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3)

2018-07-20边城

  2. 美的辞章产生于美的心源

  或许,人们要说小说可以虚构,《边城》中描写的社会场景只是存在于作者头脑中的世外桃源似的理想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并非真正如此。

  的确,沈从文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急剧动荡,各种矛盾集中体现的时代。在大量左翼作家的笔下,中国社会的各种黑暗面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沈从文所生活过的湘西虽然还保留了一些淳朴的民风,但也不免存在各种犯罪,各种社会矛盾。即使完全描写光明一面的《边城》,也出现过两个水手的这样一段对话:“且听水手之一说,楼上妇人的爸爸是在棉花坡被人杀死的,一共杀了十七刀。”15这说明在这边城小镇也有犯罪现象。沈从文从14岁就入伍当兵,“在芷江的乡下四个月看杀人一千,在怀化镇一年多看杀人七百。”16然而这样残酷的社会现实没有改变他对人性美的向往。

  确切地说,一个真实、完整的社会,是由光明面与黑暗面共同组成的,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观早已对这个世界作了概括的描述,矛盾的两方面总是相辅相成的。现实社会就好比是一潭湖水,表面上湖光山色,鱼儿徜徉;可是湖底下,却是藏污纳垢,淤泥丑陋。作家描写社会,就好像是湖边观景,画家写生。如果你把目光集中在湖边的淤泥,你画中的景物就将会不堪入目;如果你醉心于湖面的波光,你画中的景物就会是春色迤逦。作家笔下的社会景色是美是丑,不仅取决于他所面对的社会现实,而且也受作者世界观、人生观的深刻影响。作家的性格特征等对于其看问题的角度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派心理研究把人们分为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乐观主义者更多地看到的是健康向上的一面,影响到其创作,总爱描写温暖感人的事件;悲观主义者更多地看到的是悲观消极的一面,总会揭露一些社会的阴暗面。实际上,二者并没有好坏之分,世界也是由阴阳两部分组成的,好坏、优劣相克相生,并相互转换。社会光明面需要有人弘扬,阴暗面也需要有人鞭挞。而沈从文属于乐观主义者,他具有独立的人格和美的心源,他在做着向世界传播美德,向人类褒扬人性的工作。

  沈从文认为"美在生命",虽然经历过无数的生活挫折和打击,他仍然执著地向往与追求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17正因为作者自身具有美的人性,才使他一生中一路播撒充满人性的篇章,从不作违背美好人性的事情。

  沈从文的小说主要分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主要记述湘西人物和风情,描写湘西人纯朴、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除《边城》之外,还有《长河》、《湘行散记》等等,表现出他对故乡的眷恋,对生命的热爱。《长河》是沈从文在外漂泊十八年后,一九三七年回到湘西所做。作品表现了游子依恋故土,思念家乡的眷念之情。是他继《边城》之后,关于湘西人物、风情的又一曲挽歌。《湘行散记》记述湘西各地的优美的风土人情和热爱生命的湘西人物。几部作品里的女主人公,如《边城》里的翠翠,《长河》里的夭夭,《湘西散记·桃源与沅州》里的美兰香等,都是那样清新、纯洁、善良,美不胜收。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给他留下了太多美好的记忆了。然而,作者毕竟是少小离家,闯荡南北,经历了更多的城市生活。面对城市生活的虚伪、堕落,作者也曾有过一些批判性作品,例如《八骏图》、《绅士的太太》等。《阿丽思中国游记》借英国小姑娘阿丽思小姐和兔子绅士傩喜先生来到中国的经历,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的愚昧和黑暗。但是,作者没有像其他一些左翼作家那样深陷于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之中,他更多的是追忆湘西生活的健康、自然,以城市生活为对照物,映衬出乡村生活的美丽,赞美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里没有尖锐的阶级斗争的图画,沈从文不具有那样的意识,他只用看似清淡的笔墨,点出令人心灵颤抖的故事,他的目标仅仅专注于那些历经磨难而又能倔强地生存下去的底层人民的本性。”18

  沈从文先生是个有情有意的人。他和胡也频、丁玲这对恋人是好友,三人曾同吃同住在一起。后来胡、丁加入了左联,沈却坚持自己的纯文学创作,与胡丁各奔东西。当胡、丁被捕时,沈从文则冒着生命危险多方奔走营救。后来得知胡、丁被害的消息后,沈从文悲愤交集,写下了四万字的《记胡也频》,和十一万字的《记丁玲》来悼念他的两个好友。丁玲没有被害,不久出狱,解放后担任高官。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丁玲仕途得意之后,没有念及昔日老友对她的一片深情,相反撰文对沈从文进行指责和辱骂。而沈从文则忍辱负重,始终保持沉默,没有发表过任何反击的文章,表现出对朋友旧情的偏重。沈从文也是位乐于助人的人。1947年他曾为一家报纸的副刊担任编辑,一位年轻诗人因经济拮据向他求助,他曾以卖字的方式为那青年筹款。解放后,沈从文完全可以凭着他卓越的文学才华写出一些歌功颂德的文字去迎合政治的需要,避免遭受迫害和打击。可是他违背人性的事情不做,宁愿把自己锁进小屋去进行与政治毫无关联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并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著,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这就是沈从文,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奏出什么样的乐章。沈从文具有美的人性,因此他的作品充满对人性美的追求。即使在被剥夺了讴歌人性美的权力之后,又能转向描写器物,表现出绮丽的“物性”之美。

  沈从文的作品不仅追求人性美,而且尽情讴歌自然美。他和周作人一样,都是书写美文的大师。二人有所不同的是,周作人的美文如同花房里的一个个盆景,姿态各异。沈从文的美文则如同大自然的景色,天然去雕琢。沈从文描写的一幅幅的风景画,使人感受到“皈依自然,而重返自然的边民宗教信仰的本旨”19,也“正是这种对自然生命的崇拜,使得他的作品中大自然种种景象格外见出个性,格外显得迷人。”20这使我们想起了练太极拳,同样是在练拳,普通人和太极高手有着本质的不同。普通人用“手”练习,只注意双手在挥动;而太极高手则用“心”在练习,以腰领手,心到手到,达到一种浑然忘我的境地。创作也是这样,普通人用眼睛去观察世界;高明的作家却是用心灵去感应世界,用内心的情感和外部世界的摩擦和碰撞去迸发灵感。由于沈从文具有美的心源,所以他笔下的人物、社会、大自然的景色,等等一切都如同火石的碰撞产生出的火花,显得那样的美。

  1988年5月10日,经历了世事沧桑和人间苦痛的沈从文不幸因病逝世。家乡人民非常崇敬他,怀念他,1992年,凤凰县人民政府将他的骨灰迎回家乡,安葬在"听涛"山下。碑上记道:"先生一生,淡名如水,勤奋、俭朴、谦逊、宽厚、自强不息。先生爱祖国、恋故乡,时刻关心国之安、乡之勃兴、民之痛痒、人之温爱,堪称后辈学习之楷模,特立墓地,以示永远怀念!"这段简朴的文字正是对沈从文唯美品质,一生追求的盖棺定论。

上一篇:读《边城》有感下一篇:解读沈从文《边城》中的忧伤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