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大气象科技有限公司实践论文

2020-06-20实用文

  气象工作帮助人类在有利的天气和气候中获得效益,在避免气象灾害中减少损失。商业化气象服务的产生是由于气象事业发展迅速而政府拨款相对减少,政府给气象部门的经费增长远低于气象部门的需求增长,因此各国气象部门根据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经费状况确定是否开展商业化服务以及开展商业化服务的规模。美国、日本、加拿大及欧洲一些国家等都是开展商业气象服务较早的国家,他们的商业化气象服务目前正呈蓬勃发展趋势,而我国的商业气象服务才刚刚起步。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于2015年5 月13日正式成立,协会发布了《中国气象服务产业发展报告(2014)》。根据该报告,我国气象服务市场的潜力巨大(2014年为39亿元)。到2025年,包括气象科技服务、气象信息服务、气象装备制造和气象信息衍生金融服务等在内的气象服务市场规模将达3000亿元。近几年我国气象服务产业不断壮大,气象服务已拓展到农业、交通、能源、海洋、健康、旅游、保险、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以及灾害防御等领域。社会力量参与气象服务热情高涨,以新媒体为例,由社会企业发布的天气类手机app数量已超500个,排名前20的用户综合下载量超过6亿次,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互联网时代,我国气象服务体系目前尚不能有效满足社会需求,不同部门的气象数据相互封锁,严重制约了气象服务产业的发展;同时,外国成熟的气象服务企业已开始占据我国海洋气象导航服务市场,给我国气象服务业带来严峻挑战,这要求我们转换思想,积极改变来面对这些挑战和困境。

1 气象服务的新模式

  1.1 基于移动社交平台的气象服务新模式

  从基于web的中国天气社区到基于移动互联网的Weddar(一款手机上的天气应用),天气通的天气微博,墨迹天气,以及景象天气的实景天气都很好地诠释了社交平台对于天气服务的重要意义。社交元素的融入一方面加强了信息发布方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形成良性反馈循环,增进传播效果;另一方面也扩充了信息的时效性和可信性。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人们了解天气的主要入口,所以对于气象服务的从业者来说,转变观念是当务之急,如何有效地把社交元素整合进现有服务产品或新产品中是未来一段时间亟待攻克的难题之一。

  1.2 基于用户体验的气象服务新模式

  在这个注重品质的时代,良好的用户体验会明显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加用户黏度。比如,互联网中虚拟化技术的引进为天气服务产品带来了表现力更强、更直观的体验,中央电视台每晚的《天气预报》从很早就加入了虚拟化的应用。随着虚拟主持人和虚拟场景更加智能化,未来气象服务在展现方式上将很有可能完全虚拟,这会是未来的气象服务结合互联网的一大新的应用。

  1.3 基于智能天气设备的气象服务新模式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设备长期在线化成为现实,类似于个人微型气象站的智能天气设备等发展十分迅速。这种智能天气设备集成了温度、湿度、光照、气压、紫外线等传感器,广泛分布在城市的各个方位,测量实时的天气信息,有的甚至内置170°超广角摄像头,能够在白天每隔3~5min拍摄一张照片上传到云端。这种天气信息用一张张实时的天气图片进行展示,再附上具体的温度、湿度和紫外线数据,天气情况一清二楚。智能天气设备可以无视距离,进而获得目标地点精确的实时天气信息,生成微型天气预报,在日常工作、出游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用途。当上千台这样的设备连接到云端,就可以获得一个城市的离散天气预报。

  这种新的气象服务除了实时准确之外,还可以附加诸多更为人性化的定制信息,甚至可以和可穿戴设备结合,把个人身体特质与天气信息融合到一起,根据当日天气状况和节气等气象因素为用户提供健康建议。

2 气象服务产业化新思路

  2.1 市场化与开放服务市场

  气象服务市场化是破解气象服务产业困境的首要措施。只有明确了公益气象服务与气象服务市场的区别,才能对气象公益与私益采用不同的保护标准、原则和方式。公益气象服务由政府供给,其他的气象服务产品都应由市场提供。在《气象法》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构建可操作的市场制度,为开放气象服务市场提供相应的制度支持。

  2.2 共建数据共享平台

  气象数据的共享对气象服务产业化至关重要。完全免费地把气象原始数据向公众开放,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产品的市场化运作降低了门槛,完整的市场化体系也能迅速形成。可以参照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出台数据密级划分的规定,成立气象数据交易的管理机构,引导形成不同类型气象数据的市场交易价格;鼓励并培育商业气象数据的中介交易人才,形成一批中介交易机构,待条件成熟后,尝试建立商业气象数据的现货和期货交易市场。对于全社会而言,气象数据也是极其珍贵的信息资源。气象数据在跨行业综合应用这一“增值应用”价值挖掘过程中会焕发出新的光芒。

  2.3 深刻理解用户需求提高气象服务质量

  微博、微信、手机应用等已经将民众与气象之间的距离拉近,人们获取气象服务信息也极为方便,在此基础上,更多的有针对性的服务产品可以被开发以供用户有选择性地订阅。由于与气象密切相关的各个行业领域,如能源、服装、交通对气象服务产品的需求不一样、专业要求程度也不一样,需要气象服务人员深入了解各个行业的需求并有针对性地提供不同的专业个性化气象服务。同时,现阶段海量气象数据的“大数据应用”,将气象数据与其他相关行业或领域的数据进行深度融合,帮助获得跨领域、跨学科的“新知识”,为气象产品开发提供新思路。

  2.4 培养专业气象服务人才

  随着气象服务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对气象服务产品的种类及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就国内目前的气象服务人员来说,单纯的气象知识无法应对日益庞大的服务体系,这要求气象服务人员除了具有扎实的气象知识外还必须具备完整、系统的跨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只有复合型的气象人才才能做出更为专业、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气象服务产品。

上一篇:气象科技创新论文下一篇:老年教育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