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解读冰心的《两个家庭》和《最后的安息》(2)

2018-07-21冰心

  以冰心19岁时发表的小说处女作《两个家庭》为例,此作虽是冰心第一次公开发表小说,但已经有相当的文学水准。这篇小说的主旨显然是要借陈先生的经历,写留洋归国学子的失意,与对祖国现状的不平。但她却没有直写不平之事,而是先以一则“家庭与国家关系”的相关演讲作开头提点,接着由妯娌间谈话,引出几个人物渐次出场,交待背景,铺垫气氛,众人谈到陈先生的家庭,不由嗟叹。到了陈先生亲自为他的处境作答时,故事已至高潮。原来陈先生的悲剧并非只是一家的悲剧,而是当时青年普遍性的悲剧:留学归国后本想为国家贡献力量,但现实黑暗,报国无门,满腔的热诚落到空处,只有“寻那剧场酒馆热闹喧嚣的地方,想以猛烈的刺激,来冲散心中的烦恼”。妻子不理解他,反误会他,子女缺乏教育,放纵无端。陈先生从一个志满意得的青年,落到如此空虚颓废,岂不正让当时许多忧心国家的青年感同身受。在知悉了他的家庭状况,生活境遇之后,读者怀着疑问,再看他历数时局之弊,生活之苦痛,人生之颓唐与无奈,便格外能激发同情与愤慨。

  最后,陈先生一家的结局,也并未直称,而是在对谈中展现。作品的收尾,则复归至开头的李博士所作演说,“家庭的幸福和苦痛,与男子的建设事业能力的影响”上来。首尾和环,结构精巧,虽然叙述有些松散,仍不失为佳作。

  然而,这篇“问题小说”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分析的地方。其实只要通读过当时其他人的问题小说,将之横向比较,就会发现冰心的这篇作品中,第一人称叙述者与主人公是分离的,叙述者是文中的“我”,而主人公则是“我”的邻居陈先生。这两个人物之间,不仅因为隔邻而存在着物理意义上的墙,更存在着心灵上的巨大隔阂。这就是该小说起名为《两个家庭》的原因,冰心本就有将两者刻意作比较之意。

上一篇:冰心《火树银花里的回忆》欣赏下一篇:冰心《倦旅》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