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德米安》有感6
与其说,这是关于《德米安》的读书感悟,我更愿意把它看做是对黑塞及其重要小说作品的介绍文,并推荐书友试试阅读《荒原狼》、《玻璃球游戏》等。
事实上,当我在大二的时候,第一次阅读赫尔曼·黑塞的作品时,就被这位有着诗人气质的才人吸引了,了解后才知道,与他的小说作品相比,黑塞的诗歌价值同样不可小觑。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黑塞其人。
赫尔曼·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主义的最后一位骑士",其小说作品不仅仅是排遣黑塞自身内心的痛苦,同样也使得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心理治愈。尤其在他的中期小说创作中,黑塞特别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剖析,致力于探索复杂的人性、寻找内在的自我。我们这次所分享的1919年出版的《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讲述了少年辛克莱在他的生命成长过程中不断找寻通向自我的艰难旅程。1922年出版的《席特哈尔塔》讲的则是婆罗门之子席特哈尔塔漫长的修行之路。1927年,小说《荒原狼》出版。在这部作品中,黑塞通过对哈勒尔这一独立个体的精神疾病的叙述,展示出现代社会中人性遭受分裂的恶果。而1930年的《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通过展现少年歌尔德蒙寻找人类之母的路径,勾勒出人物(人类)复杂的心灵结构。可以看到,赫尔曼·黑塞的作品,不仅是创作主体即作家本人排遣其内心痛苦的工具,也是引起读者共鸣并得到心灵净化、安宁的良药。文学具有类似心理学的疗治作用,文学应当承担起疗治那些饱受痛苦之人的责任,而事实上,黑塞的一生都在试图通过文学创作践行这一伟大的理想,帮助更多像他一样的人们,找到自我,完成涅槃。
这或许某种意义上能够解释,黑塞的作品为何能引起许多人的共鸣,甚至在战后的日本、美国掀起"黑塞热".
黑塞在文学创作尤其是中期小说作品中体现的疗治倾向实际上受到了荣格及其精神分析学的影响。据相关资料显示,从1916年到1926年的十多年间,黑塞曾多次接受荣格及其学生朗的分析心理治疗。他曾对一位同病相怜的病友说"另一种治疗方法就是精神分析疗法,病人接受治疗的时候会感到很沉重,也要做出一些牺牲,它提供了治愈的可能,也没有危险。"在给好友胡戈·巴尔的信中,他说"当我们在见面的时候,我希望可以给你看看两至三封匿名读者的来信,这样你就可以知道我的文章对别人究竟是有什么影响……我的传记,肯定会说到精神治疗,以及这个时代的灵魂所受到的创伤。"而在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所接受的颁奖词里提到,黑塞的内心经常处于痛苦和危机之中,而促使其创作发生深刻变化的因素有两个,第一个毫无疑问是一战。而第二个则是由于他所遭受的精神危机。由于患病,加之满腹狐疑,他从精神分析学中寻求医治方案,而这在黑塞的著作中一直留有痕迹。
这里,我想简单从"阿尼玛"这一精神分析学上的原型做一些思考与探讨,并从黑塞的另一部作品《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中的主人公进行阐释,然后简要分析《德米安》中的辛克莱及有关女性。
阿尼玛作为重要原型之一,被荣格称为"内心中的女人".顾名思义,阿尼玛指的就是男性心灵中的女性心理倾向的意象。通常,这一内心人物(第二性的象征性人物)在阴影的背后出现。诸如模糊朦胧的心绪、关乎未来的预感、非理性存在的接纳性、个体之爱、成熟之感等等。在荣格看来,阿尼玛能够去引导男性进入其灵魂的深处,它是人类精神发展的创造性动力源泉。
分析心理学认为,阿尼玛形象总是首先投射在母亲身上。由于母亲这一角色在歌尔德蒙童年的缺失,母亲形象在他心里是模糊的,因此他只能通过与异性的接触来填补空白,以此唤起对母亲的记忆。在黑塞的另一部作品《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中,当歌尔德蒙第一次接触到了少女,这位美丽的女孩便激起了他内心的阿尼玛意象。那一刻,他感受到一直以来的全部生活理想受到了彻底性的破坏。而纳尔齐斯指出在这背后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原因就是夏娃,即人类之母。此时,歌尔德蒙的童年记忆被唤醒,那个早已遗忘的母亲重新被想起,她指引着他来到一个全然陌生又神奇的世界,一个既充满温柔感动,有充斥压抑阴暗的世界,一个满是欲望和罪孽的世界。而在歌尔德蒙的梦境之中,人类之母往往又与母亲、各色女子交融在一起,他深深沉溺于这样一个隐秘未知的世界之中难以自拔。而这一阶段其实是阿尼玛原型发展的最初级阶段——带有男性天生的母亲情结的夏娃形象。它代表动物最原始的性本能、性冲动。而当他离开修道院,真正开始接触到女性开始,阿尼玛发展道路第二阶段——作为性爱的对象的海伦形象。从第一个少妇莉赛开始,之后的各色各样的女子,有的纯情少女,有的浪荡的妇人,歌尔德蒙全然无视她们的身份,放纵本能的性欲,就好像这是他活着的全部价值所在。从心理学上看,在性欲得到满足之后歌尔德蒙开始追求心理、情感上的爱。而与善良圣洁的丽迪娅的相遇、相知和相爱让歌尔德蒙得到了满足。此时,阿尼玛的形象进一步发展到带着爱恋中的神性的玛利亚阶段。甜蜜的初恋让歌尔德蒙沉醉不已,他第一次感受到了那种早已超越原始欲望的灵魂契合。事实上,在此前的漫长的流浪路途中,歌尔德蒙始终在追寻心中的人类之母,而这个人类之母的形象也在不断变化。母亲"既是幸福之源,也是死亡之源……她已变成一种比喻和神圣的象征。"人类之生命短暂无常,唯有艺术之生命能够永恒长存。至此,阿尼玛到达了第四阶段——索菲亚——智慧和内在创造力的化身。然而,在现代人的心灵发展过程中,索菲亚形象几乎是不可能有人能够实现的。
《德米安》中,进入寄宿制男校的辛克莱逐渐走向堕落。直到有一天,他在公园里与女孩贝雅特里斯邂逅。贝雅特里斯成为拯救辛克莱重回天堂的指引者。即将成年的辛克莱始终不愿承认原始的性欲冲动,一直压抑着。一方面,辛克莱与狐朋狗友厮混,一方面又渴望重回正常生活,两者之间难以调和的冲突使他绝望。贝雅特里斯的出现,点燃了他内心深处"对敬畏爱慕的渴望".因此,越过阿尼玛的初始阶段,在辛克莱这里,贝雅特里斯成为类似圣母的形象,她是圣洁的带着神性的,她让辛克莱开始尝试摆脱叛逆的处境,祛除内心黑暗阴冷的东西。在贝雅特里斯这儿,他的性欲不再是原始冲动,而是升华成为类似精神信仰的存在。女孩贝雅特里斯的脸上却带有男子气概,明明是一位成熟的淑女,却又透露着孩子气的一面,而这一切竟然神奇地融合了。因此,贝雅特里斯代表的是更高级的灵魂整合,是心灵的指引。
而除了贝雅特里斯,小说中所出现的夏娃夫人等形象也有其作用和价值。
【读《德米安》有感】相关文章:
3.读假小子戴安有感
7.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