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3)

2021-06-02实用文

说课稿 篇4

  教材分析:

  溶解单元通过观察、比较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以及是什么因素在影响溶解的快慢?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溶解了的食盐还能分离出来吗?……引导学生围绕着溶解这一主题,逐步深入地开展观察研究活动。

  本课教材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探究在相同条件下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有什么不同;二是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很多固体物质都可以溶解于水,至于能溶解多少,溶解能力的大小并没有认识;对比实验,学生没接触过,如何使对比过程公平,需要引导;学生对气体能溶解于水是缺少直观认识的,需通过实验加深理解。

教法学法: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做中学”,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验研究、观察描述等方法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2、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

  1、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观察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2、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装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筷子1根、小勺2个、、注射器1支、食盐、苏打各20克并分成10等份、汽水1瓶。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五个部分。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实验设计、验证猜测。三、汇报交流、获取结论。四、引起经历、形成概念。五、问题延伸、深化理解。学生在科学体验活动中将对本课的实验研究学习有更清晰的认识,掌握新的实验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我就把这五部分展示给大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桌上纸包)同学们,在你们的桌子上都有一个这样的纸包,请打开看看,知道是什么吗?食盐和小苏打是厨房中常见的物品,看起来比较相似,却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导出课题并板书)

二、设计实验,验证猜测。

  1、 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激发起学生想要探究、想要主动参与的欲望,为验证猜测结果做好铺垫。)

  2、引导实验设计: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只有通过实验来验证,这是一个对比实验,关键是如何才能使对比过程公平?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并撰写实验计划。

  (设计意图:通过充分讨论交流,使学生积极主动建构实验过程操作的规范性,实验条件的公平性。引导学生撰写出比较规范的实验计划)

  3、学生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设计意图:学生在活动中观察的实验现象和记录的实验数据是说明实验结果,验证猜测的有效论据。)

三、汇报交流、获取结论。

  通过实验交流,数据分析,让学生在实验研究中得出实验结论,从而激发出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的饱满热情,并获得成就感。

四、引起经历、形成概念。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设计意图:学生看见大量的气泡逸出,唤起生活中时常出现类似现象的场景回忆,激发学生想探究的兴趣。)

  2、教师解释: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

  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设计意图:明确实验步骤,规范实验操作,通过亲身经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下面的提问顺其自然。)

  4、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设计意图:在实验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气体也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里析出,气体溶于水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并初步了解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气压的大小有关。在学生亲身经历中形成概念。)

五、问题延伸、深化理解

  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在课文中的小资料,与生活相联系,说明水中的动物、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春版国标语文教材第一册中的一篇课文《把我寄给爸爸》。

  本册教材采取主题板块式结构。其内容丰富,构成了有机联系的十一个板块。《把我寄给爸爸》这一课安排在其中的第十个板块。本板块的主题是《小小的希望》,其中的两篇课文都是写学生的心愿,突出一个“情”字。《把我寄给爸爸》是第一篇课文,文章以一个学生的口吻,写出了元宵节前夕,学生对到南极探险的爸爸的思念,以及对南极的向往之情。文章富于想象,用写信的方式寄托了学生的美好希望,全新的体裁定会引发孩子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由于这一板块已经接近本学期教学的尾声,孩子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和朗读能力,因此本节课在继续培养识字、朗读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在读中想像、读中感受、读中提升,真正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为此,我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认识13个字和2个部首,会写7个字。

  二、朗读课文,争取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感受学生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与亲人交往的意识。

  四、用“说”和“画”的方式来表述自己的愿望。

  根据教学目标的确立,为了使学生真正达到本学段的教学要求,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收集资料、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多种方式、巧识字形、识字写字。

  三、自主探究、动情朗读、读中感悟。

  四、开放课堂、拓展创新、发挥想象。

  下面,我就对以上4个环节的设计逐一加以具体、详细的阐述:

  一、收集资料、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丰富,应充分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创设空间。为此,课前,我引导学生广泛收集有关“元宵节”和“南极”的资料,多渠道地获取学习信息。课堂启始,我会兴趣盎然地与学生交流:“小朋友们,关于元宵节,你们知道多少?谁愿意和大家说说?”学生定会从元宵节的来历、习俗等方面表达。这时,教师紧紧抓住这一契机,顺势引导:“这样美好的节日,家家团圆,多幸福啊!可有一个小朋友,他的元宵节过得很特别,你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已徜徉在幻想的境界中。情感激起后,教师通过范读,使学生走进文中,寻到了自己内心的渴求,继而引出本课课题——《把我寄给爸爸》。在教师的引发下,学生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学与情有机融合,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课堂。

  二、多种方式、巧识字形、识字写字。

  识字与写字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在这一课识字、写字的教学中,我注重体现自主识字,在情境识字,在生活中识字,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识字、写字。具体设计步骤如下:(软件出示)

  1、自主识字。主要是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识字。然后通过自己对照字卡检测,同桌交流检测等自学、互学的方式进行识记生字,使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氛围中,产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2、在情境中识字。教师通过开心大转盘、找朋友、捉迷藏等有趣的教学活动,将生字在不同情境中展现,引导学生在活泼的氛围中学习生字。如重点字“角”,教师通过软件,引导学生用字理方法记忆。

  3、在生活中识字。对于重点字,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自己是如何记住这个字的,如在超市中见过,在读书的时候读过,在旅游胜地赏过。使学生的识字与原有的认知紧密结合。

  4、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当学生经历了以上几个识字环节后,引导学生回到课文中识字。学生自然能把课文读准确。

  以上识字的过程要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使学生渐渐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识字,逐步形成独立识字的能力。

  写字环节,教师可按字形结构分类指导。如先写左右结构的字,再写上下结构的字,以利于学生掌握不同结构字的书写规律。

  在教授写字的过程中,要指导孩子学会观察虚宫格中每一笔的位置,字的间架结构,在教师范写之后,自己练写,不求多,只求精,真正达到写字训练的目的。

  三、自主探究、动情朗读、读中感悟。

  《把我寄给爸爸》这篇文章,通篇贯穿了一个“情”字——父子情。本课教学,教师将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体验。这一训练主要通过以下环节落实:

  1、自由读。引导学生怎么体会就怎么读,体现自主阅读的过程。

  2、引导读。教师采用指名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个性张扬来读,并在读中与学生交流:“你为什么这么读?”“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尤其是读到“他到南极探险去了,不知圆圆的月亮,会不会照到他?”这一重点句时,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说:“南极在哪里呀?你想象一下:爸爸去南极探险,望着圆圆的月亮,小朋友会想到什么?他的心情会是什么样?”引发学生在想象中读。再如:“爸爸,我把我寄给你了!我想看看南极的冰雪,更想看看你啊!”朗读这句时,引导学生体会小朋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的话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教学到这,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我”怎么会把“我”寄给爸爸?“我”又怎么能看到南极冰雪,怎么能看到爸爸呢?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我寄给爸爸的是什么?我能看到南极的冰雪吗?能看到爸爸吗?课文为什么这么写?这样有的放矢的引导,学生会自然感受到孩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然后通过学生自己试读、生生互读、教师范读等形式,使学生情感受到熏陶与感染。这样,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状态,多深入指导,多留心体会,教学会出现良好的效果。

  3、表演读。当学生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后,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通过表演读的方式,表现课文情感。这样,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阅读实践达到统一,真正实现了有个性、有创意地读。

  四、开放课堂、拓展创新、发挥想象。

  课标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为此,在课尾,我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放飞自己丰富大胆的想象力。交流:(软件出示)“如果爸爸回信了,他会说什么呢?”“你想把你寄给谁呢?画画你自己,并说一说。”这些问题既联系课文内容,又不拘泥于课文内容。这种延伸练习,在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同时,也渗透了亲情教育。这样,学生在学语言的同时,创造性的运用语言,在语文实践中开阔视野,提升情感,逐渐获得语文实践能力。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力争通过活泼、开放教学空间的营造,自主、实践教学方式的呈现,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得各种学习信息,逐渐形成各种学习能力。

  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

  把我寄给爸爸

  寄信

  爸爸———————我

  思念

上一篇:精选说课稿十篇下一篇:关于音乐教学计划锦集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