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垂直专业化分工论文(2)

2020-04-26实用文

加工贸易的结构升级

  本文建立模型说明加工贸易结构升级的贸易所得。模型包括两个国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种要素:劳动力和资本。在初始状态,由于发达国家还没有采用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技术,因而根据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原理,各国专业化生产本国要素丰裕的产品。

  从图5中可以看到,在初始状态下,发展中国家(H)专业化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设为X),等产量曲线H1与等成本曲线NN相切于点A,OA代表生产向量。发达国家(F)专业化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设为Y),等产量曲线F与等成本曲线MM相切于点C,OC代表此时的生产向量。当技术进步使得发达国家得以将原来的资本密集型产品C进行垂直专业化分工生产,比如可以将原来生产过程拆分为两个环节,先生产资本密集型中间产品D,产品D再经过劳动密集型过程的加工或处理,最终生产出Y。图5中这一垂直专业化分工表示为,生产向量OC可以通过向量OD和向量DC相加得到,即产品Y通过两个生产过程OD和DC最终生产出来。若其中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的生产技术刚好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所掌握,则由于较低的工资水平,生产过程DC将可能转移至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如图5所示,向量DC平行于向量OA,两变量的技术水平是一样的。因而,发展国家H可以进口中间产品D生产出最终产品Y。原来发展中国家对产品Y的消费全部依赖于从发达国家的进口,而此时,由于生产过程的转移,现在发展中国家只要进口中间产品D,通过自己的生产就可以满足国内消费。发展中国家不仅生产可能性边界可能会扩大,而且进口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所带来的技术外溢也可能使得发展中国家的整体生产力得到提高,因而改善国家的整体福利。

  如果假设发展中国家由于进口产品的技术外溢,生产技术得到了改善。设新的生产技术可以用OB表示,则发展中国家H将运用生产技术OB生产相对产品A资本密集度更高的产品B,等产量曲线H2与等成本曲线NN切于B点。由图5中所示,此时发展中国家H只要进口比产品D生产技术较低的产品E就可以在国内生产产品C。由于产品E的生产技术OE仍然高于本国的平均生产力,进口产品E仍然可以对发展中国家造成技术外溢。随着发展中国家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中国家将可能趋向于生产较原来资本密集度更高的产品,发展中国家的生产也将转向相对资本密集度较高的产品B所在的产业,进入更高资本密集度的生产环节,国家的福利可能在这一动态过程中获得整体改善。

  以下将粗略分析发展中国家由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动态转变所带来的福利改变。假设X为劳动密集型产品,Y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初始状态,发展中国家专业化生产相对资本密集度较低的生产环节。此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为MM,贸易条件为T,发展中国家在Q1点生产,B1点消费。当发展中国家在生产链的分工阶梯上有所上升时,生产环节的资本密集度较原来更高,同时由于技术的进步,生产可能性曲线扩展至NN。从图6中可以看出这一扩展是偏向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与之对应的国内生产点为Q2,无差异曲线为I2,假设贸易条件不变,发展中国家将在Q2点进行生产,而在B2点消费。显然,无差异曲线I2要高于I1,国家福利得到改善。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动态提升将可能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福利改善。

  综合图5、图6的分析,一国可以通过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获得技术进步,提升一国在生产链条上所处的位置,进而改善一国的整体福利。其中的关键是通过参与分工获益,促进垂直专业化的产业升级。

  以上分析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到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主要形式,我们应该积极有效地促进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以通过发展加工贸易来带动我国贸易和经济的发展。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有赖于技术进步,这就要求必须使加工贸易要增强加工贸易产业与当地产业的前后向联系,带动产业整体生产力的提高;要积极提供产业配套,加强加工贸易对当地的技术外溢效应。

我国在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中的启示

  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主要方式。目前加工贸易中相当大部分仍是服装、纺织和机电零部件等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或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部分高技术、深加工产品往往也存在加工过程短、增值率不高等问题。境外加工贸易也是我国从事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一种方式,但其数量和规模极为有限,在对外贸易中占的比重很低。垂直专业化分工有逐渐扩大的趋势,而加工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持续提高,并有可能成为未来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

  近期内,按比较优势积极参与以劳动密集生产环节为主的分工。加工贸易处于劳动密集生产环节正是我国静态比较优势的体现。从21世纪前十几年来看,我国的廉价劳动力供给将继续呈供过于求的态势。另外,我国人均受教育程度不高,平均素质较低,因此,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虽然增值率比较低,但毕竟能吸纳一部分人就业,增加一部分国民收入,国家也能得到税收。所以,目前我国仍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生产环节。

  长期内,追求动态比较利益,提升分工层次和增值率。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实现加工贸易商品的结构升级;二是实现从劳动密集生产环节向资本、技术密集生产环节的过渡。从我国目前情况看,加工贸易商品的结构升级发展较快,而从劳动密集生产环节向资本、技术密集生产环节的过渡较慢。因此要创造后天比较优势,这种后天比较优势来自于资本积累的加速、技术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它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加工贸易商品的结构升级和增值比率的提高。

  积极发挥跨国公司对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促进作用。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链条中由劳动密集型环节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环节的升级转换,表现在生产上,呈现出如下演进态势:最终产品的加工、组装—零部件的分包生产—中间产品的生产—国外品牌产品的生产—自创品牌的生产。在最初的加工、组装阶段,发展中国家利用劳动力比较优势与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相结合,参与国际分工;随着资金、技术优势的逐步积累和关联产业的形成,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由零部件的生产和出口逐步向中间产品、整件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演化。关于垂直专业化分工论文]相关文章:

上一篇:园长专业化过程发展论文下一篇:关于家庭教育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