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节是人教版选修教材《文章写作与修改》
第三章《认识的深化与成篇》
第三节《培养创新意识》
本节是认识深化的最高表现形式,设置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写出真正具有个性的、具有创新意识的文章。
2、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明确创新的内涵,了解写作上创新的途径。
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会创新思维方法,从而写出有新意的文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协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使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出个性化作文。
3、教学重、难点:
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二、学情分析
学生作文中在的模式化问题很严重,没有真情实感,缺乏创新意识,不说自己的心里话,不会思考,形成千人一面的思路和价值观。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在课堂教学中,需把写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活其写作思维,让其充分思考教师提供的例子,充分放飞思维的翅膀,为提高创新能力奠定基础。基于此,我将教法定为:
1、典例剖析法。通过具体例文的剖析,及教师对学生的点拨,让学生体会写作上创新的途径。
2、讲练结合法。通过具体写作任务的设置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创新的思路与方法,从而让学生在具体问题中,自主地获取知识。
学法分析:
古希腊人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只要被点燃的火把。”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心智活动,既是学生多种智能的综合,又是学生心灵的展示和个性的表现。
所以我采用了学法:
1、讨论探究法。
2、实践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
热热身
练练手
闯闯关
(一)、热热身
我将以一个故事导入新课,并且将这个故事贯穿全篇。
故事开始:
右手行善不必让左手知道
一位德国老人家住农村,二战时期,一位身穿风衣、头戴礼帽、手提皮箱的男人在他院子的栅栏外徘徊。老人观察了很久,上前说:“先生,您是否愿意帮我把栅栏里的这堆木头扛到那边角落里去?我老了,扛不动了。”
男人眼睛一亮,连声答应“好!好!”于是脱去风衣,摘下礼帽,很卖劲地把木头扛过去,摆放得整整齐齐。主人邀请满头大汗的客人共进晚餐,客人心情愉快地吃完晚饭,踏上旅程。二战期间城里逃难的人很多,老人的那堆木头被无数次地从院子的两头来回扛过,而每搬一次,就会有一位客人与他共进晚餐。其实那堆木头根本不需要搬动。
教师追问:听完这个故事,请谈谈你的感受。你认为这位老人仁慈吗?为什么?
预设:学生在肯定老人仁慈的同时,会进一步想到,一般人的观点是要有善言善行,助人为乐,而此文则提出新观点,助人时应顾及对方心理,不要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当一个人有能力帮助他人时,却小心地把自身的优越掩藏起来,给受助者创造一个机会,从而使他觉得自己受助是因为自己付出而得到的补偿,这同样是仁慈的。这个新观点的提出,是缘于作者没有从一般思路出发,而是另辟蹊径,寻找到关于行善的补充性空间——保持受助者的尊严。引出
总结一:创新意识第一招开拓思路,善于寻找补充性空间。
此环节用故事告诉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创设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至此,知识和能力目标“明确创新的内涵”完成。
(二)、练练手
故事接龙:假如你是那位受助者,此时你心存怎样的感想,请以受助者的口吻写一段话。
预设:学生一定会从受助者的角度复述这个故事,然后再表达对老人或感激、或感动之情,此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复述部分,与原稿相比,引出
总结二:创新意识第二招变换视角。
(三)、闯闯关
故事再接龙:二战结束了,这位受助的逃难者再也不用过颠沛流离的生活了,此时,他想起了那位仁慈的老人,由于山水相隔,他想写一封信给老人。
请你完成书信。
预设:学生在写信的过程中自然会注意到文体的要求,自觉主动地完成形式的创新,引出
总结三:创新意识第三招寻求新形式。
设置意图:通过故事接龙,在讲练结合中让学生明确写作创新的具体途径,完成了由感性认知到理性归纳的思维过程,将新知转化为能力。由于使用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有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学生们在任务完成的同时进行了理论的归纳与总结,至此,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创新思维方法,从而写出有新意的文章”完成。
(四)当堂检验
材料:据《桐城县志略》和姚永朴先生《旧闻随笔》记载,清朝大学士张英桐城相府与姓吴的邻居之间有一空地,吴家修房砌墙越过了中界,张的家人写信报告,本来想请在朝廷做大官的张英出来制止。谁知,张英批诗一首寄归:“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深感愧疚,立让三尺;吴家被张家之举所感动,也退让了三尺。“六尺巷 ”由此得名,成为一段千古佳话。
要求:运用本课学到的方法,写作一篇创新小作文。
预设:经过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消化,学生很容易想到以邻居吴家老爷的口吻给家里写一封信这样一种全新的视角及创新的形式来接龙故事。另外,由于这则材料的立意指向有很多,学生有可能避开第一立意包容,转而开拓思路,得出谦让、律己等等更为深刻的立意。如果能出现这样的课堂效果,这节课就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学生们在热烈的讨论当中完成了创新方法的认知和梳理,并辅之以写作实践,至此,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实现。。
五、评价分析
本课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了三个有高度差的思维层级,其一是了解创新意识的内涵;其二是学习创新的方法,其三是利用创新意识成文。整个过程设计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重点、难点,从例文的分析出发,切实地做到让学生自己找方法,并将此方法很好地应用到实际操作中。由于这些知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他们就会因自己发现所感到愉快和成就欲的满足而使学习具有强大的动力,所得知识也会深刻而不易遗忘。并能广泛应用于实际,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能主动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本节课的说课到此结束,请专家和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说课稿汇编8篇】相关文章:
6.说课稿汇编7篇
8.说课稿汇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