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居易的《长恨歌》谈七夕节的文献价值(3)

2018-07-17白居易

  三、七夕节为研究古代生活提供了依据

  农历七月初七,为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民间相传是牛郎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这一天如果下雨,那就是他们悲喜交加的泪水。白天,姑娘媳妇聚在一起,将绣花针放在水盆上,观看针影的形状,从中获得设计刺绣图案的灵感,谓之乞巧。夜里青年男女躲在瓜架下,偷听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传授婚恋知识。

  七夕节代表着人们对爱情的向往,从各个时代,各个地域不同的七夕节活动,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代的农耕面貌和生活习俗。

  牛郎织女故事见于记载《诗・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歧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焕彼牵牛,不以服箱。”诗的大意是说天上银河岸边有一个美丽的织女星,每日间虽坐在机杼边,却无心织绢,一心一意想着对岸的牛郎星,含情脉脉,思念不已。可见我国民间牛郎织女的版本至迟也在西周时代,反映的是放牛郎和织布女的故事,说明当时我国的纺织业极为发达。唐时,这天早上人们会争先恐后到河边取水,等生病时服用,因为传闻七月七日这天早上织女要到河里洗澡。姑娘们还要“赛巧”,看谁穿针引线快。“卜巧”是用卜具问自己是巧还是笨。七个要好的姑娘相约到集市买粮,把一根针、一颗红枣、一枚铜板包在三个饺子里,传说吃到针的手巧,吃到铜板的有福,吃到枣的早婚。到了宋代,姑娘们除了乞求有灵巧的双手和智慧的心灵,更

  多的是乞求谈情说爱的技艺,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有了争取幸福的愿望和渴望爱情幸福的行为。这些都可以从汉曹丕,唐李商隐、杜牧,宋李清照等写的关于七夕节诗中可见一斑。

  从七夕节中还可以看到古代的婚姻风俗的变化。南北朝时,任叻在《述异记》中记载:“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既将闺女嫁出,贪欢不归当属正常,帝何以要怒?袁珂先生在《中国神话大词典》中指出:“营室,亦星名,谓当夏正十月,此星昏而正中,于是可以营造宫室;此则借为罚作苦工之地。”“总之,牵牛织女因相爱而被罚,则自古无异辞。”

  那么,牛郎织女相爱为什么要被惩罚?从人类婚俗演变的历史来说,可以接受的一种答案是,当时正处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型的初期,女方开始到男方家里住,所生子女也开始属于男方家庭(或家族、氏族、部落)。这种变化遭到母系社会统治者的强烈反对和抗拒,并对那些愿意嫁到男方的本族女子采取了严厉的惩罚措施。对此,已经实施父系社会制的人,采取的对策则是“抢婚”,即用强制力把别族的女子娶过来。在牛郎织女故事里,所谓偷七仙女“羽翼衣”的情节,实际上暗示的正是抢婚习俗。

上一篇:浅析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的道教情结下一篇:白居易与符离村姑湘灵的“长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