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论文(2)

2020-06-23实用文

  那么四脚蛇对其他动物是否有影响呢?我们抓来一只花猫,把0。9ml唾液涂在猫的身上,观察是否有异常情况,结果,两天之后,我们发现猫毫发未伤。至此,我们开始对人们关于四脚蛇的危言有所放松,并进一步增加对四脚蛇毒性研究的决心和信心。我们决定在自己身上做实验,研究四脚蛇对人是否用影响。

  我们从四脚蛇的嘴里吸取了0。5ml唾液涂在自己身上,刚开始觉得皮肤有点凉,但一会儿,就什么感觉也没有了,无不良反应。半小时后,皮肤仍旧无反应。由此说明,四脚蛇对我们人类皮肤没有致毒作用。

  通过以上实验与研究,我们明白了四脚蛇对人类并没有毒。经过查阅《小博士知识库》,我们还知道四脚蛇其实就是蜥蜴和石龙子,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广东、浙江等地,以食用蚊子、苍蝇、螳螂等害虫为主,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们。

  [点评]:四脚射有毒,那时听别人说的,是否真是这样,小作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探了一个“究竟”,本文叙述的是自己“探”的过程。

  因为四脚射有无毒性不清楚,所以先选择在动物的身上实验,目的是为了确保实验者的安全,说明小作者的安全意识很强。也只有在动物的身上得出没有毒性的初步论断,才能在人的身上进行实验。对一系列的实验数据分析之后,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四脚蛇对人类并没有毒。当然,“涂”并没有与血液接触,其结论是否成立还有待于进一步实验。实验后,小作者并没有结束探究活动,而是继续查阅资料,发现“夏天,在路边、在草丛中,经常可以看到一种形体像蛇,身体有鳞片的四脚蛇”其实就是蜥蜴和石龙子,它们是人类的好朋友,还呼吁我们应该保护它们。

  试想,文章的小作者如没有对人们的这一说法产生质疑、好奇,而是听之任之,他永远不会认识真相。科学的真实性需要我们像小作者一样,勇于实践。

  启示一;先对其他动物实验,再以身试“毒”,这是智慧加勇气的体现,可敬可佩!但以身试“毒”还是不提倡。

  启示二:《小博士知识库》等书籍是我们的好朋友,在这当中肯定还有“为什么四脚蛇形体像蛇,身体有鳞片等特点”的知识,小朋友想知道的话,你知道该怎么做了。【篇五:科技小论文范文】

  炎热的夏天,热气逼人,吃上一根冰棍才舒服呢!你注意过吗,冰棍从冷藏箱里拿出来往往还冒“汽”哩!真有趣,通常只有热的东西才冒汽,冰棍为什么会冒汽呢?

  夏天的气温比冰棍的温度高得多,冰棍一遇到空气就要融化,融化时要从周围的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下降。平时空气里含有一定量的水蒸气,由于温度突然降低,就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也就是说,冰棍周围的空气由于温度降低,便容纳不下原来所含的那么多水蒸气了。在这种情况下,多余的水蒸气就结成微小的水珠,形成一团团飘浮着的雾状水滴,经光线照射,就成了白色的水汽。

  云、雾、雨、雪形成的原因也是这样。江河湖海里的水,受到阳光照射后,不断地变成水蒸气,飘散在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的空气受热上升,升到一定高度,遇到冷空气,就凝成一团团悬浮的小水滴,这便是云。靠近地面的水蒸气,遇冷也能结成一团团悬浮的小水滴,这就是雾。所以云和雾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在合适的条件下,云里的小水滴不断地合并成大水滴,直到上升的气流托不住它的时候,便降落下来,形成雨。如果是冬季,这些水滴就结晶成雪花漫天飘舞。不过,空气中饱和水汽的凝结,必须有它凝结的“核心”才行,这个核心就是飘浮在空气中的尘埃,它是促进云、雾、雨、雪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

  云雾的秘密,使英国物理学家威尔逊受到很大启发。经过研究,他于1894年发明了一个叫“云雾室”的装置,它里面充满了干净空气和酒精(或乙醚)的饱和汽。如果闯进去一个肉眼看不见的带电微粒,它就成了“云雾”凝结的核心,形成雾点,这些雾点便显示出微粒运动的“足迹”。因此,科学家可以通过“云雾室”,来观察肉眼看不见的基本粒子(电子质子等)的运动和变化情况。同时,还发现了不少新的基本粒子。威尔逊云雾室,为研究微观世界作出了卓越贡献,1927年,他因此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篇六:蜗牛的体液有杀蚁功能】

  我在观察蜗牛的时候,无意间把一只蚂蚁吹进了蜗壳。当蚂蚁被蜗牛顶出壳时,蚂蚁已神秘地死了。蚂蚁只是接触蜗牛就死了,是否可以认定蜗牛身上分泌的体液具有杀蚁功能?

  为了揭开这个谜,我用杯子盛水,把蜗牛放在水里浸泡,制成蜗牛体液溶液。我用小棍子蘸溶液为匆匆赶路的蚂蚁划定了一个圈,被圈的蚂蚁无可奈何地打转转而不敢接近圈圈。蜗牛的体液确实使蚂蚁望而生畏。

  我在这杯蜗牛体液溶液倒进一个蚁穴。过了一会,蚂蚁倾巢被灭。蜗牛分泌的体液具有杀蚁功能已确信无疑。

  蜗牛的体液既能驱蚁,又能灭蚁。它由什么成分组成?它的杀虫功效有多大?杀虫范围有多广?怎样提炼它?能否合成它?如果弄清了其中的秘密,我们便可以制造出新的防蚁剂和灭蚁药,来对付蚂蚁。最好能惩治白蚁或其它害虫。

  [点评]:“蜗牛、体液、杀蚁”是这篇小论文告诉他们的三个关键词,体现了选题要求中的的“准”。小作者将这三个关键词串成题目,把自己写这篇论文的实验现象以及结论清清楚楚地展示在读者的面前,同时他的整篇文章围绕的也是这样的内容。

  在观察活动时,“我”无意将蚂蚁吹进了蜗牛壳,惊奇地发现蚂蚁被推出蜗牛壳的时候已经死了,可贵的无意,于是就有了小作者大胆的设想——是否可以认定蜗牛身上分泌的体液具有杀蚁功能?为了揭开这个设想,“我”开始了实验。制作了蜗牛体液后,设计了阻拦赶路的蚂蚁和将一巢的蚂蚁杀灭两个实验,确定了自己设想是成立的。这种惊奇的发现有什么意义呢?“我”提出了利用蜗牛的体液来制作惩治白蚁或其它害虫这个很有价值的建议,使这次发现的意义体现出来,提升了实验的价值。  启示一:一次“无意”产生了研究,抓住每一次的“无意”。

  启示二:小作者有一颗爱护有益小动物的爱心,他的研究结果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上一篇:对新课程下教案的反思范文下一篇:怎样写科学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