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风险再担保体系建设探讨论文(2)

2020-03-29实用文

三、再担保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

  经济下行时期,在内外部风险的共同影响下,担保行业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如业务扩展受阻、代偿风险上升、银担合作难度加大等问题。担保机构迫切需要政策性再担保机构在风险管理模式、信用增信、资金支撑和行业体系建设方面为其提供保障,基于此再担保机构应运而生。

  (一)再担保和再担保体系的含义

  再担保是再担保机构利用自身信用,为保障担保行为的实现而对担保机构进行的担保。再担保是担保机构分散和转移风险的重要方式(具体业务模式如图1所示)。再担保体系建设是指再担保机构利用股权结构、以再担保业务合作为纽带,建立再担保、担保层次分明的担保体系架构,发挥信息集聚、资源配置、要素优化、资金整合等优势。

  (二)再担保体系建设的作用

  自2007年第一家再担保机构成立至今再担保行业已经发展9年,通过发挥再担保的增信、分险、引领等作用,担保机构的资本金杠杆效应不断放大,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稳步提高。特别是在近几年“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随着山东金融改革层层深入,再担保体系为解决担保行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1.再担保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再担保主要发挥政府政策导向作用支持担保机构发展,通过再担保审慎监管,在机构准入、资本金补充、风险管理、业务开展等方面强化约束,建立统一规范的再担保体系,提升整体行业公信力。2.再担保发挥风险分散作用。通过开展分保、联保等再担保业务,构建担保体系与银行体系总对总的合作关系,将极大推动担保机构与银行建立顺畅的合作关系,促进担保机构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全面风险意识,充分发挥优质担保机构的集聚效应。3.再担保具有信息共享功能。一是有利于在再担保体系内部建立客户资源共享池,形成统一的风险控制标准。二是识别并及时共享信用记录不佳的客户信息,降低体系成员间共发性、传递性风险。三是通过共享的客户资料,可以提高担保业务运作效率,使现有的体系成员间合作更紧密,提高同行内的竞争力。四是有利于社会化信用体系的逐步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有助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同时建立银行等资金来源提供者与中小企业之间良好的信用关系,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观念,从而促进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及完善,进而达到防范风险的良好效果。

  (三)再担保体系化解风险的对策和建议

  1.风险识别。风险来源于事物的不确定性,对于担保行业而言则主要来源于客户端、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因素。再担保体系通过股权关系、以业务合作为纽带形成较为稳定的体系架构,通过担保机构自下而上形成风险信息清单的汇集,通过再担保公司的整合和分析,打破信息孤岛,形成自上而下的区域风险数据库,用以指导担保机构对于行业政策、市场状况、互保情况、经营变化、信用数据等各种风险信息的判断,从源头提高识别风险能力,做出正确的项目决策,优化资源配置。2.风险控制。风险控制的关键在于制度、标准的确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运用。再担保依托资源、人才、信息优势,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流程、制度和指引,创新业务品种和风险缓释措施,建立风险控制指标,形成地区经营策略和风险管控策略,倡导风险文化,规范担保业务流程,严格担保审查程序,实行企业信用评级制度、运行监测制度、代偿及债务追偿制度等加强风险管理,从而有效控制担保业务操作过程中的风险,形成完善的规避和分散风险机制。引导在再担保体系内担保机构合法、合规、稳健地开展业务。3.风险分担。当担保机构的业务发生风险时,再担保在一定的比例内承担代偿责任,为担保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降低担保风险对担保行业的震荡幅度,克服担保行业风险和收益不配比的弊端,帮助担保机构提高资产流动性。以山东再担保为例,目前现有100家体系成员,合作机构近60余家,覆盖全省17地市。山东再担保以再担保体系平台为纽带,通过创新再担保业务产品和模式,借力市场化手段融合全省担保资源,推动全省担保行业的规范发展。2015年度新增担保、再担保额达到276亿元。助力省内中小微企业和担保机构的发展,实现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应。“安微担保模式”表明,政府投入1亿元财政资金可撬动100亿元贷款注入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银行信贷敞口较自主发放贷款下降80%,融资担保机构的风险承受能力提升2.5倍。因此,面对经济下行和代偿压力交织的形势下,政府加大对再担保的投入,增强再担保体系建设的力度,构建一个层次多元、结构合理、风险控制能力完备、效益良好的再担保体系,符合担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可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刘新来.信用担保概论与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2]赵爱玲.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王鹏.构建以省级再担保为核心的融资担保体系[J].中国担保,2016(04).

  [4]姜焱.融资性担保机构担保业务模式及风险浅析[J].中国商界,2013年(07).

  [5]朱永扬.我国再担保体系建设[J].中国金融,2013(18).

上一篇:企业战略网络以及关系效应论析论文下一篇:小议新民乐探讨的文献综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