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其祖父沈宏富是汉族,祖母刘氏是苗族,母亲黄素英是土家族。因此,沈从文的民族应是汉族,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沈从文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从《边城》看沈从文湘西小说的特征。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从《边城》看沈从文湘西小说的特征
摘要:沈从文作品的思想和艺术表现方式很独到,他以特异的湘西边陲,构筑了他的艺术长廊。本文从湘西风情画中的人性之美,“清水出芙蓉”人物画像,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场景,清新自然的语言特色几个方面来探讨其湘西小说的特征。
关键词:《边城》;沈从文;湘西小说;风情画;人性;牧歌式;语言
沈从文的笔下以湘西风情为起点,抒写着生命的本真情怀,从而吸引了读者的关注,在其淡然的抒情中,有着独到的艺术魅力。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简单的探讨:
一、湘西风情画中的人性之美
沈从文先生像一位魔术大师一样,以湘西的风情和人文环境为模板,不断变幻出迷人的、充满着灵性的情感世界和小说世界,在一种永恒情结的担当中,他释怀着人生的理想和对生命意义本真的追求和叩问,在近似童年的梦呓中留给世人一份陶醉和神往。
1.特异的环境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苗族,1902年12月28日生于湖南凤凰小城,这是个十分闭塞的地方,直到二十世纪初,还不通公路与火车,只有沅水及其支流,从群山中奔泻而出,注入洞庭湖,成为湘西与外界交通的主要通道。苗区的民风充满古朴的温情,主动帮忙是人与人之间的义务。男女爱情婚姻,也延续了原始的自由形态,男女间结识与相爱,多以对歌方式进行。如果双方都有意,便以歌约定下次见面的时间、地点。再互赠信物,以约永好。这都成了沈从文笔下“传奇”式名著《边城》等作品的背景。
六岁时,沈从文正式入私塾读书,由于他上学前已识过不少字,加上记性好,学还算上得平静。但时间一长,它就引不起沈从文的兴趣了,他发现逃学很有趣,于是他想着各种办法逃学。在当时,家长不能原谅这种放肆的“恶习”,因此,当他想当兵,征求母亲意见时,她“正想不出处置我的好办法”,立即就同意了。
沈从文自 14岁当兵后,他小小的心灵就承载了过多的磨难刺激,更加具体地感受到生命出奇的脆弱性、宿命性,并在不经意间,完成思想性格的转变。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作家们热心政治,作品的意识形态色彩愈来愈浓时,他专注于“人性”的研究和描写,因此,其作品冷静,显示永恒的价值。
2.对湘西自然的认同和皈依是湘西健全人性的存在
夏志清认为,“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个最杰出的、想象力最丰富的作家”和“最伟大的印象主义者”。 金介甫也说,文坛“总有一天会对沈从文作出公正的评价:把沈从文、福楼拜、斯特恩、普罗斯特看成成就相等的作家”;“他的作品以其独到的思想认识和艺术表现方式,绘制了一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社会生活的恢宏画卷”,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促使作者以特异的湘西边陲,作为构筑善与美的“神庙”的地基。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沈从文,在其二十余年的基本创作生涯中始终探索着人性的奥秘,他曾直言不讳地宣称:“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小庙供奉的是‘人性’。”联系其作品实际来看,他大量的湘西题材小说在整体上的确已形成丰富而深邃的人性思想内涵。他已把自己对人性问题的一般性思考具体糅合到对边地特有的社会风貌的充分展示中。
沈从文始终认为“由皈依自然而重返自然,即是边民宗教信仰的本旨”;他慨叹:“一种由生物的美与爱有所启示,在沉静中生长的宗教情绪,无所归纳,我因之一部分生命,竟完全消失在对于一切自然的皈依中。因而他的创作处处流露出一种近似宗教膜拜的、崇尚自然的感情。这种感情主要寓托了他对带有鲜明色彩的边地自然山水景物的精心描绘,而这一切已共同构成了作家讴歌健全人性思想的表现基础。
二、“清水出芙蓉”的人物画像
在其营造的人物画像中,他们生活在关爱之中,有一种近乎少女般的羞赧之美,在众多的人物群落中,男性落落大方,女性如出水芙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以梦归少女翠翠为中心的人物群落
他在《边城》中塑造的纯情少女翠翠、夭夭等,她们天真、美丽,代表圣洁的美,透着神性;《边城》中的老船夫、傩送,他们忠厚、朴素,在沈从文心目中具有道德典范的意义,是他所神往的淳厚民风和正直素朴的人格的主要载体。作家通过这个爱情故事所要张扬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大自然陶冶着边城人的心灵,而边城儿女为大自然增添人性的光辉。
2.油画式的“心笔”勾勒
在沈从文的小说中,他用自己的心笔,饱蘸着自己的心灵激情,用爱的火焰点燃生命的激情,在不动声色的抒情中,把一幅幅人物的画像镌刻在读者的心中。
“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一位倔强的管渡老人便跃然纸上,首先看出这里的人活着是有一个准则的,这个准则不是从文化人那里得来的,也许老船长连一个字都不认识,他的生活从经济报酬上来说,一定不富有,但老人却活的很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