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的重要性论文(2)

2020-06-23实用文

三、维护生态环境安全须多措并举

  生态环境安全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就是捍卫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就是巩固中华民族发展的根基,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注重统筹兼顾,合力推进,配套进行。

  1.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五种关系,全面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发展观念的崭新思考,是对我国人口剧增、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进行检省后的一种明智选择,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赋予生态环境安全保障最重要、最根本的时代重任,更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安全保障历史性转变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为此,在指导思想上,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纳入国家战略考虑的层面,尽快因地制宜地建立起各地区的生态环境安全风险防范体系,这对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切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只有将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只有从国家公共安全的高度认识生态环境问题,只有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与保障公共安全结合起来,才能正确而妥善地处理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问题,从源头上解决对生态环境的危害问题。在发展布局上,要遵循自然规律,根据区域环境资源和自然生态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要求,规范国土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把经济活动控制在自然生态的承载力之内,从源头上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方式上,当务之急是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到强化第一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适当调控第二产业(重化工),改变“二产比重高、三产比例低、一产发展滞后”的不协调现状;实现由主要靠物质(资金、资源、环境)投入向主要靠知识、智力开发和技术进步加快发展的转变。[6]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鼓励发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等生态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彻底摒弃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发展规划上,要加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发挥自然修复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要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天然草原植被恢复、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防沙治沙等生态治理工程。要因地制宜发展适应抗灾要求的避灾经济。积极推进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和环境优美乡镇等生态示范创建工作,树立一批科学发展的典型。要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真正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7]

  2.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广泛参与

  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全民族的事业,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千军万马齐心协力维护环境安全的局面。要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安全的警示教育,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只有站在国家长远发展全局的高度,把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摆上重要位置,才能痛下决心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不断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在全社会开展生态环境安全宣传,使每一个公民都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各级政府要及时发布生态环境信息,让社会公众了解生态环境状况,充分调动广大公众爱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将保护生态环境热情转化为自觉行动。要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公益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社会风尚,努力营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良好氛围。各级政府及其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安全意识,实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相互协调,群策群力,群防群治,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生态环境安全度的提高。[8]

  3.实行最严厉的生态环境安全保障制度

  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不但要解决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问题,更需要政府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和法律保障,要像控制人口一样实行最严厉的生态环境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与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和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相一致的生态环境法规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制度、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标准和技术支撑体系。首先,要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具有法律保障的程序及制度,保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决策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安全的要求,特别是使有关生态环保部门能充分参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决策过程。要强化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把生态环境安全目标切实纳入国民经济整体战略规划和各级政府计划中,对生态环境安全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发展重大决策要实行公众听证,逐步使综合决策和协调规范化与法制化。其次,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必须使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走向法制化,即用规章制度使损害生态环境资源的外部成本和培育生态环境资源的外部效应都“内部化”,迫使人们在经济决策、追求快速城市化时,考虑生态环境资源的价值,从而由直接责任者承担生态环境资源破坏的全部代价,或使培育生态环境资源的人得到比从市场更多的好处。同时,依法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以加强干预促使市场主体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生态安全。[9]第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收费、保险、产业和贸易等经济手段,调节或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资源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促使市场主体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第四,改革、完善经济核算和政绩评价制度体系,使各级干部由原来主要关心经济增长速度变

  为全面关心经济、生态、环境、资源、社会、民生的协调持续发展。

  4.着力解决当前生态环境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

  首先,必须有效防范突发性环境事件。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环境事故高发期,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重大突发性环境事故警示我们,必须建立健全防控体系,完善事故应急预案,健全决策响应系统。要将重点流域、重点地区、重点作业、重点部位作为防控的主要对象,常抓不懈,把环境安全消除在萌芽中。一旦发生事故,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采取断然措施,科学处置,将危机和损失控制在最小程度。其次,必须加大环境污染防治力度。要将水、空气、土壤污染防治作为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重中之重,把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不断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确保农产品安全。加快实施危险废物处置、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燃煤电厂脱硫、核与辐射环境安全等国家环保重点工程。[7]第三,必须增加投入,偿还生态欠债。长期以来,生态环保投入不足,欠债过多,留下了巨额生态赤字。生态赤字带来的后果是生态环境恶化和灾害加重。要根本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就必须增加投入,偿还生态欠债,做到“多还旧债,不欠新债”。[6]第四,必须大力加强科技支撑能力。科学技术对于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不断加大流域性、区域性、全局性等前瞻性重大性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成因与演化趋势的研究,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形成国家、地方、政府对水环境、大气环境等的监控、预警技术体系。要加强自主创新,力争在生态环保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以通过科技进步相对减少经济增长对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需求,用现代科技克服生态环境在协调发展中的限制因素,减轻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过载压力。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高新技术在生态环保领域的应用,通过技术进步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并建立一批高新技术产业,以在更高起点解决可持续发展中资源利用与污染处理效率低及环境资源退化问题。

  5.积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交往日益频繁,国际社会越来越相互依赖,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必须共同面对的难题。由于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具有扩散性、跨国性、不可逆转性和消耗性等特点,而且问题的解决符合全球共同的利益,因此,各国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也必须走对外开放之路,积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为了切实维护我国的根本利益,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要积极主动参加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国际重大活动和国际合作,主动参与到国际规则制定的全过程当中去,既可维护我国合法的生态环境权益,又可介绍我国的生态环保工作,消除中国环境威胁论的影响。要积极参与并组织国际交流活动,开展全球范围内的人才、技术和信息交流,积极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与经验,提高我国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的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要紧密跟踪国际发展的最新形势,结合全球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热点,组织开展重大问题的调研与分析,及时建立生态环境安全危机应急处理机制以及生态环境安全预警网络和体系。要积极参与全球环境领域的国际重大行动,认真履行国际环境公约,广泛开展双边和多边环境合作,积极参加全球生态环境科学综合调研,共同研究分析解决危及生态环境安全的世界难题,为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注释:

  [1]郭林.谁来拯救我们的环境[N].光明日报,2005-04-08.

  [2]周生贤.走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J].经济要参,2008(2).

  [3]亦冬.生态文明:21世纪中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J].攀登,2008(1).

  [4]黄莺.全球环境安全问题综述[J].国际资料信息,2004(7):7.

  [5]刘助仁.构筑21世纪新阶段生态文明任重道远[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8(2):17-18.

  [6]春雨.跨入生态文明新时代[N].光明日报,2008-07-17.

  [7]曾培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巩固中华民族发展的根基[N].中国环境报,2006-06-12.

  [8]王玲.国家环保总局负责人谈采取措施维护生态安全[N].经济日报,2006-06-06.

  [9]丁丁.对生态安全的全面解读[J].经济研究参考,2007(13):59.

【公共安全的重要性论文】相关文章:

1.谈谈社会公共安全论文

2.城市公共安全论文

3.公共安全专业论文题目

4.公共安全的研究论文

5.社区公共安全管理论文

6.审计的重要性论文

7.小学生公共安全课件

8.小学生公共安全教案

上一篇:公共安全专业论文题目下一篇:社区公共安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