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读后感

2021-01-30边城

《边城》读后感(汇编11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边城》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边城》读后感1

  《边城》是很久以来我就很想了解的一部小说,可是不知怎么总是不记得去读它,是自己太忙吗,好像不是,是对它的渴望程度不够吗,可我真的喜欢它。直到有一天偶然的与它邂逅,那种兴奋劲我真不知如何描述,我只对同学说了一句话:“一直以来我都在图书馆找一本书,可是我总想不起来它叫什么,今天我终于明白了,原来是它!”

  有人说他是山里飘来的一阵风,还带真新鲜泥土的气息。当我翻开《边城》的第一页,我就切身体会到了这句话的真实含义,顿时我好像置身其中,深呼一口气,感觉是那样的清新愉悦,让自己很放松!我的心也就从此刻跟这作者的笔尖跳动着,渐渐的认识的那个小镇,那条河,那里的人们,当然还有老船夫,翠翠,挪送。似乎我已成为了他们的朋友,随其乐而乐,随其忧而忧!

  现在的社会物质生活充裕,可是心灵的世界似乎并未与物质同行,因而“无聊’”,“寂寞’”,“空虚”成为了我们大多数人口头禅。我也不例外,我时常在这个物质横行的世界中感到疲惫不堪,心力交瘁,而《边城》便是我寻觅已久的一片净土,让我疲惫的心找到了一个可以停歇的驿站!与现在的世界相比,《边城》里的世界似乎什么都没有,或许是人间与天堂的差别,可是哪个是人间,哪个又是天堂呢?相信这个问题的答案将是不统一的。

  如果将《边城》比做一个杯子,就好像韩寒一样,我也好想从《边城》这个杯子里窥出理想世界的影子。走进《边城》的世界,总是想找一些词汇去描述它,可我总是失败了,因为任何华丽的辞藻在此都变得淡然无味,它们切实与这里的一切都不相符。最后我决定换过一个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有人曾说过人物是顺着小说的世界而生的。翠翠那如水一样柔情,明净的双眸,如那个世界的天空一样空灵,广阔的心;老船夫的善良,尽职;挪送的勤劳勇敢;天宝的直爽,憨厚。一切的一切或许就是一个“净“吧,我并不知我这样的概括是否得体,但它真是我真实的感觉。因为每次读完《边城》后我的心灵就如春雨洗涤过的大地纯净无比,那种感觉真好!

  谈论一个世界,当然不可或缺的便是那个世界中人们的三观。我很大胆的猜测或许那里的他们并不知这个名词的含义,可是他们却用他们的行动谱写着他们的三观。他们乐天安命,他们认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是情感,而金钱只是辅助它的一个次要工具,他们通常不在乎与其生活无关的其他世界。如此,就是他们的“三观“,或许,和现在人们的三观相比有人会笑话他们的无知,可是,当你仔细阅读之后,你还会笑话他们吗,难道你没有从中发现什么吗,它和众多专家高调提出的三观不有很多相似之处吗?

《边城》读后感2

  《边城》的开头:“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边城读后感1500字。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在如今的城市里,这种现象几乎绝迹,所以不难看出,作者沈从文对这种安静祥和的农村生活有着很深的感情以及对此的怀念。

  在《边城》里面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

  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或是植物,好像周围一切的一切都是美丽而又宁静的,但“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给别人看”,

  这又好像是为了衬托后来翠翠的不幸遭遇。所以说不同的人不同时间读同一部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

  本应该是圆 满美好的家庭,在母亲与父亲相聚无从实现而前后离世下,翠翠从小就过着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他们的孤单与悲凉时不时的涌流心头。其中,还让我们看到不幸的是,大老在水中淹死;二老离家出走;与翠翠朝暮相处的爷爷,又在雷鸣夜晚中悄悄离世……这一切的发生,无疑是对翠翠惨痛的打击。在《边城》结尾,作者想通过二老“也许明天回来”来点燃翠翠心灵的一时希望。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又岂不是给她一种无限的困惑、迷茫吗?作者最后留给我们的看似矛盾的问题,恐怕只有作者一个人才能回答了。

《边城》读后感3

  《边城》的作者是中国著名的作家沈从文,他善于写湘西,可能是生长于湘潭边的原因,身为汉族的他,更倾向于喜欢苗族,所以他的很多作品里都描写苗族的风土人情。他又被称作“风俗画家”。他的这部《边城》,运用了人生的形式来描写,以一种优美健康又不违背人性的方式来表达。

  《边城》是一本小说,并且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影响。我记得在初中还是高中的时候,语文课本上就讲过这本书的节选,虽然很短,但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故事让我感触更深。

  翠翠在文中是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傩送是一个淳朴的青年。在这个边城里,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纯真和质朴,也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情。但是这纯真的爱情并没有收获到一个美好的结局,虽然结局不是很美好,但是我却深深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我想作者写这篇文章也是想要人们学习文中人良好的品德和人格。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翠翠喜欢上了英俊的傩送,傩送也喜欢翠翠,可是不巧的是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天保知道自己弟弟也喜欢翠翠时,为了弟弟,为了避免尴尬就离开了家乡,但这一离开便永远离开了,知道是因为自己,哥哥才溺水身亡的,傩送便也离开家乡。这本书中最令我影响深刻的一句话就是: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可能翠翠就一直在等待傩送的回来。

  那这部小说的悲剧到底是造成?是疼爱孙女的爷爷,是天真善良的翠翠?是痴情的天保?还是淳朴的傩送?爷爷?爷爷特别疼爱孙女,每天都在为自己孙女的婚姻而奔波,却因为种种误会,在死前还在为孙女担心。翠翠自己?希望获得一份真挚的爱情的翠翠又有什么错?爱上傩送又有什么错?天保?读后感.痴情的天保,大胆表达自己的感情,但却陷入了矛盾之中,因为自己的弟弟也喜欢翠翠,并且与翠翠两情相悦,想要避免尴尬就离开了,没想到这一离开就是永远的离开。其实我觉得天保没错,喜欢一个人本身就没有错,后来知道弟弟也喜欢翠翠,便主动放弃,不就是为了成全弟弟吗?那错的是傩送吗?我觉得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追求爱情的权利,更何况他与翠翠是两情相悦,但是最后却为了亲情放弃了爱情。其实也没有错,要是我,我可能也会这样做,毕竟天保的死与自己有关。

  那到底错的是谁呢?可能就是这个残酷的现实,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庸俗的现实害了这本该美好的爱情。故事结束了,但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却远远没有结束。

上一篇:沈从文《边城》读后感心得800字下一篇:边城读后感500字,淡淡的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