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第五项修炼》有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第五项修炼》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第五项修炼》有感1
暑假学习期间,是我第一次听到“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到底“学习型组织”是怎么回事呢?我读了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后,才对“学习型组织”有个初步的印象。真正对学习型组织有所了解是听了卢教授的课以后,如果说有所感悟,那是在我加入中心课题组后,小组的讨论交谈中,才又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一、创建学习型组织必须是自主的,是自愿的。
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我们自己切实有这种迫切的需求,才会有效果。如果是上级的指令,是上级的要求,这是一种被动的,应对式的工作观;同时必须不是赶时髦,不是追风,否则只会是形式主义。因此主动与迫切,这两点事关创建的成败。只有发自内心的,是出于对事业的爱,才会有成效。创建学习型组织,就是在为事业打造未来。
二、是创建学习型组织没有模版,没有模式,没有地图。
创建的实践中,才认识到原来我的认识有误区,本来我总是在等待,期望学校拿一个统一的、现成的方案。其实世界上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过去我们搞什么东西都习惯有什么“模式”,强调一套方法和方式,拿过来就能用。现在看,这本身就不符合学习型组织理论。每个组织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创建的切入点也会不一样,我们强调的是差异化,是个性。达到的标准是不断变化的,这需要你自己不断设定,惟有此,才会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
三、是创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系统工程。
或许我们不知道学习型组织是什么,但我们一定要弄清学习型组织不是什么。学习型组织不是一项活动,我们必须明白创建学习型组织是可持续的,是永无止境的。这就符合学校的“第二曲线理论”。这样我们才会使组织内部的变化超前于外部的变化,才会保证组织内部有足够的活力,保持着核心的竞争优势,达到永续经营,基业长青。既然我们找到了创建学习型组织这条路,我们就不怕路远。
四、扩展组织创造未来的能量
保证拥有组织需要的持续增长的学习力,这需要全体成员全身心的投入。既然我们对过去的理论基础研究少,那么,现在市场的要求,需要我们来补上这一课。以改造我们的学习,改造我们的管理,提升我们的业绩。
读《第五项修炼》有感2
关于读书不同人有不同的角度以及看待书中描述问题的思考方式,当我读这本书时发现的第一个问题是不同文化中的个体对对方文化中优点的吸取,“彼得·圣吉非常推崇中国文化,他认为西方人解决问题,大多是用片段式的、静止的、机械的、拼接零件式的方法,而东方'天人合一'的思想则提倡人和世界是一个统一体。”推荐序言中还说“我们是怎么看待周围的世界的?我们称其为自然资源,其实是把它当成了一个可利用的东西,实际上是把我们和外部环境分割开了。而在中国传统智慧中,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即'天人合一'。”
不难看出作者的确看到了儒家文化中的一些好的方面,纵然当前的儒家文化只是建立在文革的残垣断壁之中,我们还是保留了儒家文化的基本底层特征,我们还是不自觉的在某种程度上去实践儒家文化,作为一个在这种文化中生长出来的个体我们身上的烙印从未丢失,同时作为一个残存一点批判精神的怀疑主义者,我天然的对这种赞赏儒家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怀疑,在我看来,我们的确是提倡“天人合一”,讲究人与大自然的融合,这些思想还体现在建筑、中医、绘画等领域中,当然在我们的制度中亦有展现,问题是这种整体观要应用到什么程度才能发挥其最好效果?这种整体观在管理中如何把握其韵律与节奏?这些问题的有效回答才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通道。
与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相反,我倒觉得基督教文化中有不少整体性的观念应用,他们的这种整体观往往体现在某一个具体的领域中,而我们体现在一个宏大叙事的氛围里,我们表现得更宏伟气派,他们表现的结构精巧、自成体系,比如说笛卡尔就把自己的哲学体系建立在“我思故我在”这一基地之上,谁要是攻破了这一堡垒就可以宣告笛卡尔哲学大厦的倒塌;西方文化的文化根基是基督教文化,目前全世界大约有21亿基督徒,他们虽然分布在上百个国家,不管是罗马天主教、东正教还是新教都表现出一种包容的文化心态,再也看不到不同教派之间因为教义解释的不同而操戈了,他们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在基督教中的“三位一体”难道没有表现出一种整体观?在客观上来说基督教在宗教改革后大致分为三个笼统的教派,但是他们都信仰上帝,都把《圣经》作为最重要的经典,都在过圣诞节,只是对于圣经中的一些文字的解释有所分歧,难道对教义理解不一样的基督教在广义的理解中就不是一个整体么?《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的牢房里就有一本藏有锤子的《圣经》,可见基督教文化中《圣经》的地位。
总之,我的意思是说我们的文化基因中的`确有整体性这一特征,但是不要迷信这个东西,我们的这个整体性有它自己的局限性,我们同时还要看到基督教文化中另外一种整体性的优点。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即为什么是五项修炼而不是其它数量的修炼,难道仅仅是因为最早的商业航空飞机是由5项关键技术构建的么?通读全书我也没找到答案,为了从另外的纬度来理解这些庞杂的内容,我不得不重新把这几项修炼进行分类,或许其它的分类方法可以让我接近问题的答案。先来列举一下本书中的五项修炼:系统思考、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和团队学习,在书中对这五项修炼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建立共同愿景和团队学习这两项修炼,与其他三项修炼不同。因为这两项修炼是集体的修炼,其实践演练活动需要由团队共同完成,因此必须由团队集体去理解,而作为身心状态的修炼精神实质,也必须由集体来共同体验。”不过我还是想从这里面理出一条线索来。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在这五项修炼中哪一项才是一以贯之的东西,或者说是其它东西的基本盘,我以为认识世界的基本模式有两种,要么由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要么先搭建一个整体性的大框架然后再向这个框架中填充细节,我一般采用第二种方式。在这五项修炼中系统思考就是这个大的框架,所有的内容都需要纳入这个框架中来训练和规整,一方面系统思考明确了我们研究这一系列问题的边界,另外一方面它又融合到其它的每一部分中来展现它自身,它是贯穿另外四个修炼的钥匙扣。
再一步细分我以为自我超越和心智模式是关乎个人的,这两项修炼主要看作为主体的人的出发点、理解力、特质等,不是每一个人都期望超越自我和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对大多数人而言,这些都是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达到,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眼界、学识、知识储备和变革自身的强烈渴望,很有一部分人生活在自己的舒适区,除了工作、家庭生活外还有很多个人兴趣,把个人兴趣看的更重要的人或许更期待在这方面去超越自我和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把家庭生活看的更重要的人或许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家庭上,工作亦然。还有一种情况是在某一段时间这个人很愿意改变自己的技能、认识世界的方式,在下一段时间因为种种原因又去逆反而行、去“堕落”和自我封闭,人是很复杂的一个东西,我们很难预计到一个人下一步会采取什么策略,人内心的冲突连自己都一头雾水。不过人群中总有一部分人认准了一个事情就猛冲猛打,这样的人就容易做出一些成绩,也更愿意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和投入超越自我的训练中去。改变自己认识世界的固有模式、对自我进行迭代需要一个人不断从外界获取新的观念、方法和材料,还得有一个很强的冲动欲去实现它,在获取这些观念、方法和材料的这一步上就让一部分人跌落了,要形成一个强大的冲动欲望亦不容易,它需要一个人对周遭有深刻的洞察。在这两个修炼原则外我还有一个疑惑,为什么作者会把自我超越和心智模式列举出来,在个人的纬度上难道勤奋、自我反思(书中提到过)、天才这些东西都不重要么?亦或者这些东西都被包含于两项修炼中?若如此到底是如何被分割包含的?这个问题我实在没法回答,也就只能存疑于心了。
与前两项修炼强调自我管理相反,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这两项修炼是对一群人而言的,是团体的整体性管理,它所面对的对象更是千差万别,在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这些层面上我实在没有多少经验,如果要说一点的话那也完全是姑妄猜测,不足道也,亦请读者多多批评与反驳。
在我看来,建立共同愿景的底层逻辑是利益问题,这里的利益不仅仅包括薪水、股权期权、股份、福利这些,在更高级的层面来说还包括成就感、对市场发展的看法、权力等方面,而对这些细分的方面每一个都需要不断的细化下去、深入下去才能较好地建立共同愿景,对每一个层面的东西都需要作深入的研究才能成体系地输出共同愿景这一理论框架,实践上就另当别论了。团队学习可能是由其它很多原因促成的,可能就是一种氛围营造出来的,要是以团队的形式来强迫我去学一个不感兴趣的东西我会感觉很痛苦,如果这个团队氛围好,即使这个东西我不感兴趣我也可以找到一些乐趣。
一方面,本文只是阅读感想,所以说起问题来就比较随便,没有写论文的严谨和苛刻,是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另外一方面,本人才疏学浅,对很多问题都不能进行深入的分析,亦无多少独到的看法。所以读者需要怀疑着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