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文明发展的再思考论文(2)

2020-04-26实用文

3基于“稻—渔”生态文明的时空延展

  为了充分利用稻田生态系统潜在的时空、营养结构,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可在“稻鱼(鸭)共作”基础上再加环(生产环、增益环和产品加工环)。运用生态学原理,整合相关的生态因子,可以发展“虫—鱼—鸭—稻”、“苕—稻—鱼(鸭)”、“稻—鳅—鸭”、“一稻两鸭”等当季复合生态模式和“稻+鸭—草+鹅”周年复合生态新模式(表2)。

4其他相关技术的优化

  4.1选用适宜的水稻品种和鱼类(禽鸭)品种

  (1)选用株型紧凑、耐肥力强、茎秆坚硬、不易倒伏、耐深水、抗病虫、产量高、品质好的优质高产抗病水稻品种。如“稻稻鱼”耦合生态种养模式,在长江流域双季稻田养鱼,水稻品种应选用生育期适宜(或较长)、茎秆粗硬、较耐肥、抗病虫的品种。双季稻栽培种养耦合模式,具体选择何种早稻与何种晚稻配套,应考虑各品种的具体生育期和栽培方式。(2)稻田养鱼的鱼种,应选择耐浅水、耐高温、耐低氧、食性广的鱼类,主养品种应选草鱼、鲤鱼等植食性鱼类。搭养鱼类可选鲢鳙鱼、革胡子鲶等滤食性或肉食性鱼类[14]。另外,还应考虑选取本地区消费量较大或者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鱼种投放比例(以重量计):主养品种占60%~70%,搭配品种占30%~40%。(3)稻田养鸭,鸭子选用体型小、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生活力强、活动时间长、活动量大、食性杂、嗜食野生生物和肉质优的蛋肉兼用型、蛋用型或杂交鸭作为首选品种。

  4.2管理技术优化

  围绕高产值、高效益、低成本的目标,优化水稻栽培管理方式、鱼类及禽鸭的饲养方式,形成稻—渔生态高效种养新模式。(1)科学运筹肥水,合理密植。肥料运筹技术是水稻产量的决定性因素。肥料管理原则:根据各品种需肥特性,合理施肥。前期基肥施肥量约占70%;中后期追肥约占30%,以追施穗肥为主。做到施足有机肥作基肥,配施磷、钾肥,后期严控氮肥的施肥方法。由于实行稻田养鱼、养鸭种养耦合技术,实现禽、鱼类粪便等有机肥直接还田,有机肥当季被利用,可减少无机肥料的`施用量。看天看水施肥,晴天施肥,阴雨天、闷热天不施肥。稻田中水体的透明度低于30cm时,不用施肥,透明度为35~40cm时,说明稻田水中的肥力不足可适当追肥。稻田养鱼应用清洁无污染的水源。养殖期间水位变化主要根据水稻的需水量来定,原则上在不影响水稻生长的前提下,尽量提高水位。除烤田阶段外,田间水位是由浅到深,与鱼对水的要求基本一致。(2)优化放养条件、时间、数量及饲料配比。适当早放鱼、鸭;根据鱼种、禽鸭的大小、稻田面积来确定放养数量。稻田养鱼,提倡放养大规格鱼种。一般稻田可放养8~15cm的大规格鱼种4500尾/hm2左右,高产养鱼稻田可适当增加放养数量,具体因地而异。混合养殖鱼种,草鱼的数量占50%,鲤鱼+鲫鱼占50%。过早易造成秧苗损伤,过晚易造成草荒,不利于发挥稻鸭的互促互利的生态效益。放鸭密度应视田间饵料而定,一般为225~300只/hm2。稻田中杂草、昆虫、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天然饵料可供禽鸭、鱼类摄食,可提供150~300kg/hm2天然鱼产量,但要达到750kg/hm2,则必须采取投饵措施,添加一定比例的有机废料,常用的种类有嫩草、水草、浮萍、菜叶、蚯蚓、蚕蛹、糠麸、酒糟等。有条件的可投喂配合颗粒饲料,投饵要定点、定时、定量,并据摄食情况调整投饵量。稻—渔共作,应尽量发挥鱼、鸭的役用功能;训练鱼群、鸭群定向运动、游动觅食,以轮牧方式,根除种植区域的草害。对鸭进行采食训练,刚放入田间鸭棚时,用哨声或响铃等训练采食反应,然后引诱其去浅水中取食食物。(3)科学防治病虫害。稻田放养动物后,由于鱼、鸭能食草、食虫、食水稻老叶,水稻病虫害大为减轻,一般情况下尽量不施用农药和除草剂。但在病虫害发生高峰期,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防治,禁止使用对鱼类高毒的农药品种。农药使用应符合GB4285、GB/T8321的规定和NY5071-200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中有关禁用渔药(农药)的规定,注意选用生物农药、对家禽、鱼类和环境友好型农药及常用剂型。根据水稻病虫害发生情况,适时使用农药,同时注意用量、次数、安全间隔期等。为保证食品安全,一般每季用药不超过2次。农药施用前,做好禽鸭、鱼类的回避工作;疏通鱼沟、鱼溜,加深田水水位至10cm或使田水呈微流水状态;施药时降低和稀释药液浓度。除采用化学农药防治外,稻田养鱼应提倡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方法,如采用频振式杀虫灯来防治害虫,既杀灭害虫,又为鱼类禽鸭提供天然蛋白质饵料,有利于保护稻田生态环境。此外,稻渔共作期间,同时做好鱼类、禽鸭疾病的防治和天敌的防控工作。定时巡田,查漏补缺,观察水质,清除污物,更换新水,消毒防病等。

  4.3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加强保护意识和正确开发引导

  建立“稻渔”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利益协调机制。通过组织技术攻关,加强系统研究,创新栽培模式,优化稻鱼、稻鸭共作技术管理措施;搞好推广服务工作,辐射带动稻田综合种养的大力发展,提高种稻养殖效益。同时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牵头,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种—养—加—销”一体化模式等类型的机制,延长产业链,加快推广步伐[16]。农民是农村环境保护的主体,解决农村环境问题除了政府之外,必须依靠农村人口的主体———农民,农民的环境意识水平是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关键环节。首先是在农民群体中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环境知识的宣传,加强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凝聚民心致力于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树立农民生态责任感。其次是加大投入,通过示范带动和引导农民改变粗放生产发展方式,发展轻简型高效节约型农业,生产绿色产品;完善农村各项环保基础设施,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农民的生存需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态环境保护。稻渔特色产品的推广开发和科技引导。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形成多方面的参与机制;应在改善稻渔模式生产基础设施,优化生态高效种养新模式的同时建立生态产业农民协会;通过科学技术对传统稻鱼(稻鸭)进行“嫁接”“组装”和“耦合”,以提高生产力,提升“稻渔”农业遗产的价值。由于一些先进生产技术的运用需要农民从生产习惯上作出改变,所以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支持措施,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同时建立完善的后期保障服务体系,如新技术示范推广与服务工作,对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实施生态种养新技术资金补助措施等。

【生态农业文明发展的再思考论文】相关文章:

1.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对策论文

2.当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论文

3.沼气生态农业发展与对策研究论文

4.浅谈生态农业发展建议论文

5.库区发展生态农业论文

6.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展望论文

7.生态农业发展近况研究论文

8.省级地区发展生态农业论文

上一篇:关于文物保护存在的不足及建议探析论文下一篇:林业发展现状及我国林业发展趋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