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传读后感范文(3)
最近,我在知乎上搜索了一个问题,读书到底有什么用?答者五花八门,却并没给出我想要的答案。去看看那些真正好读书的人的一生,我也许能够找到答案。翻开《杨绛传》,我看到了杨绛先生令人倾佩的一生,看到了杨绛先生好读书的一生。至此,我更加明白了读书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对于读书的意义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杨绛先生自幼在父亲的熏陶下养成了好读书的习惯,后来又遇见了“书痴”钱钟书,变得更加嗜书如命了。他们读遍了古今中外的书籍,读书是他们一生的追求。后来,杨绛先生又将他们夫妇的稿酬版税捐赠给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基金以帮助更多的读书人。读书和治学成了杨绛一生的命题,读书成就了先生别样的风骨。杨绛说过,“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得情趣会思考的人!”也许只有真正的读书人才懂得读书的意义。她认为读书是“隐身”的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在杨绛看来,读书正是学习的极佳方式,是完全自由的求索过程。杨绛先生用一生的读书生活回答了世人关于读书用处的疑惑。
也许我们做不到像杨绛先生那样读书,却可以如她一般热爱读书。对于我们而言,读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在我看来,读书的好处很多。
体育锻炼塑造的是人的形体,而读书是锻造灵魂的方式。人生在世有两种成长,第一种是形体的成长变化,第二种就是灵魂的改变和升华。形体的变化受到遗传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多不容易改变。灵魂的进步与升华就完全取决于个人后天的修炼。读书正是锻造灵魂的良好方式。臧克家说:“读了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在书中,我们可以和古今中外的名家或者新锐作者交朋友,谈论人生智慧。当我们阅览先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时,就仿佛是两个灵魂的交流,这种交流产生的效果并不能显而易见。在书中文化的潜移默化之下,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事准则,甚至一举一动都会被改变,被优化。我们读书不应该去怀有功利的目的,读书可以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不要仅仅关注到读书对于一个人的物质生活的影响。我们更应当关注到读书对于一个人灵魂的升华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读书可以提升一个人沟通的能力,美的语言靠读书而习得。杨绛先生当初为了翻译《堂吉诃德》,毅然决定要学习西班牙语。她利用书籍自学了西班牙语,并成功翻译了这部西班牙文小说。读书是一种学习语言的良好方式。一个人的气质不仅体现在他的举手投足之间,更多的是体现在他的言语之中。美的语言可以提升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效果,书读得多了,一个人对于问题的见解和说出的话语自然会有与众不同的地方。
读书可以改善人的思维,由读书引发的思考助力人生。为什么有的人读的书很多,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见过一些人,读了很多书,能够随意引经据典,讲话不离诗书礼义。然而,就是这样的一种人,却并没有领会书里蕴含的大智慧。原因是什么?我觉得主要是这种读书人的格局不够。他们读书的体量很大,可是因为格局太小,终究无法容纳书中真正的智慧,无法将书里的人生哲学运用到生活实际。一个人的格局之所以小,是因为他思考人生问题不够彻底。这样的人往往喜欢标榜自己书读得多,喜欢摘抄书中的词句去应用。我觉得这样读书是无用的,读书其实不能以阅读量作为考量的标准,而应当以思考量为准绳。一个人读的书有多寡之分,一个人阅读后的思考也有勤懒之别。读书之后,应当勤于思考,思考作者的思想,思考书中的理论对于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最终转化为自己对于生活的体认。我觉得这是比读书本身更重要的一件事。读书是一种知识的输入,而思考是一种转化能量的输出。要是你真的想靠多读书来改变自己,提升气质,感悟人生,那就千万不要忘记去思考。一天,一个月,一年的时间里,我们不要去追求读了多少有意义,高评价的书,我们要去探索因读书而产生了多少思考,产生了多少感动。有思考,才值得去读书,否则纵使诗书满腹也难掩人性迂腐。
读书的好处太多,不能一一列举。然而对于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问题,我觉得不仅仅是因为读书有诸多的好处,更是因为我们希望借助读书来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杨绛传读后感范文(4)
大多人羡慕杨绛,能遇到钱钟书这样志趣相投的人,可我不羡慕。杨绛曾对不想结婚的女儿说:“将来我们都是要走的,撇下你一个,我们放得下心吗?”
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恐怕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杰作——女儿,她竟会走在自己甚至是老伴儿前面。回忆想来,只怕如梦般遥远。
钱媛去世后第二年,钱钟书也跟随而去,落下杨绛一人独自一人存活于世。在这短短两年之内,杨绛竟承受了两次失去至爱之痛。或许是杨绛的命太长,但绝非钟书的命太短。他已陪她度过了60余年,可惜的是他们的女儿,钱媛。
钱钟书和杨绛两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眼睁睁看着自己女儿的离去却无能为力,悲痛欲绝而又无可奈何。更可悲的是,钱钟书此时也是病倒在床,这意味着,杨绛在悲痛之余还要照顾自己的老伴儿,未来的一切都是不可预料的,或许,或许明天,杨绛就要面临老伴儿的离世…果不其然。杨绛一人独自过完了剩下的18年。
我不羡慕杨绛,也许有人要说,60年的曾经拥有已经足矣。如果是我,我不想要这样的曾经拥有,我不想那么久的美好被最后剩下的18年打破,在最后的日子里还是在回忆,在最后时光留下的是遗憾。而今只能从屋子里的一草一木甚至是微乎其微的空气中嗅到一丝丝以往的甜蜜…
也许杨绛余后18年存活于世,并非只为爱情,更为她的事业(杨绛翻译了《堂吉诃德》);或许,她不是独活,她在用她余下的光阴替他们一家三口一起看这繁华的世界,待到她死去那天,便能了无遗憾。
但我只是一个平凡又俗气的人,没有那么伟大的目标,更没有那么坚强的内心,所以,如果同样的事降临在我身上,我可能只会一蹶不振,既舍不得了解生命,也不愿过此般暗无天日的日子,整天浑浑噩噩…因此,我打心底里佩服杨绛先生。 杨绛传读后感范文(5)
6月份开始读了《杨绛传》,这本书,了解了这位伟大女性不平凡的一生。
读完,有一种想再读一遍的冲动。
杨绛先生一百岁时曾说:我今年100岁,已经走到了人生边缘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在序言中读到这段话时,还不能体会其中的感情。在结尾处又看到这段话,好像理解了先生的话:我快回家了!一个百岁老人,把生命的终结看成是回家,并且要洗掉这100年沾染的污秽回家。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
书中印象最深的是钱钟书和杨绛被下放到农村的段落,那几天看到他们在农村受苦,感同身受,好似自己的亲人正在经历着这样的磨难。心疼杨绛,又心疼钱媛。
看到钱钟书病重,钱媛也住进了医院,75岁的杨绛,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一头是病重的老伴,一边去病危的女儿,躺在病床上,浑身插满管子,那是怎样一种无助与心痛。钱媛最后一次给杨绛打电话,“妈,以前你有个女儿,现在女儿也不中用了"。看到这里,我一个局外人都忍不住泪流而下,先生当时不知道是怎么面对这样的局面。
从3月份到现在看了四五本书,写了四五篇读后感,看了杨绛传,第一次为读后感发愁。拙劣的文字,怎么能写出先生的一生呢?
【杨绛传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1.杨绛传读后感
3.杨绛文集读后感
4.杨绛语录
5.杨绛语录
6.杨绛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