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校企合作策略论文

2020-06-26实用文

酒店管理校企合作策略论文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教育在国际上称为“合作教育”,它是指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合作,培养具有全面素质人才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对于不同的专业其合作点应各具特色,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简单理解为理论教学与实习结合或理解成科研成果转化、产品与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对本科及以上如此)。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对高职院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育而言是培养学生形成岗位特色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一种教育过程,而这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只有通过学校与酒店联合设计,共同培养,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二、研究背景分析

  当前从我国酒店的人力资源情况来看,酒店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十分缺乏,管理队伍学历水平不高,我国酒店的基层员工包括一些中高层管理人员,多数都只有高中或中专文化水平,大多是靠操作技能突出得到晋升的。很显然我国酒店出于竞争发展的需要是愿意吸纳高素质的专科以上人才的。但在笔者在对上海、无锡等地的一些星级酒店用人需求情况的调查中发现了以下问题:(1)随着旅游经济的增长我国各星级酒店和连锁酒店产业扩张需要大量的酒店管理技能型、应用型人才。(2)大量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对酒店行业认识不够,有很高的热情,但却不想吃苦。起步就想做管理人员,眼高手低,心高气傲,在酒店工作中频繁跳槽,使我国酒店人才大量流失。(3)高职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在酒店工作中不如中专生或打工族的操作能力强,无法适应酒店工作而使相当多的酒店在用人上不愿考虑聘用高学历学生,使酒店管理专业高校毕业学生处于无法就业的尴尬境地。这种现状说明,当前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的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偏重文化理论知识的培养,对实践环节仍然重视不够,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得不到有机的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与供给之间找不到一个很好的契合点,学生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与酒店用人的需求错位。因此要培养适应我国酒店行业需要的人才,必须改革目前大多数学校所采用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方法,与酒店一道重建酒店管理教学体系,科学设置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方式,培养出符合酒店用人标准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从而实现高校学生毕业即到酒店就业的无缝式人才培养模式。

  三、高职院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

  1.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重建。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产生首先必须以酒店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来决定,教学计划来自于市场需求,应充分听取各层次酒店企业人力资源部的意见。高职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到酒店现场去研究,要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由酒店企业领导、旅游行业专家和学科带头人来共同参与,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进行指导、咨询、审议和协助,是沟通酒店管理专业建设与酒店企事业运作的“桥梁”或“接口”。避免闭门造车的封闭式做法,做到计划要有针对性,培养人才要有目的性,所开课程应充分考虑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特色,突出加强专业技能培训课程,所选教材必须是实践环节充分,技能性强,符合高职办学特色的教材。

  2.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选择。校企合作是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首选方案,合作方式选择与应用是否恰当,关系到人才培养是否达到目标,分析目前被各院校广泛采用的合作模式主要如下:

  (1)“产学一体化”的模式。即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以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楼即酒店,教学楼一层有大堂、前台、会议厅、咖啡厅、酒吧、餐厅和厨房,分别供教师和学生课间休息享用,既提供用餐与服务,又是教学场地。学校没有一名食堂职工或厨师,学生既是服务员又是顾客,学生要轮流充当顾客与服务员角色,教师在旁指导与授课。教室实训室二层以上备有不同设施的教室以及中、小型会议室和一座能容纳200多座位备有多种同声传译及新闻传媒设备的大会议厅,处处体现着职业的环境。这样的培养对学生适应酒店工作,提高技能是非常有利的,我国也有一些高校自办酒店产业,酒店专业的学生一方面在酒店内学习专业技能,一方面学校的专业理论研究可以更好地促使酒店的发展。

  (2)“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即是学生在学校上完专业课后再到酒店顶岗实习,实习期满毕业后实现在实习酒店或其他酒店顺利就业。以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南洋学院)旅游(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在专业实习中采用了该模式,对教学计划上进行了调整,采用“2+0.5+0.5”或“1.5+0.5+0.5+0.5”两种计划形式。

  ①“2+0.5+0.5”形式,即学生先以两年的时间学习必修的文化理论、专业理论、专业基本技能等课程。这段时间以学校为主进行知识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五学期,完成以酒店人员培训为主的学习。在第六学期里,学生到酒店进行实际岗位的训练,这段时间以酒店为主进行顶岗实训和现场管理,现场教学,结合实习实际情况选择毕业论文题目,并在学校、酒店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学生在毕业时能达到酒店业基层管理人员和高级服务人员的水平。锦江之星班1-4期都采用这种计划形式,通过最终统计,学生对这种形式认可度高,而且学生可以达到100%的顺利就业。

  ②“1.5+0.5+0.5+0.5”形式,即学生前一年半在学校学习,第四学期到酒店顶岗实习,第五学期回校进行有针对性地提高学习,第六期毕业实习,学生再次返回酒店岗位上并最终实现就业。这种方式南洋学院在旅游041、旅游051、旅游071班予以了实行,参加实习的酒店为南京名人城市酒店、北京凤凰台饭店、无锡湖滨饭店等,效果较好。学生到酒店工作一段时间后回校有目的的学习,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知道该学什么,如何学,带着问题学习效果好,但与第一种情况相比酒店在接收实习生安排上较困难,实习生顶岗工作时间太短使酒店的服务质量难以稳定。学生就业相比第一种形式低一些。但这两种形式都可保证学生有前后一年的时间在酒店实训实习或接受酒店的培养,能使培养出的学生工作技能强、素质高,在酒店的工作中“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上得来”。

  ③与酒店密切合作的短期顶岗实习。利用寒暑假、节假日临时性顶岗促使学生紧贴酒店行业,学好专业技能,掌握行业动态,实现顺利就业。在酒店每年的接待高峰期,组织学生到酒店参加临时性的接待服务工作。这种形式充分利用节假日使学生主动到酒店做临时员工参加酒店实际工作的顶岗服务,如酒店的会议接待、活动接待、酒店客房营销等让学生参与其中。增强了他们的专业技能。使学生能将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有机地融合起来,做到“学中有工,工中有学”,能更好地为酒店建设出力。笔者对南洋学院近三届学生进行了顶岗模式的调查研究,了解到酒店在学生顶岗实习中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上采用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期两周的酒店文化、服务理念、服务意识、礼仪规范、规章制度、员工手册等酒店企业入职专业知识的培训。这个阶段重在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工作态度、团队精神和作为酒店人员的行业自豪感。第二阶段:学生被分派到各具体部门进行技能培训。餐厅部、前厅部、客房部等部门进行分类操作技能培训。这一阶段要持续3个月的时间。以餐厅为例,学生首先要学习托盘,从单手托一块砖保持站姿进行训练开始,到学生摆台操作训练,看台服务训练。第三阶段:酒店各部门对实习生进行严格的技能考核,合格者才能在师傅的带领下进行合作看台服务。最后师傅和管理员认可后方能独立看台。通过培训顶岗,学生的操作技能、服务技能得到了全面提高,符合酒店对人才的要求。根据实际调查,笔者将常规分段实习与顶岗实习两种实习效果进行比较。从可以看出,顶岗实习学生的操作技能,应用能力大大提高,完全能独立胜任酒店工作。顶岗实习的学生就业与常规分段实习就业时几乎完全转行迥然不同,实习学生基本都能留在酒店行业工作,学生通过到酒店的顶岗实习顺利度过了学校到酒店工作的过度期。使他们一毕业就能充分就业,成功实现了毕业即就业的无缝链接。

  (3)“校企互动”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学校教师到酒店参加生产实践,使老师通过到酒店接触现场实践而得到实践知识的提高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针对酒店员工相关理论知识欠缺的问题,教师给员工上课或与员工一起研究探讨服务、管理中的相关问题,帮助酒店解决生产管理中的难题。除此以外,学校在课程教学中聘请酒店的操作能手、业务骨干到学校给学生或教师上课,传授现场管理操作的经验,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充分的训练。

  (4)“订单培养”模式。学校的学生就是酒店企业的准员工,建立酒店企业冠名班,学校与酒店共同管理,共同制定培养方案,酒店的技术骨干人员和学校的专业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针对性地培养适合该企业需求的员工。以上几种模式在高职院校各旅游(酒店)管理专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笔者通过在南洋学院工作实践比较分析认为:在酒店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中应选用以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这种方式为主,同时根据学校的办学实力灵活选用校企互动,产学结合以及订单式教育等其它几种校企合作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接触酒店实际工作,达到高职院校培养酒店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上一篇:音乐教学课程质量提高分析论文下一篇:校企合作酒店管理论文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