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理健康及心理素质论文(2)

2020-06-22实用文

三、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测评量表的编制

  20世纪80至90年代,我国流行的心理测量量表主要有:智力量表如威克斯勒智力量表、瑞文智力量表,人格量表如卡特尔人格量表、爱森克人格量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斯特里劳气质量表、罗夏投射测验、主题统觉测验,心理健康量表如症状自评量表(SCL—90)、考试焦虑测验量表等,还有其他许多量表如自尊量表、抑郁量表等均可纳入心理健康测验量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心理学者模仿西方的量表编制了一些智力、人格、个性、心理健康量表,如自我意识量表、兴趣量表、气质量表、价值观量表、特殊能力量表等,但以心理健康量表居多,如宋维真编制的心理健康测查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查量表、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测评量表等。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等编制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是在日本铃木清等所编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基础上改编而成的,适用于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测查。郑胜圣等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问卷》是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基础上编制的。

  2004年由教育部统一制定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评定量表”包括4种心理健康相关量表:一是“中国大学生生活应激量表”,可以测量一个人在一段时期内所承受的精神压力,也可以用来筛查那些可能需要给予特别心理关照的学生;二是“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主要用来测量心理困扰的症状;三是“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尝试从适应的角度来评估个体的心理健康所达到的水平;四是“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用来测量人格或性格特征。

  最近,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陈祉妍向外界透露了一个好消息:近两年,中科院心理所正在编制中国第一套综合性心理健康测量量表,预计到年底,青少年、成年人和老年人3个版本的量表将正式面世。此外还有许多硕士、博士研究生基于科研需要,编制了一些心理健康诊断问卷。这些量表的大部分己经被制作成计算机软件系统,在市场上销售。

  与此同时,许多心理学者和人事培训工作者根据自己对心理素质的理解,编制了一批心理素质测评量表,如中国成人心理素质测评系统、中学生心理素质测评量表、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生心理素质测评量表、大学生心理素质测评量表。同时还有一些其他测验也与心理素质有一定关系,比如周步成等编制的学习适应性测验、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学习动机诊断测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亲子关系诊断自我状态测验等。据报道该系统是国内唯一拥有全部量表版权的中小学心理测评系统。除了这些直接相关的量表之外,还有许多学者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编制了中国人性格量表、大中小学生自我意识量表、兴趣量表、情绪测验量表等。

  综观这些量表,多以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概念的定义和区分来制定,有些心理健康测验包括了心理素质,而心理素质测验多半又包括了心理健康。我们认为,智力量表可以归入心理素质量表,因为它所测量的是我们所定义的心理品质;西方进口的人格量表可以归入心理健康量表,因为所测验的大多是心理状态。国内学者制定的性格量表和个性量表可以归入心理素质量表,因为按照现行的心理学体系,个性实际就是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品质,如认知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等,具体表现在活动中就是学习心理品质、性爱心理品质、生活心理品质、交际心理品质、劳动心理品质等。我们主张,本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测验的编制还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采取总量表和分量表的办法比较好。比如心理素质测验的分测验可以有认知品质即智力商数测验、情感品质即情感商数测验等,也可以按照活动分为学习心理测验、性爱心理测验、生活心理测验、交际心理测验、劳动心理测验。为了更清楚的说明编制的原则,特引用笔者以前己经发表的编制思路。

  2.心理健康测评量表编制思路

  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是心理机能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能够在适应基础上释放自己的潜能反作用于环境的状态。其判断标准和量表编制思路如下:(1)认知(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言语)、情绪(情感)、意志等心理机能的活动在社会环境中“自然成熟”,与所处文化环境规定的性别、年龄角色要求相符合;(2)人格内部各要素是谐统一,而不是分裂、矛盾的;(3)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明确,基本没有持久的痛苦、焦虑、紧张、恐惧等症状,偶有此类症状,能够进行有效地自我调控;(4)在与他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能够根据道德原则选择交往,在利己不损人和不违背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圈;(5)有长远而且稳定的符合社会进步方向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6)了解自我的潜能,努力利用环境实现自我潜能,如果受到环境的限制,能利用自己的能力改善乃至改造环境来实现自己的潜能。

  3.心理素质测评量表编制思路

  心理素质指的是一簾品质,是指个体为了适应和培养起来的一簇心理品质,包括认知、情感品质、意志品质等心理机能品质,综合表现为个体的个性品质(人格品质)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性格、能力等。其判断标准和量表编制思路如下:(1)就认知过程而言,要有良好的感知品质(如观察的目的性、准备性、条理性、准确性)、记忆品质(如记忆的准确性、保持的持久性、再认和回忆的敏捷性)、思维品质(如深刻性与批准性、敏捷性与灵活性)等;(2)就情感方面而言,要在保持健康状态的基础上,具有良好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具有良好的道德习惯;(3)就意志品质方面而言,要有良好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品质;(4)在需要与动机方面,具备满足生理需要的基本品质,并能把自己的高级需要与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协调自己的各类不同层次的需要;(5)在兴趣方面,具有一定的广泛性、稳定性、效能性、持久性等品质;(6)在理想、信念、世界方面,能够把自己的理想与人类社会的进步、自由、幸福结合起来,形成以自我潜能实现为核心的心理;(7)在性格方面,具有内部各要素(如态度、理智、情感、意志)品质的统一性;(8)有能力方面,在具备基本能力的条件下,发展出自己的潜在特殊能力,并以这些能力服务于社会的同时,使自己获得价值感、成就感。

  4心理卫生与心理教育的工作体系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卫生工作者包括卫生预防、医药治疗、精神卫生、医科教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包括教育管理、思想教育、体育、德育、心理学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包括共青团、妇联、法律咨询等机构的工作者,一直在心理卫生和心理教育领域争取地盘。比如心理咨询,医院有心理咨询机构,学校有心理咨询机构,社区服务机构也有;比如心理保健、心理治疗,原属于精神病科和精神病院的职能,现在综合医院、学校、社区都有此类机构;只有心理辅导因为是从香港学校进口的,所以惟独学校里才有。再比如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人员,几乎上述各个行业、职业的学者都有,而且每个学科、专业的研究人员所使用的概念都不一样,体现出各自的专业特点。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没有以心理学应用为专业的职业和行业。我们认为,经过20年的发展,己经出现了心理问题研究、诊断、评价、解决为目标和任务的职业和行业,但还不足以摆脱目前的混乱局面。因此需要一个大家可以接受的分工,以维护心理健康为任务的心理卫生工作,包括心理保健、心理治疗,应当主要由卫生工作者去做;以提高心理素质为目的的心理教育工作,包括心理辅导、心理教学,应当主要由教育工作者来做;以化解社会心理矛盾、建设和谐社会为目的的工作,应当交给社会工作者。

【论心理健康及心理素质论文】相关文章:

1.心理健康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的论文

2.浅论瑜伽运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的论文

3.论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难题的论文

4.论简约新娘论文

5.心理健康论文

6.小学心理健康论文

7.论具体之美论文

8.论明天议论文

上一篇:音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的论文下一篇:自我概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