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情境下的景观设计审美转变论文(2)

2020-06-26实用文

三、现代景观设计审美的转变

  (一)由“外形美”向“内涵美”的转变

  无论是在传统古典园林兴盛时期,还是工业革命以后,景观设计一直被认作是视觉审美的产物。而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文化、艺术成为现代景观设计审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传统文化、民族归属感的追求也变得空前高涨,这意味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开始向着重视“内涵美”的方向转变。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从社会发展必然性的角度上来说,这是现代艺术进入现代生活,打破艺术与生活之间的隔阂而形成的必然结果。在现代艺术的冲击下,设计艺术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它是工业革命以后,艺术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是科学与艺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它意味着现代艺术的生活化以及人们被长期压抑以后产生的对文化、艺术、历史等人文内涵美学的强烈渴望;从现代景观设计自身的角度上来说,现代景观设计中关于设计地域性、乡土性文化特质的缺失,以及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展现手法粗暴而不合情理,激发了人们对景观设计文化内涵的追求。景观设计受到这一要求而使得设计者在设计之前必须对设计对象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挖掘出其地域文化内涵,这一设计趋势在设计各地的景观设计中都有十分具体的表现。而如何实现景观设计由“外形美”向“内涵美”转变?现代景观设计的特点之一就是多元价值并存,具体表现在:一是对历史文化脉络的延续,二是对地域特色的尊重,三是对怀旧心理的关注,四是对传统设计美学的提炼、整合与运用。因此,“历史”与“现代”的有效结合将是实现转变的有效途径。如王向荣教授在2012年新加坡花园节上展出的“心灵”花园设计项目,整个公园只有100平方米,却充分表现出了中国花园丰富的空间变化和诗意,其设计理念是要在有限的空间内用中国的花园带给人们来自于心灵的宁静和感悟。在王向荣教授看来,中国的花园能带给世界的不仅仅是形式上的中国感或者中国园林美学,对于中国园林来说,人也是园林的一部分,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能够带给现代人心灵上的舒适和宁静。“心灵”花园由水池、竹柱、帷幕、汀步、竹林五个部分组成,其中汀步与竹林所组成的悠悠曲径以及掩藏在花园中心的一汪池水都是从中国传统园林设计审美的角度进行设计与塑造的,人们需要经历重重曲折才能见到公园中心那一池莲花,所谓“犹抱琵琶半遮面”这种来自中国人本性的含蓄、内敛是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情趣。但对传统园林的传承不意味着设计师对传统景观设计美学的全盘接受与模仿,在该设计中,设计者没有使用传统景观设计中的白墙与假山,而是利用白色的帷幕缠绕着围合着曲径,通过白色帷幕的重叠和缠绕,打造出一种脱离世俗的梦境感,引导着人们渐渐的远离尘世的喧嚣。这同时也是对传统园林设计所进行的一种现代语言的抽象运用,既维持了对传统景观设计审美观念的沿袭,丰富了设计的文化内涵,同时又体现了现代景观设计对于传统美学的抽象与运用,极好地诠释了设计师对于“历史”与“现代”两者关系的理解。

  (二)由“神居美”向“人居美”的转变

  现代景观设计向着人居美的方向发展,是其审美观念另一个重要的转变趋势。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首先,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景观设计服务皇权贵族的时期已经过去,在现代社会中,景观设计的意义在于满足社会与人的需要,它的最终目标是要创造为人类所使用的室外生存环境,因此,它是一门为人创造安全、舒适、高效环境的科学与艺术,现代景观设计的社会性是第一位的,关注人类的日常生活需要对现代景观设计来说至关重要。在这方面北欧国家及德国的设计师已经在全球树立了榜样,其设计对象是群体,而不再是个人,设计不再追求流于表面的设计形式,而更在乎如何将景观功能化,可以说其对实用功能的强调应该突破了以往景观设计中的任何时期;其次,现代景观设计对人性化设计提出更高要求,当然这也是由于当下景观设计存在许多问题,诸如某些城市中大尺度的广场设计中过度追求尺度与形象,缺乏对人需求的关照,最终导致夏冬两季无法满足使用需求而遭到荒废。城市中缺乏真正可以利用的公共景观空间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大面积的公园草坪设计常常附带着“禁止踏入”这类的标识牌,这就意味着再多的景观设计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人不能使用,也就失去了景观设计缓解城市紧张空间的意义。景观设计师带给景观设计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由于自身能力的缺失,或者急于达到设计效果而忽略了景观时效性,最终使得植物侵占道路,植物相互拥挤导致畸形生长等这些问题对于景观设计而言都是致命的,它们使得现存的多数景观空间显得既不实用也不美观。这些问题的存在实际上反应的是一种现代“神居”,虽然皇权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现代景观设计对使用者的考虑仍不充分,这些无效的景观设计之所以存在,实际上与政府政绩要求、商家商业卖点或是设计者本身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使用者并没能成为这些无效景观设计考虑的核心。本文将其理解成为一种存在于现代景观设计中的隐性“神居”现象,打破这种隐性“神居”现象是现代景观设计审美的必然走向。现代景观设计的“人居美”应当是“服务”与“功能”相结合的,也就是在充分考虑人使用的心理、行动基础上,提供恰当的景观空间,来满足人们日常散步、聊天、遛狗等使用需求。例如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实际上是对一个废旧工厂的改造设计。在该项设计中旧工业设施经过改造后,具备了展览、集会、销售、健身、娱乐、休憩等多个功能,几乎可满足周边居民来自物质、精神生活的多项要求。设计者甚至连公园中的工业高炉都没有浪费,高炉与废弃的高架铁路向结合,成为提供游客安全攀爬、眺望、游览的立体游览系统。其布局设计更加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所需,首先被考虑的是辐射范围内人的使用需求,针对日常生活,在贴近住宿区的附近分别设置了体育场、儿童嬉戏场、休憩空间等七个不同使用功能的场地,同时针对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公园中也设置了可以进行小型聚会、音乐会、展览会的场地,以展示设计对人精神文明建设需求的尊重。改变了传统设计中为个人、贵族服务的审美趋向。整个设计在设计审美上,以最朴实无华的设计语言创造符合现代人类审美需求的景观设计,人们可以在这里自由玩耍、散步、放松心情。设计达到了尊重现代生活的人类需求且真实可用的目的,实现了现代景观设计由“神居美”向“人居美”的审美观念转变。

  (三)由“人工美”向“自然美”的转变

  工业时代“理性思维”下的设计推崇“人工化”、“工业化”的审美观念,理性设计也曾一度统治全球。而如今的人们已经厌恶统一、生硬的工业化气息,而渴望自然的语言与表现形态。现代景观设计在传统的审美观念中找到了灵感,即对传统自然审美的回归。从传统的“自然美”到现代的“自然美”,两者之间是一种回归的关系,也是一种发展的关系。不同的时代语境下,“自然美”也有了不同的解释。“自然”在传统东、西方的景观设计中都有所体现,《园治》中就提到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强调的就是妙造自然的设计观,“自然”作为一种审美对象而存在。西方园林设计中则把自然美作为一种素材,他们将自然形态的素材运用到人工景观设计中来体现自然美。因此,对自然美的追求是传统景观设计的天然导向,是人类崇尚自然、模仿自然美学的表现与物化过程。而“自然”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不仅是一种审美对象、设计素材,更重要的是一种设计理念、设计意识。另外,“自然美”亦来自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对设计产生的影响,现代景观设计追求的是更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它将不仅仅具有作为景观这一种功能,而将对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出一部分力量。“地域”与“科学”相结合,是实现“自然美”的一种方式,具有“地域性”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景观设计的要求,也对实现景观设计低能耗有重要意义,而“科学”是现代设计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的载体。景观设计中的生态性不等于绿色,景观设计不可能抛弃植物、抛弃绿色而单独存在,因此将景观设计单纯地理解为生态是肤浅的。景观设计对“地域”与“科学”的重视,意味着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将最大程度的被减弱,因此必须注重对乡土植物的应用,以及场地的自然再生力。在这一点上俞孔坚教授设计的“绿荫里的红飘带”秦皇岛汤河公园设计可以说是一个突出代表,该项目是对地处城乡结合部的一条脏、乱、差的河流廊道进行生态修复的改造设计。设计面临着自然物种丰富、环境杂乱无章、安全不可保障、使用需求多样、开发压力巨大等多重挑战。为避免对原有自然河流廊道的破坏,同时又能满足城市扩张对本地段河流廊道的功能要求,设计者将河流廊道的自然形态和周边居民对它的功能需求两者合起来,以实现汤河公园的生态服务功能,在科学保护水源、乡土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满足休憩、审美、科普教育等的功能需求。设计的基本框架由七大部分组成,分别是对水域、植物的保护;建立自行车道和步行系统;多功能景观带;景观节点塑造;植物园区建设;旧有建(构)筑物的梳理以及解说系统。这七大系统的组织与建立,基本实现了设计者对该项目提出的设计构想,最终一条500多米长的红色飘带整合了座椅、照明、植物展示等多种城市功能并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场地原有的乡土物种和生态环境。该案例的成功打破了将自然河道改造成以单一防洪为目的的粗暴做法,为挽救自然河流避免遭到硬化、渠化做出了实际的证明,所创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景观空间,正是现代景观设计审美观念所追求的“自然美学”。俞孔坚教授认为,现代景观所要看的不仅仅是中国的传统景观设计理念,更重要的是要重视景观设计领域的全球设计趋势,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尊重乡土知识,让自然做主必将是实现景观设计生态性,实现景观设计向“自然”审美转变的重要手段。结语

  现代景观设计不再是一个单一的设计活动,它在既定的社会条件下同时满足这人们对文化、功能、生态的追求。由此可见艺术性、社会性与生态性是现代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任何一方的流失都可能导致设计的缺陷,甚至是失败,它们促使着现代景观设计的审美观念正在逐步发生转变,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文化、风格与形式的景观设计多元并存现象的产生,这种转变既是现代景观设计对以往设计缺失的弥补,也是对传统设计审美意识的延续。城市对自然的渴求将逐步加深,增添更多有效的、自然的、具有文化内涵的景观环境是人类的强烈需求,也是景观设计未来的前进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晓光.景观美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09):82.

  [2]孙明,曲惠萍.中国传统环境审美观与现代城市景观设计[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01):8-12.

  [3]曹磊.中国当代的艺术观念与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09):32.

  [4]俞孔坚.城市绿道规划设计[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80-97.

  [5]俞孔坚.设计生态学:俞孔坚的景观[J].中华建设,2013,(06):51.

  [6]高贺,杨淘.我国面向社会需求的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方法研究[J].设计,2017,30(5):101-103.

  [7]王春申,谭凡,赵雁.探究低碳理念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设计,2017,30(6):104-105.

  [8]李文.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和新挑战[J].江西社会科学,2015,(07):222-230.

【现代社会情境下的景观设计审美转变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现代社会情境下的景观设计审美转变的论文

2.古今女性审美观念的的延续与转变论文

3.审美前理解论文

4.情境教学法下的中学体育的论文

5.生活情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

6.教学情境创设下的幼儿教学论文

7.数字媒体情境下的现代城市系统设计论文

8.校企合作下的景观设计论文

上一篇:关于现代社会情境下的景观设计审美转变的论文下一篇:结果、过程与评估视角下的消费者后悔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