?类似的作品很多。《西厢记》、《墙头马上》、《拜月亭》等等,都是类似的结局。对这样的结局如何看?张齐在《还魂之后有精华》一文中说:“最后依仗圣旨的力量,毕竟是汤氏阶级的时代局限的反映,但主要还是杜丽娘、柳梦梅坚持斗争的结果。”这个评论可以移用对《西游记》的评论:孙悟空终未改悔不受束缚的本性,最后还要成佛,又是曾经镇压过他的如来佛亲自封号,封的又是符合他本性的斗战胜佛。这只能说明程朱理学在人之情欲面前的黔驴技穷和彻底失败。《西游记》的多重影响
再进一步看,《西游记》小说的象征意义还深化为小说当中的孙悟空形象,唐僧形象,猪八戒形象和沙僧形象。这些人物形象的身上也充满一种独特的象征意义,所以下面咱们在分析这些人物形象的时候,主要的也是从象征意义入手,去看这些人物最核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首先咱们来看一看孙悟空。孙悟空形象的来源,我们前头说过了,有的人认为是从西方传进来的,是外来的舶来品;有的人认为是从中国本土产生出来的,和中国古代神话、民间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按照我个人的看法,这大概都有关系,这个来源可以说是多元的,肯定不是一元的。而这些来源它往往取其一面,取其一意,把它综合在一起,揉成了一个孙悟空这种典型的形象,这就是文学写作的一种核心性的特点,就是典型化的特点。鲁迅曾经讲过他塑造阿Q形象的时候,也是这种。可能张三的帽子,李四的脸,王五的辫子,那么赵六的衣服等等,他把各人各地的情况都给揉到一起,最后塑造了阿Q的形象。你说阿Q形象是现实社会中的某个人么?肯定不是。是哪几个人么?也不是。他是这些人的综合,这个时候阿Q就成为一种自由自在,独立存在的这样一种人物形象,阿Q是阿Q自己,绝对不是张三,李四,王五那样的人物,不是。他有自身的外貌,也有自身的内心世界,他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同样的,孙悟空也是这个特点。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个体,完整的人物形象。
那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我刚才说了,咱们主要从象征意义上来阅读孙悟空的话,可以用上明代人讲的两句话,叫做“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这是明代流传很广泛的谚语,这个谚语在《金瓶梅》小说里也讲到。“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这里首先包含两个词,要先说一下,一个是“自在”,一个是“人”。自在,自由自在,也就是说这是独立的一种个体,但是它又不是那种自由的个体,不是纯粹自由的个体,自由自在合在一起,是一种独立的个体,但是不是完全脱离、游离于社会的,完全自由的个体,而是有着自我存在价值的这样的一种个体,咱们可以称它为自在。
那么人是什么呢?在传统的语境当中这个人肯定是社会人,而不是自然人,就是不是作为一个自然肉体的这样一种人,而是处在社会关系当中的这样一种人。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才会去讲“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要真正成为社会人,你就很难地去保持或者说去获得那种纯粹的自由了。那么反过来也是一样的,你要真正地去追求那种纯粹的自由,实际上你就无法作为一个社会人存在。
【西游记内容摘抄】相关文章:
1.摘抄西游记的内容
3.西游记摘抄内容
7.名人传内容摘抄
8.作文题记内容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