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德米安》有感(2)

2021-01-01实用文

读《德米安》有感4

  步入奔三的年纪,似乎已经没有少年时犯了错误,生怕被人发现,藏着掖着的恐惧心理了,有的只是犯错自责懊悔,接着接受,下次还会再犯。哈哈哈,题外话。黑塞的这篇小说便是以少年辛克莱成长的历程为线索,一丝不苟地勾勒出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迷惘、纠结以及最后的豁然开朗式的解脱。通过辛克莱的视角,向我们传达出一种主题:成长,无非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而因为选择的繁冗芜杂,从而导致选择过程的痛苦。而这种痛苦,恰恰是自我存在的一种指证,更是尝试接纳多面自己的必由之路。

  正如开篇所说:"我只是尝试着过自己要的生活。为何如此艰难呢?"这便道出了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在选择自己的道路时,从来不曾有人真正成为他自己。所幸的是,在我们不知如何抉择时,总是有引路人给我们指引方向,从而让我们不至于迷失。

  小说开始于辛克莱的小学时代,10岁左右的孩子已体会到学校、家庭和教会所描述的世界与客观社会的巨大差别,知道自己的目标是要进入"光明而纯洁,慎重而有秩序"的世界。"但是要达到这个目标的路还很长",在这个过程中,他受到很多煎熬。比如,在开始受到克洛摩的威胁挑衅,还有把钱偷给克洛摩,以期堵住他的嘴,去圆自己偷苹果的事实。然而,这种举动不但没有缓解他的焦虑,反而使其内心更加忧虑、纠结、痛苦,以致快精神崩溃。这个时候,精神导师德米安出现了,使得辛克莱慢慢从自身愧疚感中解放出来,也慢慢试着接受自己,从以往家庭、宗教所设置的"好孩子"形象之中解脱出来,明白两个世界的存在是合理性的,并且接受了它们。不管是光明还是黑暗,只要听从自己的内心,一切都变得豁然开朗。

  在某种程度上,德米安可以说是作者灵魂的工程师与指引者。他从反面去论证该隐的故事,从而打开了辛克莱认知的新大门,让他慢慢认识到内心两个世界存在的真实性。一方面,他深受出生环境的影响,被束缚在光明世界的一端,另一方面,他内心潜意识又有向恶的倾向。但由于世俗的圭皋,使得他不能正视自己内心的魔性的一面。也正因为种种限制,辛克莱在自由选择做自我的成长路上举步维艰,内心挣扎痛苦不堪。如果在善与恶之间进行选择,更好地做自我,这是黑塞给辛克莱的选择,又何尝不是给我们的选择?

  所幸的是,辛克莱在自我与他人的引导下,慢慢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成为自我。这个过程并不容易,黑塞用鸟和蛋壳的比喻来揭示选择过程中人与世界对立的艰难处境:"鸟从蛋里挣脱出来。蛋即世界。谁要想出生,就必须摧毁一个世界。鸟飞向上帝。上帝叫阿卜拉克萨斯。"这个比喻其实道出了人与世界的关系,人若想真正做好自我,体现自身个性,那就要从这个固有的凡俗世界挣脱出来,在不断的历练当中丰富自我。这个过程意味着很多艰难的选择,这也是黑塞对于成长过程问题的思索。

  这一小说之所以风靡世界,不仅仅是在于黑塞揭示了少年辛克莱人生路上蹒跚的艰难,更主要的是生动刻画了人在面临纷繁芜杂的世界时,做选择的焦虑与彷徨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哲学思考。从更实用的角度来说,它引导着广大青少年在成长路上要艰难历练,拥有智慧,进行正确的选择,做最真实、最自我的自我。

读《德米安》有感5

  这是我第三次看赫尔曼·黑塞的书。充斥着全书的自我独白,或者说内心戏,就是黑塞目前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悉达多》如是,《德米安》也如是,《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也不例外。与其说《德米安》是小说,不如说它是心理散文。《德米安》有情节,但黑塞的侧重点不在讲故事。他的小说像一本文学化的哲学书——不依靠环环相扣的论证,而依靠心理感受来传递哲理。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德米安》,那我的回答是这样:一部在"同道者"帮助下剖析和寻找自我的"梦游者"成长散记,有强烈的象征意义。青春成长是它的外衣,追寻自我价值的哲思是它的内核,宗教意象和梦境是它的血肉,而变化,是它的骨骼。

  哲理性、象征性、寓意性甚至梦幻性都是《德米安》给读者留下的特质。这些特质来源于主人公大段的内心独白,来源于大量宗教意象的运用。这让我想起了但丁的《神曲》(黑塞对神曲中的"贝亚特丽斯"也有化用,把她作为理想情人的象征)。当然,主人公辛克莱眼中的宗教并不是传统的充满光明的基督教,而是以阿布拉克萨斯(天使与恶魔的集合)为代表的,集合了善与恶、传统与叛逆的全知全能的上帝。在《德米安》里想要完成而没有完成的,就是把光暗世界的整合。

  翻一下《德米安》的目录可以发现,本书的结构是由宗教意象串联起来的,非常清晰。这既是由《德米安》的半自传性质所决定的,又源于它大段散文化的内心独白。一方面,黑塞本人受到基督教的深刻影响,信仰与救赎问题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绕不开的话题,在一战过后迷茫的欧洲青年(The1lost1generation)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另一方面,一部文学作品要供人阅读,就不可能全是个人心中的自言自语,必须要有一个相对清晰的逻辑将它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结构往往发挥了这一功能。因此,宗教意象一方面充当了串联全文结构的`清晰线索,另一方面,也为解读作品寓意提供了一个相对明确的切入点。

  《德米安》的结构是一个开放的环,光明与黑暗两个世界的象征着普遍的人生图景,我们要做的就是尝试融合它。当世界的分裂日益明显,当少年辛克莱遇见了恶霸克罗默,从充满光明的伊甸园里出来的时候,故事就开始了。小说,哪怕是散文化的心理小说,也是开始于变化的。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不会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而德米安,就是那个引导变化的人。他解决了克罗默的麻烦,把该隐塑造为一个被人尊敬的反叛者,推崇死不悔改的强盗,把辛克莱的三观刷新了一遍:尽管在理智上并不完全认同,辛克莱的梦境反映了这些话对他的深刻影响。在"鸟奋争出壳"这一个经典的章节之前,辛克莱都充当了一个相对被动的角色,他依靠外力(克罗默、德米安、皮斯托留斯)走出自己的小世界,怀着成长的困惑、青春期对性爱的迷茫,像一个梦游者一样,慢慢找到自己的信仰,并形成一套自己对世界的看法。直到他破壳而出,他虽然不知道自己应该走哪一条路,但是他知道自己应该走的路不是他父母的,不是皮斯托留斯的,和德米安也不一样。这是一条代表着变化的路,极端到需要跳下悬崖和天上的星星融合。的确,辛克莱爱着德米安和夏娃夫人,那是一种混杂着情欲和信仰的迷茫的爱(在小说结尾,我曾一度以为辛克莱要和夏娃夫人上床),但他的人生还要前进,他不能停留于此。所以,在最后的最后,德米安像一阵幻影似的消失了,消失在战争中,消失在他扮演"正常人"的尝试中,消失在变化中,消失在辛克莱的记忆里。德米安是辛克莱经过美化的手制的偶像,似真似幻,因此独一无二。

上一篇:读《卖栆和卖核桃》有感400字下一篇:读《好同学小米》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