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一厘米》教学设计(3)

2018-07-20毕淑敏

  三阅读第二部分,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文章思想内容分析:

  1.陶影带儿子参观寺院,因什么事而受到儿子的误解?

  买票。

  2.简要叙述这个误会过程。

  误会起因:红衣青年认为陶影应该多买一张票。

  误会发展:陶影向红衣青年解释未买票的理由。

  误会高潮:当测量结果出乎陶影意料之外,陶影为此误会了小也,甚至打了儿子,这更招致了红衣青年和围观者的指责和嘲笑。

  误会加深:卖冰棍的老太太的狡黠又让陶影的努力适得其反,误会越来越深。

  3.在这个误会过程中,陶影的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①安静、自信、镇定、有点洋洋得意。

  ②诧异、惊慌、孤立无援、目瞪口呆。

  ③恐惧。

  4.面对这种情况,陶影对这场纠纷采取了什么态度?

  忍。

  5. 如果没有儿子在跟前,面对寺院门口查票的红衣青年的所作所为,陶影会如何做?

  陶影可能会和红衣青年大吵一架,可能会说一些难听的话。

  6.为什么陶影对这场纠纷采取了忍的态度?

  可她不愿意孩子看见这一幕。为了小也,她忍。

  7.陶影为什么想去买票?她最终补票了吗?为什么?

  好不容易领孩子出来一天,她不能毁了情绪,要让天空重新灿烂。

  今天这张票,她是不能买!。若买了,她将永远说不清。

  8. 如果小说不加入买冰棍的老太太称量小也身高的情节,会对文章内容有何影响?

  如果文章不加入此情节,陶影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就不会很惨,这也是对陶影坚持讨回公道、挽回尊严的情节非常有帮助。

  9. 你怎样看待红衣青年?为什么?

  优点:对工作负责任,认真履行检票职责;缺点:处理问题的的方法简单、粗暴,说话刻薄,伤害了无辜的人。

  语言特色以及人物心理刻画分析:

  1.“陶影突然有些伤心。不就是一座庙吗?怎么连妈妈都不等了,旋即又释然,带儿子出来,不就是要让他快乐嘛!”

  母亲从伤心到释然是由于关注的焦点由自己转向儿子,体现了母爱的平凡而伟大。

  2. “陶影用目光包裹着儿子,随着小也的步伐,这目光像柔硬的蚕丝从茧中袖了出来。”怎样理解?

  这是一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出陶影看儿子的目光充满了温柔,充满了慈爱,且这种爱蚕丝一样连绵不绝。

  3.“在孩子面前,她要保持一个母亲最后的尊严。”

  此时此刻,陶影仍然首先考虑到孩子。

  4.“陶影的手像折断的翅膀僵在半空。”

  比喻句形象地表现了陶影担心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被破坏的恐惧心理。

  四阅读第三部分,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文章思想内容分析:

  1. 陶影通过了怎样地不懈的努力,终于讨回了公道,挽回了自己作母亲的尊严,保住了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印象?

  ①核实小也身高;

  ②求人帮忙写信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

  ③讨回公道,挽回尊严。

  2.即使陶影什么也不做,随着时间地流逝,小也也会忘记那一幕,但陶影仍然积极努力着,为什么?

  为了保住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

  4.陶影对红衣青年的态度表现了她什么品质?

  宽厚、善良。

  5. 小说最后,对于两毛钱都很看中的陶影,为什么拒绝赔偿?为什么说“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情同孩子讲清楚,告诉他,妈妈没有错儿………”?

  因为她讨回了公道,讨回了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这是最重要的。她要的只是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是作为母亲的尊严。她捍卫的是诚实、正直的价值观,捍卫的是儿子心灵的纯洁与美好。

  语言特色以及人物心理刻画分析:

  1.“陶影很内疚,她对工作还是很负责的,这两天常常走神。”

  表明陶影极为重视逃票事件。

  2.“日子像雪白的面粉,毫无变化地流泻过去。”

  比喻句生动地表现了陶影等待回音的急切心理。

  3. “是的,陶影在这一瞬,也在问自己。她是个生性平和的女人,别说是两位素不相识的老年人登门致歉,就是红衣青年本人来,她也不会刁难他的。”

  宽厚、善良。

上一篇:林清玄的《心田上的百合花》阅读答案下一篇:30句毕淑敏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