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中职学生大都是十八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其心理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的成长、成才,就业、择业及个人事业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整体人才资源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为此,作为培养祖国建设后备力量的职业学校教师,我们有必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针对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能够全面健康地成长。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生;矛盾心理;原因;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在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方面日益多样化,为青年学生,特别是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此同时,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对中职学生成长的负面影响也不能低估,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竞争加剧以及新旧体制、新旧观念交织碰撞,给中职学生,特别是未成年中职学生带来了各种消极影响,使中职学生心理问题日趋凸现出来,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笔者多年来工作在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第一线,在工作实践中发现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着以下几种矛盾心理。
中职学生矛盾心理的表现
一是张扬自我意识与极度自卑心理的矛盾。就年龄结构层次而言,绝大多数中职学生仍处于未成年阶段。但随着身体和心智的不断成熟,他们开始走向生活的前台,对自己、家庭的一些重大事件已有相当程度的参与意识。其心底的主体意识被唤醒,逐渐摆脱了对家长和教师的依赖,拒绝思想上的盲目服从,开始认识到作为一个个体的人所应拥有的自由、尊严、权利、利益和责任。很多时候他们在价值判断和选择上有自己的看法,不再人云亦云。从生活态度、学习习惯到平时的穿着打扮,他们都追求个性张扬和标新立异,不希望自己成为父母或者教师的影子,用一句流行广告语来表达他们信奉的教条就是:“我选择,我喜欢”。
与张扬自我心理相对的是,在中职学生无限放大的“自我”里隐藏着深重的自卑。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在初中就属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学困生。他们在学校属于弱势群体,他们受到的批评指责最多,他们的需求和烦恼得不到老师、同学的充分关注,少有机会以成功者的形象去体验人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这些学习经历,以及社会、学校的评价尺度在他们心目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带给了他们难以抹去的心理阴影。因此,大多数中职学生心里都弥漫着与其年龄不相称的悲观、失意、消极和迷惘。对于自己当前的生活状态,近一半学生不满意、失望甚至麻木,对于未来,他们既没有什么憧憬,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追求目标,所以课堂下看似精力旺盛的他们在课堂之上看起来总是无精打采,表情麻木。
二是追求和谐互利的人际关系与排斥学校、教师教育的矛盾心理。人际交往中的价值取向有三种:利他、利己、利他与利己的结合。极端利己和极端利他的中职学生只是少数,绝大多数中职学生都追求互利的人际关系。现实的生活状态让绝大多数中职学生感觉到个体的发展不能离开他人,而心灵深处的自卑感更是让他们对和谐的人际关系充满了渴求。相对于普通高中而言,中职学校的学习任务相对较轻,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把精力投入到人际交往上,和谐的人际关系能让中职学生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因此,很多时候,为了赢得和谐的人际关系,许多学生都愿意“为朋友两肋插刀”,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中职学生打群架现象频繁了。因为在他们看来,拉帮结派是建立良好人际的主要途径。
一方面,中职学生希望追求和谐互利的人际关系,但另外一方面,在中职学校里却频繁出现学生对教师出言不逊的现象。由于未曾与学校、教师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部分学生惯性地将过去对教师的不满投射到中职教师身上。以与教师作对为乐、为荣的学生并不是个别,经常和教师唱反调的学生在校园内也大有人在;部分偏激的学生甚至以损坏公物的方式发泄对学校和教师的不满。
三是崇高理想与实利主义的矛盾。在中职学生的价值观念中,已认识到高尚的道德品质对自我完善所具有的无可取代的意义,他们也明白追求德性的提升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条件,德性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能满足他们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欲求,让他们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因此,他们对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等高尚品质很向往,也普遍认为,一个人的品德高尚远远超过其地位、名气、学识、能力和收入等。一方面,中职学生大都表示愿意为集体做事,乐意承担社会责任,但另一方面,在具体行为表现上,他们又体现出极端的实利主义和自我中心,有时甚至不顾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他们会在考试过程中作弊,会肆无忌惮地谈恋爱,甚至同居、打架、偷东西。这说明中职学生对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和同情心更多地表现在观念上,而没有落实到行动中,他们的价值观念存在着一定的虚伪性。
中职学生矛盾心理形成的原因
中职学生产生上述几种矛盾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身生理发育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影响;既有学生主观行为能力及思想观念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家庭等的条件制约。
首先,大多数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青春初期,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情感丰富、生理迅速发展。但由于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是走向成年人的过渡阶段,他们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往往不同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因而容易心理失衡,出现或轻或重的矛盾心理问题。
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水准、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逐渐“解冻”,西方文化的渗透,信仰、良知、道德、诚信等在社会某些层面的缺失,让正处于人生脆弱期和敏感期的`中职学生无所适从,产生诸多困惑和疑虑。学生不再盲目崇拜权威、传统、教师和书本,对自身利益、自身需要的诉求越来越强烈,社会环境变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有一个不等式为“5<2”,说的是职业学校五天的教育,不及周末两天社会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大。可见,社会环境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深远的。 再次,家庭教育的缺失是造成中职学生矛盾心理的又一大原因。家庭不良的生活方式及家长行为的不端,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有着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中职学校里来自单亲家庭、再婚重组家庭、留守家庭的学生比例不在少数,恶化的家庭关系对他们身心造成了伤害,极易出现自卑、压抑、脆弱、封闭等心理障碍。缺少父母的呵护,如果学生逐渐形成了一些不良的心理及行为习惯,再要他们学会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就困难多了。
最后,中职学生产生和形成的矛盾心理,特别是逆反心理,与现行中职教育本身存在的弊端有直接关系。一是由于当前中职学校之间生源竞争日益加大,为了自身生存,有些学校不得不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招生上,教育教学改革明显滞后,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改革进展缓慢,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二是一些教学内容过时、陈旧,脱离实际,缺乏新意,不能回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难以打动学生,导致其厌学心理及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三是教学形式及方法上仍存在单调、枯燥、呆板、照本宣科等问题,窒息了鲜活生动的现实生活,使学生对学校教育产生了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