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大学生的信仰(2)

2020-06-26实用文

三、 大学灵魂安在?重建大学信仰,使之成为可观察、可描绘、可评价的“实体”

  2. 重建大学信仰的目标导向机制。“机制”,指事物内外结构关系及其功能以及凭借此种结构关系和功能在运行过程中消解内外矛盾,使自身定向有序发展的方式。

  目标的理论导向。先要确立大学信仰。这需要发动师生广泛讨论,提倡并组织辩论,专家讲学,平面媒体与网上交流,师生互动,领导“下海”……总之,人文启蒙与校史研究、现状反思、发展趋势研究相结合。在此基础上,确立本校的信仰及其表述。例如,可将“求真求实、创新开拓、诚信善行、公平正义、法治天下”视为大学信仰的建议之一,供师生讨论。

  目标的实践导向。“信仰”是精神产物,所以,应该让信仰回归应有的载体。选择合适载体,将大学信仰标识化、可操作化:载体之一,校风、教风、学风、校训、校史的表述。载体之二,大学人。一是大学党政领导,理应在政治信仰、道德人格信仰,进而在科学信仰、人生信仰上成为师生员工的榜样。二是教授队伍,理应在教学和学术研究的科学信仰,进而在人生信仰、道德人格信仰、政治信仰上成为学生的榜样。三是大学生,每个人都是大学信仰的宣传者、实践者。载体之三,教学、科研与社会活动。其计划、组织、实施与评价,都应想想“信仰什么、追求什么”。大学信仰反映时代要求,又超越时代条件,引领时代人文精神。有了“载体”,大学信仰就成了可观察、可描绘、可评价的“实体”。

  3. 重建大学信仰的动力激励机制。重建大学信仰的动力主要来自精神动力、信息动力,而不是物质动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榜样从内涵上讲是精神动力,从外延(传播)上讲是信息动力。

  许子东说:在中国内地的许多大学,老师稍稍出了名,就基本不上大学生的课了。而且有些风气很不好,以不上基础课为荣。但是在美国的许多大学,恰恰是那些最有名的老师在上大学生的课,一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整天夹着一个破书包去给二十来岁的学生上课,用自己的行动,给美国大学的学生们树立起一种对学术的信仰[注:参见2010年1月15日凤凰卫视《香港教授:内地大学为什么没有信仰》。]。

  大学是世上最讲理的地方。因此,好的思想理论及行为榜样一经提倡终被社会接受,又内化为大学精神文化之精品,成为信仰坚挺的佐证。因此,重建大学信仰,须重视:精英之士大力提倡某种思想理论及行为,使之普及并被社会接受;学校重大变革启迪广大师生思想感情,并使之主流化、正统化;某个或一批时代人物平地跃起,以其智慧与能力赢得拥戴,其认知、倾向性、行为特征被推行或被强行推广,强化了信仰的说服力;突遇不可抗拒的灾害,在战胜灾害的过程中形成的共识及行为方式成为一种习惯定势,之后普遍适应下来,其社会效应迁移为大学信仰之花;从个案到普及,从局部到全局,从提倡到普及,从经历到经验,从经验到理论,又从理论提倡引导教化,不断地循序渐进,大学信仰可以逐渐成为大学主流文化。 "

  4. 重建大学信仰的规范与创新机制。一定环境决定了一定要素,要素决定结构,结构决定功能。要重建大学信仰,发挥信仰的文化导引力,就要改变大学的管理要素,进而改变运行结构。

  重建大学信仰需要法律规范。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写入宪法的。大学是国家上层建筑中灵敏度极高的社会实体,凡是成为标识性文字的内容,必须符合国家法律规范,这是常识。

  重建大学信仰需要制度规范,大学是高度组织化的社会实体,数千乃至数万高学历、高智商、高能力的人聚集一地,这么大的高能量活性实体,决不能无章无序。因此,建立起科学管理制度,将信仰的制定、宣传、运行纳入制度约束,建立起常规管理。学校内部各级各类活动,从提出计划起,每一步都要衡量是否符合学校的信仰与道德。

  重建大学信仰需要道德规范。信仰,隐蔽性极强,知人知面不知心。用信仰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组织学校活动,让师生个体或群体自由自在地生活学习,让信仰的内化由他律向自律转化,就应该把法律规范与制度规范建立在高水平的道德规范基础上,或者说,应该在道德规范的伴随中执行法律规范与制度规范。

  在美国大学里,研究有严格的学术规范。例如,参加学术研讨会,组织者会将与会者提交的论文传递给几个其他大学的与会者评判,评判者必须在指定的时间对该论文写出评语及其修改建议。修改建议又及时反馈给论文撰写人,在会前根据众评委提的问题进行必要修改,然后在研讨会上宣讲,即用程序控制保证论文质量。如果是两个学校合办一个某专业学术研讨会,那么,这个专业所在系的老师们都应参加。最近某高校系里有些教师因故不能参会,于是,两校商定推迟会议,另选了时间召开,即用条件控制保证研讨会的信度与效度。

  重建大学信仰的创新机制,在于鼓励创造、支持创新、促进创业。大学生青春朝气,大学总是处于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因此,大学直接出人才,已成规律。盖茨与乔布斯在美国大学产生,是大学创新机制成功运行的最佳典范。

  总之,办学、教学与科研,都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行为。无论苦攻专业还是善学做人,都是主体意识水平充分激发、创造性特长充分发展的过程。有信仰,有追求,就有了目标,有了动力,就有主动的进取精神。

  5. 重建大学信仰的环境保障机制。大学信仰中的主流文化及其包容性,这是大学信仰能否广泛被师生员工认同并顺应其导向的基本条件。

  第一,组织环境保障。整顿大学的党、政、教、研、后(后勤)的管理队伍。那些做官当老爷、把为教学科研服务“当官做”,随意干扰教学科研活动的种种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大学行政化、学校官本位有百弊而无一利。信仰不相信权力,也不相信金钱,革命历史上,一批批英雄蔑视权威、拒绝利诱,喊着信仰的口号笑赴刑场。

  第二,校园环境保障。整顿大学校园文化。大学不是市场,不能让教室、图书馆与科研场所商业化;大学不是军营,不能用简单的命令式对待学术问题、教育科学问题与教育艺术问题,校园的每处生活场景,应该都是清新、明快、阳光、生态和环保的。

  第三,心理环境保障。在经历了30年的阶级斗争和30年的市场竞争之后,中国人的信仰将会走向更理性、更宽容和多元化发展。认识心理大环境趋势,是重建大学信仰的环境保障机制的大前提。在学校,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学校、人与自身,种种关系都应趋向和谐。“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应成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在大学信仰的阳光下,“官二代”、“富二代”、“娇二代”、“贫二代”之间的权力隔阂、地位隔阂、财富隔阂、交往圈隔阂都应逐步消除。向这个方面努力,是重建大学信仰的淮海战役。

  6. 重建大学信仰的预警机制。将政治底线、学术底线、组织底线、人格底线等纳入大学信仰的预警机制。

  底线是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术语,指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谈判双方讨价还价时心里可以承受或能够认可阈值的下限,或某项活动进行前设定的期望目标的最低目标和基本要求

  大学既是做学问的天堂,也是惹麻烦的是非地。此政治底线。

  犯知识性错误,是水平问题,可以理解。不求真、不求实,抄袭他人成果、沽名钓誉,搞假数据、假材料、假论证,学术做假,是学术底线。

  假,文凭、假,证件,结党营私、拉帮结伙,是组织底线。

  道德败坏、男盗女娼、不孝父母、污辱师长、财迷心窍、投机取巧,是人格底线。

  总之,当信仰对象由抽象的精神世界转向可见的权利、金钱、地位与“关系”,当对信仰的虔诚变为势利,当信仰的目的性变得极其功利,当把信仰从精神追求转为谋取功利的手段……这就是大学信仰的底线,反映大学信仰之衰败,大学是可忍孰不可忍之也!

  一旦大学危机的警钟敲响,重建大学信仰箭在弦上,任重道远!

【论文·:大学生的信仰】相关文章:

1.教师的信仰论文参考

2.信仰(高中议论文)

3.大学生的就业论文

4.一生的信仰诗歌

5.信仰,人生的灯塔作文

6.诚信与道德信仰议论文

7.议论文真迷信假信仰

8.大学生的就业观的论文

上一篇:最新押运员半年总结下一篇:雾都的信仰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