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边城》中的生命理想(3)

2018-07-20边城

  三、《边城》承载的理想寄托

  在过往的美好回忆和现实的忧心恐慌中,《边城》成为了作者理想的寄托。这里面既有对湘西故土的美好描述,也有对现实发展的困惑和恐慌,更寄托着作者对重塑辉煌的憧憬。为了塑造这个寄托作者的小小世界,沈从文充分运用了“实景”与“梦境”相结合的新型艺术手段。一方面作者将现实中湘西人性中所出现的堕落予以抹去,只保留下湘西故土亘古不变的地域风貌和古朴的人性亮点。小说以自然景观为背景,以民族品德为氛围,让人与物完美的融合到了一个特殊的地域文化中,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文学世界。这个理想的家园既不同于现实,也不同于过往,而是作者内心的一个梦。

  梦不仅仅是怀想,通过梦的启示需找现实的突破才是文学作品的真正价值。《边城》的意义价值也是如此。《边城》中的茶峒是一个作者塑造的虚拟社会,作者在文学作品中既注入了自己的情感,也关注着湘西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在作品中,所有的人都是善良和纯粹的,但这种纯洁并没有换来彼此心灵上的畅通。老船夫和翠翠作为最亲近的祖孙两代,可以达到共生死的程度。但老船夫和翠翠之间却存在着双向的隔膜。一方面,老船夫缺少对翠翠成长的关注和了解,不了解翠翠信口问来的问题渊源何处,不懂得她的心思随想。而翠翠由于少女的矜持,也缺少对爷爷良苦用心的理解,直到最后爷爷死去,从杨兵马的长谈中才一点点体会爷爷的心思。练达圆融的顺顺从点点滴滴教育出来了两个优秀的儿子,但在婚事上却无法实现真心的沟通,导致因为碾坊的问题与二儿子不欢而散。同样其他的人都是将提亲的事情当成笑话来讲,这虽然反映了民族良好的品质,维持了人与人之间面上的和谐,却又间接的激化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这种朴素的善良和现实的悲剧中的关联,也正是作者所要表达出的忧虑和恐慌,这也是作者所思考出来的民族悲剧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所景所情所感,《边城》也隐现着作者的身影。主人公翠翠的命运无不体现着作者的性格悲剧。他们都是湘西的儿女,从小受自然精华,举手投足中都带着自然的灵气。尽管如此,受制于现实的困难,翠翠并无陪嫁,所依靠的爷爷也仅仅是个打工的船夫,要实现自己的幸福极其困难。一座碾坊就成为了横亘其中的现实障碍。对于从小生长的乡土和相依为命的爷爷,翠翠也经常会想到走出封闭的大山,下桃源过洞庭去见识外面的广阔天地。这与离开乡土进入大城市,希望实现自己的梦想的沈从文何其的相似。进入城市的沈从文,在梦想的追求过程中遇到了很多“误解的轻视”,这造成了他内心的隐痛和忧虑。于是这种孤独的情感又被移植到了作品《边城》中,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景的描绘,通过翠翠的喜怒哀乐得以表达。《边城》是沈从文自己的一个梦,承载着他的快乐和悲伤。(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甘翠.《边城》评说70年[M]. 中央民族大学,2005.5

  [2]金介甫.沈从文传.中国友谊出版社,2000年1月

  [3]邵华强.沈从文研究资料.广州:花城出版社,1991年1月

  [4]吴立昌.建筑人性神庙.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9月

上一篇:《边城》与存在主义的关系下一篇:小议《边城》中的湘西民俗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