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以学定教应用策略的思考论文

2020-06-23实用文

小学科学教学中以学定教应用策略的思考论文

【内容摘要】 “以学定教”的提出,真正将课堂从“教”中心转到了“学”中心,从而使“以生为本”成为了可能。它将学生从被动式的接收中解放出来,促使他们能够主动去学。但同时我们不得不注意,一些以“以学定教”冠名的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实效性不足。由此笔者试图根据自身的实践从坚持知行并重优化目标制定、聚焦年龄特征优化情景导入、关注生活经验优化实验设计、重视思维提升优化质疑问难、注重主体发展优化课外延伸等五个方面来探讨“以学定教”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策略这一议题。

【关键词】以学定教 科学素养 知行并重 个性发展 思维提升

一、坚持知行并重 优化目标制定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七)指出:设计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教材”的教学,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用教材教”则是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科学课的目标设计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这样,才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长期以来,我们比较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忽视了学生操作技能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钻透教材,认准目标,制定合乎本课教材和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如:教科版四上溶解单元中《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食盐溶解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2、过程与方法:应用实验装置进行分离食盐与水的实验,观察比较溶解前后盐粒的特征。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酒精灯,在课堂上学生认识了酒精灯各部分结构名称,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教师做了点燃酒精灯的演示。考虑到在教室第一次点燃酒精灯实验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危险,因此在制定目标时对操作方面进行细化要求,教师把这个活动安排在课后一对一的指导。通过这个活动发现学生、特别是女孩子非常害怕,不会划火柴(从生活经验上来说,现在几乎不使用火柴了,学生不会划也是正常的),用燃烧的火柴去点燃酒精灯时操作不规范,灭酒精灯的时候也很害怕,迟迟不敢“下手”。因为是第一次接触,学生担心害怕,导致操作上有些问题。作为教师,首先安抚学生,告诉他们,老师就在边上,老师会保护你。等学生心理平静了再去操作,他们自己发现其实很简单,也很开心。在学习了这个部分内容之后,刚好有机会去试教五年级的一堂课,用到了用酒精灯蒸发勺子中的液体,发现学生表现很棒,甚至都超过了五年级学生的表现。

  知识固然重要,技能不能忽视,要做到知行并重。学生的技能也是科学素养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作为教师,在目标设定上要尽可能的给学生亲身经历的机会,亲身体验过的才是印象最深刻的。

二、聚焦年龄特征 优化情景导入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来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导入新课,对引发学生探究兴趣,激发儿童学习的好奇心和上好本节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引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动力。同时教学情境的特点和功能不仅在于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还在于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提取已有的探究经验,唤醒学生的探究欲望。如:五下《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中,教师将同一个马铃薯分别放入两种液体中,马铃薯的表现是一沉一浮,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了,有了自己的猜测和想法,这对后面的活动展开开了一个好头,保证教学活动能水到渠成地引流下去。再如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时,老师先让学生做玩“鼓”的游戏,通过做“玩鼓”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讨论得出,鼓发出声音是由于鼓面在振动的原因。那么通过鼓声是由于鼓面振动产生的这一例子,是不是就能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呢?……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一下子提出了很多猜想。

  因此,教师备课要精心设计好导入“激趣、激情、激动”这一环节。一般可通过从四个方面创设情境:从学科与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从学科与社会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利用问题探究创设情境;利用认知冲突创设情境。

三、关注生活经验 优化实验设计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主张:“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这说明教育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必须尊重童趣,必须给儿童保持童趣的权利。科学课程应该为儿童提供充分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领悟科学的真谛。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从优化实验设计入手。

  (一)以童趣事物作为实验设计的.生长点,并贯穿实验活动的全过程,发挥童趣机制作用,激励持续探索的动力。如教学《沉与浮》一课,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找来了各种物品放入水中进行实验,如:木头、海棉、回形针、木片、塑料积木等等。观察其在水中沉浮的情况并做好记录。孩子们不仅越玩兴趣越高,而且在个别孩子的带动下,大家还玩出了新花样:想办法将沉入水中的物品让它浮起来;浮在水面上的物品让它沉下去。而在“橡皮泥浮起来”的实验中,孩子通过自己反复的操作,发现了:原来,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可以使下沉的橡皮泥浮起来。小小“沉浮实验”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二)突破传统实验束缚,实验方法儿童化,使探索性实验孕含学生的认识价值和情感价值。如研究水的内部压力,习惯上是用漏斗、U形管等器材做实验,方法成人化,也不便于学生独立支配。为此,我们用开口蒙着橡皮膜、底部连接橡胶管的塑料盒替换了传统器材,并从学生吹泡泡的生活内容中衍生出“借水帮忙吹泡泡”的实验方法,深受学生欢迎。在童趣的增力作用下,推动学生主动认识:水对水中的物体有压力,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水越深水的压力越大等。

  (三)改组学生熟悉的实验内容,创设新奇情景,引起求知欲,激发探索动机。比如,不少学生在学前生活中曾见过甚至做过《镜子》的第一个实验,再照图索骥,学生必然会感到索然无味。因此,我们对实验进行了重新设计,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做镜子反光游戏,并记录出光的路线,从而激起了学生非要弄个明白的探求愿望。又如我在教学“摩擦起电”的时候,先和学生一起玩一个游戏:“老师手里这只可爱的吹塑纸小兔,想到黑板上那片美丽的草地上去,你能只用手贴上去吗?”几个学生纷纷上台,想尽办法,用力地压,结果全部失败,然后我轻轻地用干燥的手背在上面摩擦几下,往黑板一贴,一下就贴上了,这时学生惊奇极了,有的猜教师手中有一种看不见的胶,有的说教师在上面放了磁铁……学生的求知欲被大大激发,都想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在实验中探究的积极性非常高。

上一篇:论文:磁记录和标准在磁卡分析中的应用下一篇:浅谈多媒体课件在美术课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