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发展论文(2)

2020-07-04实用文

  7 植物规划

  植物规划应以保护自然生态和原有景观为前提。遵循“整体优化、多样性、特色性、综合性、共生性”原则,根据公园植物景观现状评价和分析,结合景观、功能分区,将公园的植物景观体系规划为七个不同特色的区域:

  7.1红叶景观区

  分布于现数红阁以北和以西地块。该区现状林相效果一般,除保留数红阁南坡的红继木团以外,因地制宜地在林缘和空地增植鸡爪槭、红枫、红叶李、乌桕、枫香、山麻杆等红叶植物,形成更浓郁的红叶景观林。

  7.2樱花草坪景观区

  樱花草坪景观区位于现秀峰草坪和滑草场以及西部紧邻湘江风光带的区域。考虑到公园缺乏春花景观林的具体情况,采用林缘片植与草坪中孤植(群植)的方式,形成浪漫明媚的春花草坪景观。同时樱花冬季落叶,冬态优美,不影响秋冬人们在草坪中享受宝贵的阳光。

  7.3原生风景林区

  对现状景观效果较好的林相,以保留为主,适当在林缘增植适生地被和花灌木,维持公园的自然野趣。

  这些林相主要分布于公园的南面、北面和东部云海湖素质教育基地地块,量大面广,形成了良好的植物景观骨架。

  7.4竹林景观区

  分布于原粉单竹景区和云海湖素质教育基地以南山坡及公园南入口左侧的山洼中。除保留原有的粉单竹、凤尾竹、青皮竹、凤凰竹、黄金间碧玉竹以外,还可引进湘妃竹、佛肚竹、紫竹、刚竹、苦竹、方竹、箬竹、山竹等品种,形成丰富而幽雅的竹类专类园。

  7.5水生(湿生)植物景观区

  位于公园原南大门的正面,以湖为核心,以溪涧为纽带,植桃,栽柳,并加强水生(湿生)植物景观份量。水中植莲浮萍,水边栽萱草、菖蒲、水芋、千屈菜、芦苇等湿生植物,形成生机勃勃的湿地景观。

  7.6招鸟引蝶景观区

  分布于公园北部,现状林相效果一般。增植观果引鸟为主的植物,如枇杷、柿树、枸骨、石楠、南天竹、火棘等,既增添观果特色,又为生态健身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

  7.7树阵景观区

  树阵景观区位于公园新东大门,结合交通功能布局,在广场边缘及中间以树阵为主要种植形式,形成广场氛围的入口绿化景观。

  8 交通规划

  8.1路网

  规划将公园内道路分为三个等级:

  8.1.1园内主干道(车行道路):主干道与城市道路相连,是公园内、外车行交通主干道。在原有车行道基础上新增部分车行道,宽4m。

  8.1.2园内支路:各景点之间的次要道路,为主要的步行道。分布在整个公园范围内,连接各景点、游乐设施、休闲场所,平均宽度1.5-2m。

  8.1.3游步道:辅助园内支路,构成道路网络。平均宽度1.5m。

  8.2出入口

  8.2.1东门:建成后将结合城市广场功能成为景观广场和人行入口。

  8.2.2南门:远期将从原有的主入口位置改变成为主要的车行入口。

  8.2.3西门:随着沿江风光带的建成,将成为公园的人行主入口。

  8.2.4北门:现为宿舍的出入口,随着宿舍的拆迁会一并拆建。

  8.3交通工具

  规划交通工具主要为观光自行车、电瓶车等无污染的生态式交通工具。

  8.4停车场

  入口区设置临时停车场和地下停车场,主干道每隔一定距离设置车辆会车处及自行车暂存处。

  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停车方式:在东门处设一大型地下停车场,面积3000m2;在南门、东门及西门处各设一中小型地面停车场,停车面积3600m2:在莱茵园和数红阁两处,考虑到车流量较大,分别设置200m2的停车场,方便游客泊车休闲;规划总停车面积达到7000m2。

  9 建筑风格控制

  公园建筑按院落式民居风格规划布局,宜隐不宜显,凸现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和湖南民居的精髓。建筑单体设计应强调本地特征,建筑材料应强调乡土特色,建筑色彩应强调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10 结语

  南郊公园总体规划是一个有历史、有基础、有影响的城市综合性公目的重塑和更新,这类项目在新时期我国城市建设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景观条件,紧跟城市发展脉搏,满足市民使用公园的新需求,走传承与发展之路,是重塑公园形象、提升公园品质和品位的正确途经。

【传承与发展论文】相关文章:

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文

2.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分析论文

3.中泰旅游发展与文化传承论文

4.浅述陶艺的传承与发展论文

5.浅析中国传统建筑的传承与发展论文

6.豫商精神的形成发展及传承论文

7.碑刻技艺的刀法及其传承发展论文

8.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文

上一篇:浅析汉族服饰与民俗礼仪的传承与发展论文下一篇:中国传统艺术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