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探究能力类试题的复习(4)

2018-08-26试题

探究的结果 。

  4、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答题。(浙江省舟山市)

  材料一:1405年,明成祖派郑和率领由208艘海船组成的船队,带着纺织品、瓷器、茶叶等货物访问东南亚,载回大量供皇室享用的珍珠、玛瑙、象牙等奢侈品。此后28年间,郑和七次远航,先后到达东南亚、南亚、西亚和北非。但是这七次远航并没有给明王朝带来多少经济利益。

  材料二:为弘扬海洋文化,促进舟山旅游业的发展,普陀区朱家尖管委会投资200万元仿制郑和下西洋时的“绿眉毛”帆船。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绿眉毛”号帆船计划沿着当年郑和下西洋的线路访问亚非各国。

  从发展经济的角度,谈谈你对“绿眉毛?朱家尖”号沿着当年郑和下西洋的线路访问亚、非各国的思考。(60字以内)答:

  5、探究下面的材料,说说你能获得什么启示。(浙江绍兴市)

  材料:正是青黄不接的初夏,一只饿慌了的老鼠掉进了一个半满的米缸,在经过最初的警惕之后,它就一通饱吃,吃完了倒头就睡,不知不觉中这样丰衣足食地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有时,它也想跳出来算了,但一想到这么多这么好的白米,嘴里便直发痒痒。直到有一天,它发现米缸见了底,才发现自己再也不能跳出米缸去了。结果可想而知:不是被主人乱棒打死,就是活活饿死在缸中。 我的启示:

  6、开放的海门,吸引了海内外无数宾朋。请根据下面三则材料,用一句话介绍海门。(不超过30个字)(海门市)

  材料一:享有“北上海”美誉的海门,位于长江之畔、黄海之滨,与我国第三大岛崇明岛隔江相望,拥有长江第一渡——海太汽渡,向西不远处是正在建设中的苏通大桥。

  材料二:清末状元张謇是海门永远的骄傲。他不仅从家乡出发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更把他睿智的目光和开拓的精神留给了海门人民。政治家季方、诗人卞之琳、画家王个簃等都是海门人民的杰出代表。

  材料三:海门人民用勤劳的双手把家乡建设成了“国家级卫生城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答:

  7、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桂林市)

  如果说外语是人生的工具,那么,母语毫无疑问是掌握工具的手。可是,当中国人在投

  入巨大精力学习外语、应付外语考试的同时,却尴尬地发现,自己的母语水平正在明显下降。

  据调查发现中学生母语水平不客乐观,他们连深奥一点的现代文也理解不了,普遍存在词汇贫乏,言不达意的情况。

  ①两则材料反映一个什么现象?请用一句话概括。答:

  ②简要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答:

  8、请你认真探究历史教科书中关于“马”字的演变图示,根据要求写出探究结论。(青海省西宁市)

  ①从汉字的起源看: ②从汉字的发展看:

  9、探究性学习:(厦门市)

  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了一次以“好店名”为主题的调查研究活动。下面是你和班上同学搜集来的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好店名”及其简要说明:

  “载人舟”[鞋店名。把鞋子比喻为载人之舟。]

  “玉壶缘”[茶叶店名。“玉壶”出自名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

  “光合作用书房”[书店名。把读书、吸收知识的活动比喻为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

  “家和”[家具店名。令人联想到家和万事兴,联想到“家”最重要的是亲情。]

  “稻香村”[饭店名。借用辛弃疾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

  “百草”[中药店名。让人联想到神农尝百草,联想到该店的中草药种类繁多。]

  ①你认为好店名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什么?请以上述“好店名”为例加以说明。

  答:

  ②班上王虹同学的舅舅待人热情,理发技术不错,他在小巷深处开了一家个体小理发店,店名叫“环球高等发院”。大家都觉得这个店名不好,想帮他换个好店名。请你也帮忙拟出一个合适的店名来。答:

  10、品读《诗经?关雎》的诗句, 参照相关链接,简析《关雎》的意境美。(福建莆田市课改区)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答:

  ●相关链接:

  ●“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的主要方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至深至远的影响。●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描绘出一个个优美的意境。

  11、古人读书做学问特别强调勤奋、多读书。“悬梁刺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无一不强调勤奋,多读。有人对这些话持不同的见解,请阅读下面相关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不超出50字)

  材料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至理名言。但,也有只读书,不用心思考,不在生活实践中运用的人,结果也一事无成。例如:南宋的“硕学”陆澄年轻时博览群书,写宋书时就一字写不出,人称“二脚书橱”;李邕之父李善博古通今,也一点文章写不出,人称“书麓”。

  材料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在过去对我们的学习确实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今天,随着快乐教学和成功赏识教育的普及与开展,这话就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和片面性。问是一切做学问的人必经的途径,“学问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华罗庚);思是读书做学问的基础,“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材料三:古人很重视读万卷书与行千里路的辩证关系。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 主张“出户”,又主张“读书”。他认为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顾炎武把家乡的书读遍之后,用四匹马驮着书,十谒明陵,遍游华北、西北,访俗问民,最后写成了有名的《日知录》《肇域志》。答:

  12、下面是实施新课程前后,某校语文课实录片断,请仔细阅读并用简要的文字写出你的发现。

  实施新课程前:

  老师:今天我们学习《谈骨气》,请大家齐读课文。

  学生:(读课文)

  老师:请大家给课文划分段落。

  学生:(划分段落)

  老师:请看老师的板书,和自己的对照一下,把自己做错的改正过来。

  学生:(对照老师板书修改)

上一篇:关于脑筋急转弯智力测试题下一篇:脑筋急转弯智力测试题1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