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自传》与“边城”的意义(7)

2018-07-20边城

  三

  湘西生活为沈从文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这在《从文自传》中几乎都一一有明确的交代。从“自传”写他在地方旧军队中结识的训练教官、爱吃炖狗肉的文武幕僚,还有使他初识《辞源》的文秘书、白脸长身的湘西妹子、敢作敢当的山大王等一系列人物素描中,不难辨识他在《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辰河小船上的水手》、《虎雏》、《龙朱》、《萧萧》等散文和小说中描写的人物音容、山川景象。这些人生故事的主要特点,是它们并不符合启蒙时代给现代人判断是非的一些道德标准,比如进步和革命就是对;落伍和保守即是错,等等。作家同情的目光久久停留在那些跟不上社会潮流、显得不识时务的人物身上,他感叹他们的忠勇,痛惜他们的才华,悲愤世道不公,没给那些闪耀着强烈人性之光、所谓“有真性情”的人以生活应有的回报。

  如此说来,《从文自传》是向“后”看的。他不止一次地说:“美丽总是愁人的”,“美,总不免有时叫人伤心……”;在他笔下,与“美丽”相伴的总是“寂寞”,“美”是一种令人感伤的回忆。回忆不仅包含作者的感伤,也是一种心理剖白:被社会逐渐抛弃的那一种美,因得不到现代物欲和功利法则的承认而变得面目模糊,或者像 “乡下人”似的受到戏弄和嘲笑,现实的反差越大,越构成作者强烈的表现动机。他极力要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写出他对美的见解,正如湘西的“边城”故事,与千篇一律的现代都市生活相比,自有独特的“美”的逻辑。“自传”写沈从文十三四岁即接受预备兵训练,在离开湘西之前,大约有六七年时间随地方军队辗转辰州(即沅陵)怀化、常德一带,伴随他所在部队风流云散的是一种人际关系的解体,这使他在以后几十年生活中一直耿耿于怀:几乎闭上眼就出现在面前的那些侠肝义胆的朋友和不计利害的性情中人,在现实生活里却越来越少。作家多年后再回湘西,见到现代风潮为当地生活带来的凋敝景象,他在《长河·题记》写道:

上一篇:《边城》人物“翠翠”的心理透视下一篇:试析在文化理想和现实之间徘徊—《边城》《长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