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下学期期末测试题(3)

2018-07-21试题

高二政治期末试卷篇三:20xx高二政治《哲学生活》期末试题及答案

  1.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科学

  B.哲学是人们对于具体领域的根本观点

  C.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D.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正确的概括和总结

  2.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命运。要改变命运,就要先改变行为,要改变行为,先要改变思想、解放思想。这是因为()

  A.方法论决定世界观B.世界观和方法论互相转化

  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D.世界观和方法论互相决定

  3.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C.所有有形的物体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

  4.“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王充)与“物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这两个观点,体现了对问题的不同回答。()

  A.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关系B.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C.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D.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

  5.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①可知论和不可知论②一元论和二元论

  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括()①毛泽东思想②邓小平理论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④科学发展观

  A.①②B.①C.①②④D.②③④

  7.网络是当今信息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网络语言在社会上大行其道。如今,“大虾”、“网虫”、“伊妹儿”等新名词频频出现在男女老少口中。许多老师反映,有不少学生把网络语言照搬到作文日记中,如“PF(佩服)”"7456(气死我了)”等,让人看不懂。网络新名词的出现体现的哲理是()

  A.思维决定存在B.物质依赖于意识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D.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8.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上述材料反映

  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必然的

  C.一事物与周围的其他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

  D.联系具有客观性、不变性

  9.2012年清明节期间,更多的人选择一种新的祭祖方式——网上祭祖。网上祭祖这种方式既节省时间又经济环保,尤其是为许多远在异乡的游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下面对这种祭祖方式看法正确的是()①网上祭祖是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②网上祭祖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③网上祭祖作为新出现的事物要被大众接受需要一个过程④网上祭祖发展的速度慢,不可能成为新事物

  A.①③B.②③C.①②D.①④

  10.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后来又认识到心理健康也是健康的重要内容。20世纪7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做出了定义“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哲学上看,这表明()①认识正确与否没有一定的衡量标准②认识具有无限性

  ③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④人的认识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1.“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相比,最大不同在于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富民强”,“十二五”规划则强调“民富国强”。从追求“国富民强”到追求“民富国强”的转变从哲学上看属于()

  A.人们根据需要创造新的联系B.对发展规律的改造

  C.质变基础上的量变D.量变基础上的飞跃

  12.“长江后浪推前浪,一辈新人换旧人。”与本句话反映的哲理相同的诗句是

  A.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方出一拦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C.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D.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3.碘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但“一刀切”补碘会使有些人摄碘过量,危害健康。2011年9月29日卫生部发布了《食用盐碘含量》标准,从2012年3月15日起,食盐碘含量将不再“一刀切”,各地可以根据当地人群实际碘营养水平,在规定范围内浮动添加。上述材料体现的哲理()①真理是客观的、无条件的②做事情要突出重点

  ③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④看问题要力求全面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4.2011年12月16日,菲律宾遭受热带风暴“天鹰”袭击,损失巨大。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已经决定,向菲方提供价值44万比索(约1万美元)的紧急救灾援助。有人认为,近年来,菲律宾不断在南海问题上挑起争端,中国不应援助。这种观点

  A.只见统一,不见对立B.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C.没有看到联系是具体的、无条件的D.没有看到矛盾就是斗争性15.2012年,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经济、特别是出口型的制造行业面临很大的困难。但是由于我国宏观措施得力,经济发展基本面没有改变,优势依然存在,长期稳定增长趋势不会改变。这一分析体现的最恰当的哲理是()

  A.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关系

  C.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D.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16.2012年两会召开期间,两会的代表、委员热议如何治理交通拥堵,其实,堵车现象并非只存在于个别国家,但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对策,德国消除“高峰”时段,以色列让自行车取代汽车,西班牙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等。这种现象说明()①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发展的环节②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③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造规律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17.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主要表现为经济、科技等“硬实力”,但文化“软实力”在其中的意义也不容忽视,必须是“软”“硬”兼备、刚柔相济。这说明()

  A.要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B.要坚持物质和意识的统一

  C.要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D.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8.下列观点体现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的是()

  A.“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人定胜天”

  B.“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C.“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与“存在即被感知”

  D.“猫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吃老鼠”与“老鼠被创造出来是为了给猫吃”

  19.下列对辩证否定的理解,错误的是()

  A.辩证的否定实质是“扬弃”B.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C.辩证的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D.辩证的否定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20.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完全同步。这说明()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总是起促进作用④社会意识的变化完全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1.日本作家芥川曾说:“在百米赛跑中,九十九步是一半,另一步是一半,这是一个超数学问题。”这启示我们()①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②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④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质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

  22.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非常关注食品添加剂问题。其实,只要在一定量范围内使用食品添加剂,是不会出现问题的。这表明()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客观规律②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③价值判断应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客观依据④矛盾双方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3.“老人跌倒,扶不扶?”某调查显示,44%的网友选择“不搀扶”,38%的网友选择“不

  好说”,18%的网友表示“会搀扶”。一位网友说:“以前觉得自己一定会扶,因为过不了良心关;现在肯定不会扶,因为过不了责任关。”材料表明()

  ①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③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没有客观标准④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的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24.某校学生自发组成的“爱心社”提出:“不要问别人能为自己做什么,而要问自己能为别人做什么;不要问国家能为自己做什么,而要问自己能为国家做什么。”这表明①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有一定的客观条件②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③衡量人生价值主要看一个人的自我价值④应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5

  货币政策调整的哲学依据是()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B.矛盾具有普遍性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

  段有不同特点

  26.(8分)英国著名哲学家贝克莱有一句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王夫之的主要观点是“气者理之依也”“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1)贝克莱、王夫之两个人的观点分属于什么哲学基本派别?(2分)

  (2)这两种哲学基本派别的基本观点分别是什么?(6分)

  27.下面表格中左半部分,是一位同学对“怎样学习才能事半功倍”的见解摘录。蕴涵一定的哲学道理。请你也从哲学层面讨论这一问题,按照范例,在表格右侧写出相应

  1—5CCDDB6—10BDCBD

  11—15DCDBD16—20BDBDA

  21—25BBADD

  二、问答题(共5小题,计50分

上一篇:语句衔接试题库下一篇:山东高中语文会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