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论文(3)

2020-06-20实用文

五、教育信息化未来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

  纵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 不论从个别化、引领性的个别单位的教育信息化探索, 还是区域性、示范性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活动, 我国教育信息化大多归于“点”形态。这种“点”的形态是教育信息化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由小变大的必经之路。在这一过程中, 我们探索并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的各种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 也在不断的尝试中摸索出具有一定普遍使用性的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自2003年国家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 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始呈现整体推进的态势。宏观来看, 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将涉及到整体推进的战略目标、整体推进的内容; 整体推进的保障措施的三个方面, 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呈现三大特点[8]:

  1、教育信息化将加速教育系统的体制变革

  知识经济对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建立学习型社会, 即全民习、终身学习和灵活学习的社会。相应地, 教育体系必须成为提供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和灵活教育的体系。我们的学校和教育系统亦步亦趋, 正处于被动适应外围环境变化而进行体制变革的巨大压力中。

  这些压力从观念层面上包括( 但不仅限于) 来自多元知识观的挑战、来自学习内涵和外延变化的挑战, 以及来自重新定位学校在知识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挑战。教育系统的变革有不同的层面( 级别构成) , 分别是教室层面的变革、学校层面的变革、学区层面的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教育改革首先关注宏观层面的教育体制、教育法制, 而后又重点关注课堂教学及课程改革, 对于中观层面的学校组织变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直到近来才逐渐受到重视。通过不断迁移工商管理领域的变革经验, 学校的变革才开始被认为是“一个独特的层面, 是对微观领域的统筹, 也是与更大的外界系统交互作用的界面, 是教育改革由外部向内部、由宏观向学校、由创造条件向改造实践转换的关键层面, 是教育改革走向升华和成熟的重要部分”。

  以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为特征的教育信息化让人们看到了他促成教育变革( 学校变革的潜力。因为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 以任何方式进行学习。

  在信息化环境下“学习不需要, 甚至不应该被局限在一个特定的阶段( 入学时间) 和特定的地点( 学校) ,更不应该标准化运作和一以贯之”。1998年, 当时的教育部领导就提出了现代教育技术与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的论断, 何克抗教授进一步将之论证为ME命题。如果说, 过去若干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只是在强化和维护已有的体制, 或仅只是少量的改进和重组。那么,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人们将愈来愈多的挖掘教育信息化对于体制变革的促进作用。

  教育信息化除了能重构教学过程从而支持教育系统的变革外, 信息化环境也能直接助力于优化学校内部的管理与沟通, 有助于学校开展知识管理并促进学校向学习型组织转变; 教育信息化也能有效地改善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沟通与互动, 从而优化教育系统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2、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作为创新扩散将以扩展型

  扩散为主要形式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 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多宝贵的、值得推广的经验与做法, 但多数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中国。世界银行“信息促进发展”项目《知识地图: ICT在教育中的应用》报告指出,( 被调查的发展中国家) 在很多地区已经有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 但很少被广泛传播,没有以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给决策者。这一问题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9]。

  当前, 人们对于技术的认识正不断加深。对技术创新源头的理解, 由原来的“科技和发明”或“市场需求”等单因素观点, 逐步让位于“演进理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等多因素观点。由此引发的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思路, 也正在由原来简单的“将最新技术引入教育”转变到以“关注教育系统特征, 充分考察教育系统需求、推广措施合理性、应用者特征、决策类型、关键人物以及时间特征等”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扩散思路上。该思路所遵循的规律属于“创新扩散”理论研究范畴。 关于创新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⑴创新包括具体的事物, 特别是科技类产品或技术, 及抽象的思维和观念; ⑵创新是个体主观上的认定, 它是个体过去所未具有的认知经验和行为, 与时间无关; ⑶创新对个体应可产生认知、态度、价值取向与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创新扩散是指创新通过一段时间, 经由特定的渠道, 在某一社会团体的成员中传播的过程, 大致可以分为迁移扩散、扩展扩散两种, 而扩展扩散又可分为传染扩散、层级扩散和刺激性扩散三种类型。教育信息化发展所表现出的由点到面的整体推进的态势, 已经摆脱原来的局部地区试点后以个别、零星的“迁移型”扩散思路, 转变到有目的、针对性、分类别、分层次的扩展型扩散方式。  扩展型扩散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迁移型扩散, 具体表现形式既可以是类似病毒扩散机制的传染扩散( 类似学校之间的相互影响) , 也可以是层级扩散( 某种类型的学校或某种角色、地位的教育者对其他层次学校或教育者的影响) 以及自下而上的刺激性扩散( 一线教育工作者或学校受新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创新, 并重新进入扩散进程)[10] 。

  3、教育信息化将呈现出服务型业务特征

  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来看, 人的发展不可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来完成, 这就要求必须构建起能够适应变化的社会和人的多元需求的教育体系。教育信息化本质是教育, 而不是技术。这种本质规定性要求教育信息化要以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随着以提升应用能力为特征的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的到来, 教育信息化将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服务型特征。

  具体来看有两个方面: ⑴教育系统内部信息化服务特点的日益明显; ⑵面向社会的教育信息化服务初具规模, 并表现出强大的作用。传统的教学就其过程而言, 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媒体与技术的引进, 使得教育过程进行了重构, 原有已经形成的整体化的传统教育模式和教学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应对这一信息化所带来的各种变革对任何人来说无疑都是极具挑战的, 因此需要专门的组织与部门负责[11]。

  伴随着技术在教育中应用而产生并不断壮大的教育技术机构, 如各级各类学校中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政府直属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培训和支持单位( 如电教馆、教师进修学校、师范学院等) , 正在这场教育信息化为教育带来的变革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其服务特征日趋明显, 由此而产生的各种专门服务, 如信息资源开发、教育信息管理与发布、网络教学支撑服务、网络通信系统等, 已经成为教育发展强有力的支撑部分[12]。此外, 由于借助信息技术、远程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构建起来的面向全社会更为广泛人群的远程教育系统, 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教育信息化服务型特征的重要表现。

  目前, 所出现的各种类型的办学机构和模式使得教育服务的信息化特征日渐纷繁。各种类型面向基础教育的网校, 将名校、名师资源通过互联网络, 向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面向企业员工的E- Learning系统, 将以提高员工绩效作目标, 将工作与学习有机整合, 从而构建起企业永葆持久竞争力的机制;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所构建的以卫星推送教育资源、以计算机教室作为辅助手段的做法开创了中国基于信息化手段大规模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办学模式; 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开创了信息化提供全面教育服务的新局面, 从而打破了传统高校统治的高等教育市场。[13]这些都清晰地表明: 教育信息化已经不再是以往人们认为的传统教育的信息化, 而是新型信息化教育, 并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六、结束语

  我国教育信息化在当代科技水平发展的推动下,会一步一步向着国际先进水平靠拢,它不但会有外国先进技术的支持,也会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融入,这是一种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的前端学术,创新始终是这一门技术的前进内核。然而, 在教育信息化持续推进, 促成教育创新、体制变革的服务建构的过程中, 人仍然是最主要的因素。  教育信息化是一种需要引导方能正确使用的变革之力, 从教育管理和服务层面看, 另一个操纵信息化这一魔杖的则是学校和教育系统的管理者, 他们决定着如何利用信息化环境来改善学校及教育系统的内部管理与沟通, 以及改善 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沟通和互动。

参考文献:

  [1] 杨宗凯.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8):3-12.

  [2] 黄荣怀,江新,张进宝. 创新与变革: 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焦点[J].中国远程教育,2006,(4):52-58.

  [3] 汪基德. 从教育信息化到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11,(9):5-15.

  [4] 钟绍春. 关于教育信息化一些关键问题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3-10.

  [5] 李姗枝.简谈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J].咸宁学院学报,2008,(2):131-133.

  [6] 张建伟.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框架[J].电化教育研究,2003,(1):9-13.

  [7] 刘万年,冯晓晴.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3,(10):6-10.

  [8] 李姗枝,易理清.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的相关性讨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07):27-28.

  [9] 李云林.论“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8,(1):5-10.

  [10] 李祺.论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3,(10):1-5.

  [11]杨晓宏,梁丽.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7-33.

  [12]李龙.信息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的新阶段(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4,(5):32-36.

  [13]李华,杨伟民.中美信息化教育之比较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2):47-51.

【教育信息论文】相关文章:

1.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2.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3.基础教育中的信息代沟论文

4.初中信息技术课及信息素质教育论文

5.信息技术论文

6.信息工程论文

7.信息工程专业论文

8.信息管理概论论文

上一篇:计量管理系统设计论文下一篇:基于TMN层次结构的网络管理课程教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