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论文
高中新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展不同见解。”这一“强调”实质就是确立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笔者认为由于传统教学方式以及应试教育意识的束缚,我们有些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更多的是执行“唯我中心”,“唯我而转”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在我们这些乡村中学中,由于就读学生文化素质普遍偏差,有些教师力求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可是学生却鼓动不起来,就如同穷困的地区要它在短时间内奔向小康生活那样举步维艰。所以执行这一教学方式更多的是“光打雷,不下雨”,甚而至于为了赶进度,更多的教师包办了学生应该随堂思考,随堂讨论,随堂该写的一切。这样做,不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均衡有个性发展没有半点收获,反而还压抑了学生个性和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为此,笔者就主体性教学谈谈几点粗浅的实施程序方案,也期望同行指正。
首先明确什么是主体性教学,主体性是以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具体指的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并在教师指导下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活其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会求知,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贯穿在教学活动中,就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主动参与,以自身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体验和感受过程,探索和解决问题为特征,以促进主体认知、情感发展、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的课堂实践。那么在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特征呢。
一、保持平和心态,构建和谐氛围。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二者之间的活动,离不开课堂里师生之间的默契和谐的表演。
在这双边活动表演中,要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是不能避开老师而纯粹地把学生推上主人公地位的。因离开老师的引导和点拨,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会漫无目的,不着边际,学生就会思无所向,判无定则。但教师一味板着面孔,故着严肃,即使把主动权放给了学生,学生也会心有顾虑,思有压抑。如课堂气氛沉寂,肃穆,有些学生即使想思后而答,也怕因答错被老师批三评四而无地自容,久之,学生想思而思,想说而说,想答而答的勇气逐渐消失,“一言堂”贯穿到底,谈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呢。为此,要养成学生为主体性教学,师生之间有必要构建一个和谐的室内氛围,共同探讨,平等交流。
二、教学具体实施中,要讲究主体教学的灵活性。
语文教学主要是以分析解读作家作品为主的活动。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讲授课文时一般都是采取自我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为主的方式,而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却是那被动的机械式的课堂笔记,学生似乎成了书本知识的复制品。这固然谈不上主体性教学,反而还束缚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发展。在此,笔者认为针对不同文体的篇目,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中,不要千篇一律,一个模式,应采取不同的主体性教学方式,从多角度实施语文教学,来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思维潜力。
(1)散文诗歌教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笔者认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要做到这点要求,教师在讲授具体一篇散文或诗歌时,事先有必要交代作者写该文章的背景状况,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揣摩作者当时写作时流露出的某种情感,带着这种情感去体会阅读情调。如《古都的秋》或《荷塘月色》类似文章,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时要求他们尽量读出句子中蕴含的情调:或舒缓,或深沉,或急促,或豪迈……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调的音韵美,领会其意境美,思考其语句中的意蕴美,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当然,作为一个班集体,学生阅读能力程度不一,阅读较差的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畅,至于叫他读出某种情调来是较难的。但教师不要鄙视这层学生,要多善于引导鼓励,提高他们喜欢阅读课文的欲望。常言道:“读书百遍其意自尽”。放开让学生去读,这是语文实施主体性教学最根本的一步。其次,教师在评析课文时,重在引导学生去鉴赏课文,教学生怎样去鉴赏,鉴赏什么,教师有必要拟出鉴赏的大概内容:如内容情感,语言特点,写作特色等等。当然,也不是来不来就叫学生去鉴赏,如讲授《荷塘月色》一文中,某些精彩语段的赏析,教师只作一两段赏析引导,有关语段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或集体讨论,事后,再由学生以书面形式陈述,最后师生共同评定后综合归纳定案。这样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敢于思维创新的能力。
(2)小说和戏剧教学。新课程目标要求:“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戏剧作品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戏剧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的修养”。笔者所处乡村中学的学生,由于自觉性和基础性较差,教师在讲到具体一篇小说或戏剧时,如事先要感知课文叫学生复述其该篇内容,有好大一层学生,连看完一遍的任务都未完成,至于叫他们复述或叫他们回答课文中相关的问题那犹如赶鸭子上架。他宁愿叫老师干着急,也个字不吐,所以有时老师包办了主体教学的一切,那是不得以而为之。为此,笔者谈谈在小说和戏剧教学中实施的有关主体性教法,在此抛砖引玉。首先,针对具体讲读篇目,毫无疑问是要学生熟读课文。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关键靠教师善于诱导,要求学生阅读课文,之前,教师有必要事先交代作者写该篇的时代背景。如《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雷雨》,《窦娥冤》等等。这些作品所反映的内容背景或所揭示的主题离我们现代的师生时空都较远,不要来不来就讲析课文,提问学生,即使有好多学生看完一遍或两遍,也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因此教师事先介绍文章内容背景,这会使学生在阅读中或多或少领略到文章中某些蕴含的意味,从而诱惑学生去看课文。事后,再抽取学生作口头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好中差学生都抽取,由学生评定其口头表述的优劣。如此这般既能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其次,教师在讲授课文时,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可要求学生先完成随堂讲授课文的情节结构及人物形象归纳,并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教师再抽取学生回答,正确与否可由学生讨论后,教师综合归纳定案。再次,提取文章中某一方面的问题,以分组讨论或集体讨论的方式后请学生作口头评述。如“你如何看待祥林嫂对灵魂的有无?”“别里科夫在笑声中悄然死去意味着什么?”“窦娥的悲剧可避免吗?”等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识别美丑善恶的能力,提高文学修养。
(3)文言文教学。新课程目标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在我们这些乡村中学里,学生对文言篇目的阅读效果普遍偏差,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是不流畅的,至于叫他们感知课文作口头复述更是无从说起。鉴于此,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先是要求学生熟读课文,然后抽取学生分别口头陈述每段的大概内容,每段可抽两名学生完成,其他学生评价其陈述的优劣。事后,在随堂讲析的语段中,把较难的或重要的语句以及有关的实词、虚词写在黑板上,由学生独自借助工具书或书上的注释查阅后再抽取学生上台去做,错对由师生共同讨论后综合定案。这样做把主动权放给学生,改变在古文教学过程中“灌”、“替”做法,侧重培养学生使用有关工具书及查找,筛选资料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自主地理解阅读中的障碍,也会使他们在文言文的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当然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方式,在不同文体篇目的具体教学实施程序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确立随堂教学目标,根据目标设立相关的有效教法,确保学生个性思维发挥。
2.学生随堂课的主体性时间要适度,不宜让学生“放羊式”发展;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时间要合理统筹。
3.教师随堂教学内容所提问题不宜面面俱到,要有代表性,新颖性,难易适中。
4.注重学生反馈信息,随时调整教法,尊重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思维创新。
总之,具体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性的语文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传统语文教学中被教师“一言堂”夺走的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还给学生的一项“民心工程”。它需要教师的耐心细致和高度责任感,让学生活泼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以实现学习主体各方面素质和谐充分的发展。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论文】相关文章:
3.成本的理念论文
4.ISO理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