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文化内涵(3)

2018-07-20边城

  三 牧歌气息与抒情小说的散文化、诗化

  虽然沈从文的乡土小说《边城》描绘的是一个如梦似幻的湘西世界,但在我品读《边城》时,感受到了浓郁的牧歌气息。

  “牧歌”到底指什么?大约是几亩农舍半户人家的悠闲,是碧海蓝天一抹微云的情致,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然,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欢喜。牧歌和散文可以算作一类,优美的氛围,闲散的笔致,细微的感动,正好和大起大伏的戏剧相对。牧歌自身就是一曲舒缓悠扬的咏叹调,也许引不起万分的激动,但亦使人低徊不已。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边城》以湘西的人情、自然、风俗为背景,旨在展示淳朴的人性和理想人生情态的小说不就是一曲恬淡而优美的牧歌

  《边城》通过湘西边地纯情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写出了一曲充满爱和美的人生颂歌:青年男女的情爱,祖孙父子的亲爱,人们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湘西边地风俗风景的迷人可爱……在这些爱的展示中体现了作者理想美的执着追求,他以这种具有原始野性的纯真朴实的人情美、人性美,表达了对文明都市尔虞我诈和充满铜钱臭味的人生形态的否定与反抗,表达了对重义轻财、重情轻利的完美人性的向往与追求。尽管这种理想化的人性和人生与现实社会有着相当的距离,但对它们的追寻无疑是对黑暗的现实的间接抗争,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在读过之后,从中体验了两种美的意境,一种是自然环境的美,一种是人性的美.翠翠这个天真美丽的姑娘,就是山水的精灵吧!从她那水晶一般的大眼睛里,可以看透她那纯洁如水的心灵。她是无言的大自然滋养出来的,没有沾染一丝一毫尘世的污浊。一切出自天性,无论是爱,是天真,还是勤劳,自重……老船夫的身上,也洋溢着边地人民淳朴,豪爽的人性之美。大老、二老、船总顺顺,也都显示出各自的人性之美来。总之,这里没有一个坏人。而这些美的人物,又都活动在这样一个美丽而原始的,未受现代“文明”污染的世外桃源里,对沈从文来说,这一切都是他遥远的美好回忆,是可以用来对抗和回避喧嚣的都市生活烦扰的精神“自然保护区”。作品之所以有牧歌田园诗的风格,是由于作者注重意境,善于“造境”,重在表现风格和人情,使优美与平庸交织,淳朴与健康并存,把自然景物,社会生活场景的描绘尽量融入简朴的生活情致之中,人和自然合一,或者自然环境成了人物的外化……

  《边城》处处充溢着牧歌气息。象牧歌的历史所揭示的那样,构筑乐园的冲动在这部小说中也十分强烈。乐园被安置在历史和地理上催生《楚辞》,并享有桃花源盛誉的湘西。乐园的内在品质更是丰满而独特。沈从文声称,他要在《边城》中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他的乐园构想,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之上,投射到人物性格、人际关系,湘西社会与习俗、甚至自然环境等各个层面。情形正如批评家刘西渭所说:“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

  他通过一个古朴曲折的爱情故事表现了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追求。我们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的总体的大叙事的角度考察《边城》,则不难发现他的真正的命意在于建构一个诗意的田园牧歌世界,支撑其底蕴的是一种美好而自然的人性。

  此外沈从文还善于写景,“水面浮起一层淡淡的白雾”,“月光如银子”,“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湘西的景致真是被他写尽了。看着这些美丽的文字,我们的想象不自觉的被引向美丽的湘西。如此,我们的心中便存了一块理想的净土。民风的淳朴、人情的优美也会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说,牧歌的作用有一部分就在于唤醒人类心底最美好的情感,也就是回归自然。杨义说沈从文“小说的牧歌情调不仅如废名之具有陶渊明式的闲适冲淡,而且具有屈原《九歌》时的凄艳幽渺”,很是“返璞归真”。

  他的小说以真挚的感情,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情绪,为我们营造出一派沈从文式的理想世界,宛如清新悠远的牧歌,倾诉着沈从文对湘西的眷恋,对自然的感怀,对至善至美的人情与和谐宁静理想境界的想象。沈从文特殊的文化选择和文化观念,在这类小说中,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这是沈从文小说中最隽永的部分。

  在这个意义上,沈从文的《边城》被冠以“牧歌”的机会特别多,并非只有我一人有如此感觉。如刘西渭的《<边城>舆<八骏图>》一文中说:“《边城》是一部idyllic杰作。”汪伟的《读<边城>》提到《边城》有“牧歌风”和“牧歌情调”,《边城》整个调子颇类牧歌。夏志清赞赏沈从文的《边城》是“可以称为牧歌型的”,有“田园气息”的代表作品。杨义说:“沈从文小说的牧歌情调不仅如废名之具有陶渊明式的闲适冲淡,而且具有屈原《九歌》式的凄艳幽渺,是真正的返朴归真。”

  用牧歌来评价沈从文的文字,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称赞他小说中的诗学特性。在西方,牧歌作为一种单独的文学品种,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希腊的诗人们常用它表现牧羊人在乡村和自然中的纯朴生活,歌咏朴素的爱情和死亡。而古罗马大诗人维吉尔更是以一部《牧歌》为后世的牧歌文学定了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的诗中,牧歌被注入了政治寓言的成分,他以希腊的阿卡迪亚为原型,用文字创造了一个理想化的乐土,预言了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与之相似的是沈从文的《边城》也是以湘西为原型,虚构了一个远离城市的纯朴角落,歌咏了美的风景,美的人,美的心灵。然而《边城》并没有以高调预见未来,而是始终氤氲着一层淡淡的忧伤和惆怅,因而整个文本都弥漫着一种诗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对现代文学的贡献在于他创造了诗意的抒情小说文体,他把诗和散文引进小说之中,打破了三者的界限从而大大扩大了小说的表现领域和审美功能.。

  后发国家在被动现代化进程中,文学中的民族想象就以这样丰富的形式,走进读者的视野。它展现了永恒的困惑,也开启了无限的希望,因为它满足了一个民族对自我认同的渴望,是可信而切题的。由于《边城》诞生在历史上的特定时期,它的世界意义很长时间被遮蔽着;与《边城》一脉相承的现代文学的牧歌传统也没有受到重视。斗转星移,随着中国文学的世界化进程加速,一个民族越来越渴望向世界描绘自我形象,《边城》和现代文学中的牧歌传统或许能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随着时间的推移,沈从文的小说在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性将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  参考文献:

  [1]凌宇.沈从文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

  [2]金介甫.沈从文传.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

  [3]吴立昌.沈从文——建筑人性神庙.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4]孙冰编.沈从文印象.北京:学林出版社,1997.

  [5]凌宇.沈从文创作的思想价值论.文学评论,2002,(6).

  [6]王保生.沈从文评传.四川:重庆出版社,1995.

上一篇:《边城》与《城市》反现代性的对比下一篇:《边城》--沈从文的悲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