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借壳还魂”(2)

2018-07-20白居易

  一、创作背景:忠贞敢谏,直言被贬

  史书记载白居易以敢于揭露时弊、忠贞敢谏著称,正是为此,他受到纳谏思治、渴望听到正直言论的唐宪宗的提拔。白居易深感知遇之恩,便思图报。他事无巨细都要进谏,“有阙必规,有违必谏,朝廷得失无不察,天下利病无不言”。正因为诗人长期以来的直言敢谏,破坏了一些权贵的利益,得罪了一些权贵,他们对白居易 “扼腕”、“切齿”地痛恨。白居易进谏有时言辞激切,宪宗虽然反感,但还是容忍了他,大多数的建议还是能够听从的。但在劝谏不要任命承崔为招讨使一事上,言辞过于激切,使宪宗怒火中烧:“居易面论……谏承璀事切,上颇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联,联实难奈!”(《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六》)幸好李绛善言相劝才平息了宪宗怒火。

  被贬江州的导火索是发生于元和十年六月的宰相武元衡被暗杀事件。武元衡遇害后,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义愤填膺,怀着赤胆忠心,不顾个人性命安危,第一个上疏唐宪宗,力陈须速将凶手缉拿归案。但白居易此举被朝中对他切齿已久的权贵视为僭越行为。他们对白居易进行打压,声势浩大。开始时宪宗有意袒护白居易,授给他的还是地方实职(州刺史),因为权贵们不肯罢休,只好改授江州司马一职。而宪宗为了尽可能保护白居易脱离政治漩涡,不至于招致祸患,把白居易暂时打发出京城也是爱才之举。后来事实证明,白居易正是因为被贬才躲避了一场政治灾难。这也是白居易将 “被贬江州”说成主动的“辞帝京”,满腔迁谪之感而说成“无迁谪意”的主要原因。白居易受到皇帝种种恩宠,是他虽然被贬江州、对皇帝有些牢骚话,仍然不忘帝京的主要原因。(他在《琵琶行序》里称自己“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被迫离京、贬居江州开始了诗人人生道路的新时期。白居易失去了他最能发挥才能的舞台。如果说在这以前白居易还是一个满怀激情、敢于直言的斗士,那么贬居江州时期白居易则是一个充满着愤慨与不平、力求自我解脱而不可得的失意者。但仕途坎坷成全了诗人的创作,“道屈才方振,身闲业始专”(《白居易集卷十七》)。在长期的情感酝酿中,作者需要一个发泄情绪的渠道。作为一个文人,文学创作是他发泄情绪最佳的途径。

上一篇:白居易诗歌中的盛唐音乐描写下一篇:白居易《琵琶行》中“青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