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试题含答案(2)

2020-07-26试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试题参考答案

  1.C 2.D 3.A 解析:1.地图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自然地图包括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植被图等,社会经济地图包括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等。车载导航地图可以使不认识路的.驾驶员选择合适的路线,准确到达目的地,属于交通图的一种,故C项正确。2.读图可知,①处等高线由低处凸向高处,为山谷地带,山谷地带山势险峻,为水流的汇集区,有河流发育,易发生山洪和山石崩塌等灾害,因而不能选择在该处宿营,故D项正确。3.由图可知,乙、丙、丁线路相对于甲线路虽然距离较短,但经过多条等高线,地势落差大,修建公路的工程量大,成本高;甲线路虽然相对较长,但沿等高线修建,工程量较小,成本较低,容易施工,因而甲线路较合理,故A项正确。

  4.B 5.A 解析:4.由题干信息可知,这一天为3月21日,据所学知识判断出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故本题的正 确答案为B项。5.3月21日前后为春分,6月22日前后为夏至,9月23日前后为秋分,12月22日前后为冬至。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项。

  6.B 7.C 8.A 9.A 解析: 6.根据材料中“我国渔民在南海某海域(117°E、16°N)附近”和图中四海域的经纬度位置可知,事发地点位于图中b海域。7.甲地的经纬度为(110°E、20°N),事发海域经纬度为(117°E、16°N)附近,事发地点位于甲地的东南方向,所以为尽快抵达事发地点,渔政船应大致沿东南方向前进。8.根据题干中“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所有经线等长”可知,①→②所在纬线是20°N,③→④所在纬线是5°N,①→②所在纬线位于③→④所在纬线的北部,所以①→②之间的实地距离最短。9.②地所在经线为120°E,①地所在经线为105°E,则②地位于①地东面,②地早于①地先看到日出,这是由地球的自转引起的。

  10.C 解析:本题考查地 形部位的判读。第一幅图,等高线呈闭合状,且由外向内数值逐渐增大,P点表示的地形部位是山顶;第二幅图,等高线由高处凸向低处,P点表示的地形部位是山脊;第三幅图,P点所在的等高线由低处凸向高处,表示的地形部位是山谷;第四幅图,P点位于两个山顶之间,表示的地形部位是鞍部。故本题选C。

  11.B 12.C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大洲轮廓的判读及大洲的分界线。由图可知,a为大洋洲,b为非洲,c为南美洲,d为北美洲。“文化中国四海同春”首度进入非洲,即字母b代表的大洲。c为南美洲,d为北美洲,这两大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是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乌拉尔河是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是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

  13.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板块张裂运动产生的现象。板块张裂会产生裂谷和海洋,因此东非大裂谷的形成、红海的不断扩张、地表产生陷落现象等都是由板块张裂造成的,而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是板块碰撞挤压的结果。

  14.B 15.C 解析:本题组考查天气符号的判读和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14.表中显示,2013年3月4日(星期一)的天气为多云转小雨,2013年3月5日(星期二)的天气为中雨转小雨,2013年3月6日(星期三)的天气为小雨,2013年3月7日(星期四)的天气为小雨,根据题目要求“中雨转小雨”,可判断时间点是星期二(2013年3月5日)。故本题选B。15.3月4日(星期一)的天气为多云转小雨,出行时要带上雨伞。防晒霜、墨镜和太阳帽在晴天时用处较大,在阴雨天气中用处较小,可以不用携带。故本题选C。

  16.C 17.D 解析:16.通过对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可知,该气候类型高温期与多雨期不一致,可判断该城市的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故本题选C。也可从题干中找到解题的办法:题干中明确了地理区域“欧洲”,那么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都不正确,因为这三种气候类型在欧洲都没有分布。17.该景观照片显示的是欧洲某著名的旅游景点,结合图示可知为意大利“水城”威尼斯,该地区位于意大利境内,经济发展水平高,故A选项错误;欧 洲大部分是白色人种,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故B选项错误;该地区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对水灾有防御措施,舟楫是市内重要的交通工具,故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

  18.B 19.C 解析:18.读图可得,图中所示建筑中有十字架,与基督教的代表建筑教堂风格最相似。清真寺为圆顶,佛教为佛塔或寺庙。故选B。19.读图可得,图中所示的建筑是基督教的教堂,一般来说,习惯于这种宗教建筑风格的人最有可能属于白种人。故选C。

  20.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因此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执行委员会向社会招募了大量懂英语的志愿者。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联合国规定的工作语言有六种,分别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21.A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从图中可以直接判读出A地的人口死亡率高于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B、C、D三地的人口出生率都大于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故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国家是A。

  22.C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主要宗教的代表性建筑。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宗教建筑,佛教的宗教建筑是佛塔,基督教的宗教建筑是教堂。图中显示该建筑为圆顶,为伊斯兰教的宗教建筑。

  23.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北极地区终年严寒,冰雪不化,可以利用冰块建造房屋,所建房屋称之为冰屋。

  24.A 解析:据人口分布随纬度变化示意图可知,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0°~50°N; 再根据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可以判断出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故A项正确。

  25.D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电脑的主要零部件产自不同的国家,这说明国家之间进行着广泛的国际合作,经济出现了全球化。

  26.(1)东 北

  (2)80°N,40°E 70°N,20°W

  (3)西北

  (4)C

  (5)B

  (6)北温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经纬网的判读。解答此题,首先要会判断东西经、南北纬。纬度数若向北越来越大,则是北纬,反之是南纬;经度数向东大者为东经,反之为西经。因此A点的地理坐标为(80°N,40°E),D点的地理坐标为(70°N,20°W)。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因此A、B、C三点位于东半球,D点位于北半球。地球自转一周,纬度越低的点,经过距离越长。五带中,寒带(纬度范围为66.5°~90°)有极昼、极夜现象。

  27. (1)一年(365天) 66.5°

  (2)① 昼长夜短(昼最长夜最短)

  (3)寒冷干燥

  (4)冬

  解析:(1)地球的公转周期属于识记性内容,周期为一年或365天。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约成66.5°的夹角,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2)乙图所呈现的信息有: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等,可判断为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结合甲图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可知,与①处相符,此时潍坊昼长夜短。

  (3)结合③处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和地球的公转方向,可判断为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此时北京处于冬季,属于温带季风气候,该季节寒冷干燥。

  (4)冬季时,北方地区太阳高度低,南楼的影子长,影响北楼的采光效果,故应充分考虑冬季的光照情况,夏季时南楼对北楼的采光效果影响不明显。

  28.(1)A D B C

  (2)地中海 西 温带季风 东 C

  (3)寒带气候 南北极地区及其附近

  (4)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及气候特点。根据A、B、C、D四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以看出,A地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B地终年高温多雨;C地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D地全年寒冷干燥。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以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广;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大陆东岸(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寒带气候终年寒冷干 燥,主要分布在南北极地区及其附近。根据图中气温和降水可判断出A地是地中海气候。

  29.(1)西北高,东南低(或北高南低)。

  (2)② (3)17 ℃ (4)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比较便利等。(任答两条即可)(5)①找到附近的①小河,顺小河流向下山;②以手表或指南针等确定方向;③以植物生长习性确定方向;④以太阳定方向;⑤用GPS定位确定方向。(只要合理即可)

  解析:(1)由图可知,该区域北部是山地,南部是平原,地势北高南低(也可由河流流向判断地势特点)。

  (2)小河①流经地区等高线密集,小河②流经地区等高线相对稀疏,因此小河②水流比较缓。

  (3)A山顶海拔1 530米,B山顶海拔1 030米,A山顶比B山顶高500米,根据气温每升高1 000米,气温约下降6 ℃,可以判断A山顶气温为17 ℃。

  (4)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地位于平原地区,土地平坦开阔;靠近河流,水源充足;靠近公路、河流,交通方便。

  (5)从图中可看到,A山顶到甲地有一条小河,王先生可以找到小河,沿小河流向回到甲地。还可以利用指南针、太阳、GPS等确定方向,回到甲地。

  30.(1)英语

  (2)热 小

  (3)中国

  (4)苏伊士

  (5)太平 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壳活跃

  (6)升高

  解析:

  (1)读图,结合轮廓和位置可以看出,A大洲为北美洲,该大洲的居民主要是欧洲移民的后裔,广泛使用英语。

  (2)B地位于南美洲的赤道附近,位于热带,广泛分布着原始的热带雨林,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生存,人口稀少。

  (3)C大洲为亚洲,该大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中国。

  (4)C(亚洲)与E(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5)F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北美洲和南美洲之间,为太平洋,周围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壳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6)二氧化碳具有温室效应,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会使全球的气温升高,造成全球变暖。

【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试题含答案】相关文章:

1.初中地理复习试题含答案

2.大学自然地理试题含答案

3.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复习题

4.七年级地理期末选择题试题

5.精选七年级地理期末试题

6.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单元试题

7.七年级上册地理期中试题

8.七年级地理上册模拟试题

上一篇:初二地理上册期末试题下一篇:初一地理人教版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