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技术合作的动因及其理论解释论文(2)

2020-06-23实用文

三、国际技术合作动因的理论解释

  可以从国际技术转移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企业资源及能力理论来解释国际技术合作的动因。

  (一)国际技术转移理论

  1、技术转移差距理论

  该理论认为技术之间的梯级差距是国际技术转移的前提条件,并且认为技术如同世界经济一样也存在着二元结构,技术是由掌握先进技术的发达国家,即技术的“中心”,向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即技术的“边缘”进行转移的。技术差距具体体现在世界各国专利持有情况;世界各国对现代高新技术的拥有量及其水平;经营管理技术水平;技术模仿、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根据国家总体技术水平来划分技术梯级差距,可分为三个层次: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技术较先进的新兴工业国家、技术落后的不发达国家。但总体技术水平的梯级顺序并不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的技术梯级顺序。因为现代科技发展迅速、技术发展日益复杂化、技术寿命日趋缩短,无论一个国家的总体科学技术多么先进。都不可能在一切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也不可能拥有一切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也就是说,解释国际技术转移的发生,必须从技术梯级差距的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分析。因此,技术转移可分为正向梯级转移和逆向梯级转移。目前,技术转移多为正向梯级转移,即由技术中心向技术边缘转移,先进地区向落后地区扩散。如果两个国家国民经济的需要之间重叠部分越多,发展差距较小,则技术转移就越容易、频繁,反之亦然。从目前世界技术转移的情况来看,发达国家之间技术水平差距较小。他们之间的技术转移就比较频繁。而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较大,技术转移相对比较困难。但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水平及技术创新能力的日益提高,逆向梯级技术转移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2、需求资源(NR)关系理论

  需求资源(NR)关系理论是日本著名学者斋藤优提出的,1979年他的《技术转移论》一书中提出了“NR关系假说”,在此基础上,1986年的专著《技术转移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将这一假说进一步深化。

  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对外经济活动,受该国国民的需要(N:needs)和资源(R:resources)两者关系的制约。斋藤优把这种关系称之为NR关系。NR关系的不相适应正是国际技术转移发生的原因,也是促进技术创新的动力。NR关系通过技术转移不断得到调整,同时在调整的过程中又不断的出现新的问题,从而不断的推动技术转移向更高的层次发展。NR关系决定了技术转移的速度与规模。一般来说,NR关系失衡的可能性越大,技术转移的需求就越大。世界各国技术转移的历史经验证明了技术转移的发展过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阶段及其所产生的需要(N)与资源(R)的关系是基本相互协调的。当然,国际间的技术转移不能仅仅考虑需要(N)与资源(R)的关系,还应综合考虑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等各种要素。

  (二)交易成本理论

  国际技术合作是一种以契约为基础的技术交易,根据交易成本理论可知,由于买方和卖方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交易的技术越是复杂,交易合同的复杂性也就越高,交易的成本也就越高,作为企业获取必要知识和技术的市场就越无效率。技术交易与一般的商品交易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技术开发投入高,风险大,并且技术知识具有溢出效应,技术扩散在所难免,因此技术交易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机会主义行为,而市场不能有效惩罚技术机会主义者和恶意篡改者,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投机技术开发而带来的损害,很多企业不得不采用技术的保护机制,使得技术的买方很难涉及卖方商业秘密或拥有所有权的知识;第二,技术的经济效益在其创新成功之前,存在着高度的不确定性;第三,由于技术是一种无形产品,交易双方受到“有限理性”的约束,对技术本身和交易伙伴的技术能力很难做出准确评价,因此技术交易过程中存在着逆向选择行为;第四,技术交易是一种专用知识交易,参与交易的人数有限。

  这些特点决定了技术的市场交易,在面临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时,即便是市场交易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也会有比较高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虽然传统的层级组织可以降低交易过程中的信息成本,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但是由于层级组织所固有的“惯性”,在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时,缺乏灵活性,日益面临着资源不足和由于企业规模过大而引起的高管理成本问题。而技术合作作为介于市场交易和层级组织之间的一种经济形式,构成了在市场和合作方之间的一个中介机制,打破了合作企业间的壁垒,由于合作伙伴共享资源、共担风险、共同进行收益分配,形成了一种相互监督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企业间技术转移,从而大大的降低了交易成本。因此,技术越是复杂的企业,越有可能选择合作。可见,技术合作是当前技术和市场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实现技术进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合理选择。

  (三)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指出,企业寻求合作的原因是为了吸收知识和增强创新能力,以创造新的核心竞争力。由于技术存在溢出效应,而专利制度并不能起到绝对的保护作用,因此企业无法独占技术成果,通常会挫伤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导致企业在研究开发上的投资少于社会最优投资。因此,社会应对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补贴并加强专利保护。但是,对研发活动进行补助将干预市场机制的作用,专利制度有时并不十分可行。技术合作为企业提供了一种灵活的组织形式来学习吸收新技术,适应技术的变化,促进企业间知识的转移,分担潜在的技术迅速过时的风险,因为合作创新具有以下作用:一是合作可以将研究开发的外部效应内部化,增加成员的研发支出:二是合作创新消除了重复研究和重复投资,而且知识的分配和共享、企业合作的协同效应将使创新显示出更高的效率;三是通过成员企业共同投资,合作创新可以完成企业单独无法承担的大规模研究项目;四是合作创新可以克服专利制度不完全时,研究开发中常常遇到的“搭便车”现象,从而提高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四)企业资源及能力理论

  该理论认为企业要保持长期竞争优势,关键在于企业的核心能力。我们知道企业的核心能力是蕴含在组织内部和人力资源的经验性知识中间的,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学习和积累起来的,具有企业特定性的知识。这种学习过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涉及企业中不同生产技能的协调,企业内多种技术流的整合,组织中价值观的传递。一方面企业需要协调、整合内部的各种资源;另一方面企业需要汲取来自外部环境的信息、知识,并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从该理论的观点出发,技术合作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的技术学习、技术管理与技术进步等活动构成的一个合作创新的动态过程。它为合作成员提供了一个技术学习的平台,使彼此有更多的机会接近和学习合作伙伴特有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一般来说技术合作包括三个阶段:

  1、资源和能力共享阶段:这个阶段通过合作企业资源和能力的优化组合,常常能够创造出市场中更加稀缺的资源,产生“1+1>2”的优势叠加效果。

  2、技术学习阶段:大多数企业进行技术合作的动机,主要就是获得合作伙伴的特有知识,包括技术知识、管理知识和组织形式。技术学习是一个多阶段动态的过程,企业在每一阶段学习某种特定的技术,获得的知识将形成企业新的知识积累,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更多的技术,随着学习过程的延续,企业之间的知识差距将逐渐缩小。

  3、新成果产生的阶段:这些创新成果既包括有形资源的创造,也包括企业能力的发展。技术学习和能力创造的效果将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分为企业维、合作结构维、企业行为维这三个维度。企业维包括企业战略的协同性、与合作项目有关的企业内部技术研发能力和经验、企业内技术研发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整合性以及企业合作创新的经验。合作结构维包括合作契约结构、合作各方资源和能力的互补性、合作各方的职能分配、合作者数量。企业行为维包括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的学习动机、参与程度、企业间相互交流的频率及相互信任水平。对于合作创造的新的资源和能力,企业必须进行消化和吸收,并在内部完成整合,将其真正融入到企业核心能力体系之中,才能最终实现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核心能力的提升。

  通过对技术合作创新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内部资源是企业取得长期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各国经济结构之间的差异性,使得企业对外部资源的需求及对伙伴资源的依赖性也日益加强。因此,如何整合并获取外部的技术资源,弥补战略缺口,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在异质性资源基础上合作产生新的核心能力是企业参与技术合作的一个主要动机。通过技术合作能够实现合作双方或多方资源和能力的最优组合,这不仅适应了技术发展的要求,提高了创新效率,而且由于技术合作的协同效应,不同知识领域的结合常常能够产生全新的技术,实现双赢。目前,技术合作已经逐渐成为企业进行技术学习、创造知识和能力的有效途径。

【国际技术合作的动因及其理论解释论文】相关文章:

1.国际管理论文

2.西方乃至国际理论的论文

3.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管理论文

4.应用专业理论教学机电技术论文

5.基于心理距离理论的语码转换动因解析论文

6.期权理论及其功能分析论文

7.国际企业管理论文

8.新国际分工理论述评论文

上一篇:关于供应链协同动因及途径论文下一篇:管理思想史论文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