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居易的《长恨歌》谈七夕节的文献价值(4)

2018-07-17白居易

  四、七夕节成为各地争锋牛郎织女传说发源地的重要载体

  唐朝学者韩鄂《岁华纪丽》卷三引《风俗通》称:“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七夕节引出的不仅仅是优美的牛郎织女民间故事,还有牛郎织女传说发源地的争锋。因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七夕节有着不同的活动和风俗,所以各地纷纷提出有力的证据,以佐证自己的牛郎织女发源地之说。比如河南南阳,因为七夕节传说乞巧的仪式源自古代织女桑神的原始信仰,这种信仰结合了牛郎织女。而南阳在古代南阳就有农桑发达的记载,史料中关于牛郎家乡的记述有“南阳城西二十里桑林”之说。东汉张衡在《南都赋》中铺写了南阳的物产,讲到树木时有“帝女之桑”的记载,“其原野则有桑漆麻”。言南阳繁华,歌舞若“白鹤飞兮茧曳绪,修袖缭绕而满庭,罗袜蹑蹀而容与”,等等,已经说明南阳桑蚕和织造的便利与兴盛。织女自不必说有无与伦比的现实基础,甚而指出了务“桑”的“帝女”,这和“牛郎织女”传说中的织女身世有着密切的逻辑关联。由牛郎织女传说发展而来的七夕节(即七月七、乞巧节),发源于楚地。明代学者罗颀在他的《物原》中直接指明“楚怀王初置七夕”,同样生活在明朝的董斯张所撰《广博物志》、清代的《荆州府志》对此都给予了认同。而楚怀王时期,南阳外,其他诸说指出的“起源地”均不在楚国范围内。在古代南阳地区,已经有了七夕的习俗如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等。因为七夕节牛郎和织女要在天河相会,喜鹊搭桥,而南阳有白河,这是最贴近银河的说法了。与此同时,因为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记载见诸《诗经・小雅・大东》,据有关专家考证,周王朝的“大东”横跨今临淄、曲阜一带,而位于沂河上游的沂源介于临淄和曲阜之间,在地理位置上是“大东”的核心地区,所以山东沂源也在争锋牛郎织女传说。近年来,河北的邢台、鹿泉、内丘,陕西西安,江苏太仓,河南南阳,湖北襄樊等十多个地方都自认为是牛郎织女文化发源地;甚至在日本、韩国,也有不同版本的牛郎织女故事在流传。  五、七夕节对弘扬文明、传承文化产生推动作用

  自古至今,各地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七夕民俗活动,对弘扬文明、传承文化产生推动作用。长安民间流行的乞巧、卜巧、赛巧等七夕节民俗活动名扬海内外,“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葡萄架下倾听牛郎织女悄悄话的浪漫情景也传为佳话。每到农历七月七日,各地七夕庙会红红火火。老年人对传统文化感情非常深厚,各地纷纷申报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七夕节”是农耕文明阶段的产物,大力推介七夕节有利于吸取农耕文明的营养,铸造吃苦耐劳的民族品格。“七夕节”,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贯穿着一个“情”字,牛郎织女的忠贞爱情故事,让世上有情人倾慕,诠释爱情的美好,对促进家庭和睦,构建社会和谐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上一篇:浅析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的道教情结下一篇:白居易与符离村姑湘灵的“长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