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科技创新论文(2)

2020-06-17实用文

3两个科技创新网络的比较

  传统科研创新网络与基于社交媒体的科研创新网络形成了两个网络。本文提出,它们之间存在一些相近之处,但也存在重要的区别。

  3.1两个网络的相近之处

  (1)总体目标相同。从总体目标上看,两个网络都是为了通过不同主体之间的知识交流和转移,促进更多的创新,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社交媒体网络的产生和形成虽然多是自发的,但是其实现创新的目标是始终坚定的,而且其创新资源是来自于社会。

  (2)网络核心主体相同。无论是传统还是社交媒体环境中,科研创新最核心的主体都是企业,这是与企业的使命分不开的.。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在变化的环境中通过创新获得超出竞争对手的利润,维持自身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其他主体如科研机构、消费者都只能是作为企业的外脑,为企业的产品创新提供知识和思想来源。

  (3)网络交换内容相同。尽管创造信息和知识的主体不尽相同,网络中流动的主要内容同为与创新产品或服务相关的各类信息和知识,是知识的交换。对于企业来说,它具有一定的知识和信息筛选功能,与其产品和服务相关的信息和知识是最欢迎的,是这一网络中流动的最主要的内容。

  3.2两个网络的不同之处

  (1)从结构上看,主要体现在网络稳固性和开放性两方面。

  ①网络稳固性:传统科研合作网络中的机构合作表面上相对稳固,但是这种稳固和长期经常会受到机构及其负责人变动的影响,中间具有联系的人群也受到个人兴趣和离职的影响而变动,因而具有短期导向。而后者以个人的连接为基础,是真正基于兴趣的自发组织的社交网络圈子,因此连接更加紧密,具有长期导向,网络更加稳固。

  ②网络开放性:传统科研网络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网络,由于涉及技术和商业机密,很多研发活动排斥外人的参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科学2.0倡导科研人员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放在社交网络上予以免费公布。企业的创新之中越来越重视用户、供应商等相关方的参与,大大提升了网络的开放性。

  (2)从主体上看,包括网络合作主体和主要参与企业类别的不同。

  ①网络主体特性:传统科研创新网络是机构为合作单位,这其中也不乏个人的交往,但不是重点,合作网络相对比较稀疏。而基于社交媒体的网络则以个人合作的基本单位,网络连接较为密集,密度较高。

  ②参与企业类别:在传统环境下,科研创新体系主要关注于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由于资金和人才实力弱,基本上被排除在外。而在社交媒体环境中,创新门槛较低,小微企业都能参与其中,各类企业的参与度更高。

  (3)从功能上看,两个网络在合作方式、知识分享度和知识产权保护上的理念有所不同。

  ①合作方式:传统科研网络合作和联系大多是具有路径依赖性,不同组织之间的合作是由于历史原因结合在一起的,着重于现有网络合作的加强而非新网络连接的建立;而借助社交媒体,可以跨越空间限制,可以更有利于新的网络连接的建立,促进创新。

  ②知识分享度:在传统科研网络中,知识共享属于组织安排,在圈子内部分享度较高,但对外保持封闭性。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知识共享出于自愿,不同主体之间分享度相对更高且更开放。

  ③知识产权保护:在传统环境下,由于知识产权处于高度保密状态,可能受保护情况更好,但保护过度会限制其影响,最终抑制应用。而基于社交媒体的开放式创新,则通过声誉机制,使知识产权在发挥影响中更好地得到保护,使基于知识产权的创新不断涌现。

  (4)从创新上看,反映在创新方式和创新效果上的不同。

  ①创新方式:传统环境下的创新基本上是自上而下式,属于命题作文型,虽然也存在科研人员的自发性,但是与社交媒体环境下众多人员参与,激发出各类自下而上式的创新相比,显然是非常有局限性的。

  ②创新效果:鉴于知识工作的特殊性和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传统网络创新效果不显著。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组织内部、组织之间、专业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自愿的共享和交流,更易激发出创新,产生的创新效果更好。值得注意的是,从企业层面来看,这两个网络并不是互相替代,而是可以通过有机的组合,形成互补。例如,基于社交媒体的网络更适合于观点的汇集,在项目形成初期,需要多方面的思想的汇集,社交媒体的优势很明显。到了集中攻关阶段,需要形成核心团队,目标更加明确,传统科研网络优势相对更高。

4启示和建议

  社交媒体不仅具有技术和社会两方面的基本特征,还具有个性化和使能性两个突显特征。它必将重构原有政产学研网络,产生让消费者作为创新的一极崛起、推进以科研人员为本位的新的科研网络、提升科研成果效率和改变科研管理方式四个方面的影响。在传统网络与基于社交媒体的科研网络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结构、主体、功能和创新等不同之处。这些特性和影响对推动我国科研创新有着重要的启示。对政府主管部门来说,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战略上予以重视。政府部门要站在发展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高度,充分认识到社交媒体对科研工作的巨大冲击,研究蕴含的巨大机会和挑战。二是监管上适度放松。监管层对基于社交媒体的商业模式,如众包、众筹,仍持谨慎的态度,这可以理解。但更为重要的是要看到新的商业模式对原有产业尤其垄断行业的改革的积极作用,要借助这一新的力量顺势而为。三是政策上发掘潜力。政府要认识到即使在基础研究方面,借助于社交媒体的业余人士所组成的团队也可以形成巨大的力量。这已经为国外很多大企业事例所证明。科研基金应关注此类创业团队和公司,予以鼓励和支持。对于企业来说,提出以下建议:首先,企业可以借助于社交媒体推动开放式创新。开放式创新已经成为当前主导的研发模式,其成功实施有赖于社交媒体的支持。社交媒体让不同学科、不同背景的人群之间“偶遇”,形成观点交流,产生“跨界”效应,推动科研问题的解决。其次,企业要处理好开放与价值占有的关系。利用社交媒体诚然能够促进开放式创新,同时也带来商业泄密的风险。如何从开放式创新中占有更多的价值,需要企业做好准备,如专利保护,商业机密协定,以及互补性资源的控制,对于科研资料公开需要严格规范。最后,企业要把握好原有科研网络与社交媒体所形成的自发的科研网络之间的关系。如何利用各自的优势,实现两个网络的互补,最终借助于社交媒体对企业原有政产学研网络进行改造,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社交媒体科技创新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科技创新论文

2.社交媒体礼仪的指南

3.设计与科技创新论文

4.科技创新结题论文

5.科技创新小论文

6.地区科技创新论文

7.社交礼仪论文

8.社交与礼仪论文

上一篇:广告学专业摄影教学改革论文下一篇:基于CDIO理念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