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反思

2021-03-23实用文

《将相和》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将相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将相和》教学反思1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错的精神。文章语言简练,人物形象鲜明。

  教学本课前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用查字典了解词语意思,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准备。教学中先在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精读每个故事,深入研究每个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给三个故事加小标题,并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教学中,让学生读、议、辩的形式让学生感受。

  通过以上方式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够了解三个故事的内容以及之间的联系。能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基本能够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课堂教学不足之处:学生课堂阅读较少,个别学生对人物心理活动揣摩不够,没有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气势、神态。今后教学要加大课堂阅读训练。

《将相和》教学反思2

  第五单元的课文《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都是从我国的古典名著中节选或根据名著改编的。学习《将相和》时,学生兴趣特别浓厚,不仅被不同性格特征的人物所吸引,还被有趣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想说的话非常多。我尊重了学生,结果这篇课文上了三个课时。课后,我的眼前还不断浮现出学生那满是渴望的双眼,突然,心中萌发出了一个想法:平时,家长总说不知道让孩子阅读什么书、如何阅读,我何不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开启中国名著之旅呢?想到这,我心中一阵欢喜,着手策划。

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我经常发现,一本读物到手后,有些学生几天就看完了,但所得有限;有些学生几个月才看完,所得也不多。关键是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求学生“学会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体包括“精读(含朗读)、略读(含默读)、浏览”三类。完整的阅读方法就是这三大法。精读是略读和快读的基础,但不应片面追求理解,因为理解深度是没有限度的。略读、快读是精读的补充,在阅读广度和速度上是重大发展。

  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应综合运用这三种方法。另外,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要想完全读懂古典名著,那简直是“难于上青天”!在特定的场合下,不求甚解(“不求甚解”原出自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意指读书方法要灵活,不拘泥于咬文嚼字,而重在领会要旨、求其真谛),正是小学生读古典名著的一种聪明的做法。

二、调动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阅读的兴趣,就会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的需要。除优化阅读环境外,我打算主要结合课堂阅读,调动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一般从三方面入手:

  (1)安排学生课前自主阅读材料。联系课堂教学,针对教材实际,让学生在课前主动开展课外阅读,这样一方面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另一方面可以搜集与教材有关的资料。

  (2)在课堂上共享选取后的阅读材料。俗话说:“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在课堂上共享阅读材料,可以突破学生知识面狭窄的局限。

  (3)课后推荐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

三、为学生提供阅读后交流的平台。

  学生从阅读中得到的信息,从书面语中所获得的理性意义,是否正确?是否有价值?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生活习惯和看待事物角度的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也就不同,这就需要交流。我决定每个星期至少为学生提供半个小时以上的交流时间,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让学生将别人正确的、有价值的拿来,调整、修正、补充自己的认识,使自己的阅读所得更趋于真善美的境界。

  希望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在中国名著之旅中能有所收获。

《将相和》教学反思3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在整个故事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

  根据文章的这一特点,我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因为课文涉及的内容很多,但是在一堂课上只能把握其精髓,教学的时候,我的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同时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是通过品读人物蔺相如为主线,精读课文,深入研究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中的表现;最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劝服廉颇,得出“将相和,平天下”这个故事所宣扬的主题。

  本课教学,我认为自己有如下值得保留之处:

  1、注重了朗读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读文章,在读的过程中,读出人物的不同心理来,如,读廉颇的那段话时,要读出不服气的语气来,读蔺相如与秦王的对话时,要读出理直气壮的大无畏精神来,而读蔺相如与下人的对话时,要读出语重心长的语气来。

  2、注重了理解课文方法的训练。理解人物品质时,注重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品析,从中体会出人物的品质来。并指导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在书上适当批注。

  在教学中,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进一步的改进:

  1、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够及时,评价的语言还不够丰富。评价学生,是对学生现阶段学习方法的一个小结,也是调动其他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手段,因此做为老师一定要关注并评价每一次学生的发言,用真心的鼓励换取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适当的点睛之笔。当学生体会到人物的品质时,做为教师要有梳理、概括学生的零乱的发言的能力,把学生语言中提到的闪光点做一下恰当的结语,这样对文章的内容学生就会产生整体的认识。

  3、还要在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分析,阅读的方法,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我感觉教得还算轻松,学生学得也较愉快,课堂教学效果也比自己想象中的好,既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扩大了课堂参与度,课堂学习研讨氛围浓烈。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不过细究起来,还是有些欠缺:对于梳理课文内容部分,还要帮助学生建构故事体系,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研读过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缺乏频率,尤其在朗读廉颇的不满语句时还不够到位,当时还是有些忽略;二是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还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三是要留有时间,让学生展开想象对人物进行说写,补充课文的空白内容,使人物形象能够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内化。

  虽然将相和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但是今天读来仍能产生共鸣,对我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让我们意识到:国家的建设,离不开文官,也离不开武将。此时偌大的中国,就有无数个廉颇,无数个蔺相如,正是他们团结一心,努力拼搏,才使得国泰民安。国和国安定,家和家兴旺,人和人幸福。社会主义价值观中提倡和谐,每天电视中播放公益广告也强调“和为贵”,很多家庭中壁画也印有家和万事兴的字样。无一例外,这些都体现了我们的和文化。同学们请看,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很多和谐的画面,它们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和,让我们一起努力,把和文化发扬光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对重难点的点拨下,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达到教学相长的最终目的。

上一篇:历史教学反思15篇下一篇:《将相和》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