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小说文本的医者叙事探究(2)

2018-07-20毕淑敏

 2 医学视景下的文学表达

  毕淑敏从事医学工作20年余年,其作品深深镌刻上了来自她职业医生身份的医学痕迹。所以说她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个独特的存在,她的作品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创作景观——医学视景的文学表达——知识启蒙、医学叙事、人文关怀。因此,她的文本同时具有文学和医学的双重社会功能和价值。

  毕淑敏作品中的医学知识主要是通过两种形式得以呈现:一是借助小说人物之口(特别是医生)对于病情的讲解,二是随着故事情节适时提供资料。例如在《血玲珑》中在讲述一个为了拯救女儿的生命的女人不惜精心制造出一个新的生命的故事。随着这个故事的发展,作者不断地通过医生魏晓日和钟百行教授向读书叙述渐进性贫血症的发病特征,进展和治疗方法,甚至通过卜秀文的自学情节的设计来向读者提供更多相关疾病的知识。其他作品中,比如安乐死知识贯穿于《预约死亡》,预防乳腺癌的知识时不时在《拯救乳房》以重要信息的形式出现,《女心理师》介绍了心理治疗的方法等。这种做法“比一般科幻小说增加了现实性,比一般单纯的现实题材小说又增加了科学知识,使小说更接近现代读物的功能”。从这一角度来看,毕淑敏在医学视景的文学表达是知识性和故事性兼容的,为读者了解医学知识提供了一个便捷的窗口。   另外,毕淑敏作品中的医学视景还体现在她的描写对象和叙述的故事上。她的作品无不以“疾病和死亡”为落点。读毕淑敏疾病题材的作品,会有很强烈的现场感,彷佛置身于疾病的痛苦、死亡的气息、消毒水的味道,内心的颤动上,使我们不得不关注生命的重量,生存的意义。除了身体疾病上的关注,毕淑敏还进入了一个更深的层面——精神层面给予患者以关心。这主要体现在作者极力打造的心理小说上。除了《拯救乳房》这部专门关注乳腺癌患者的心理障碍和康复治疗外,《女心理师》这部心理小说就是通过人物心理性格的刻画和生动的描述和对心理疾病患者治疗过程的呈现,来探索现代人心理困惑的救赎之路。总之,毕淑敏笔下所塑造的形象大多是她内心所想医治的对象。

  无论是对于医学知识的引进还是关照对象的选取,都体现出了毕淑敏骨子里的人文关怀。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毕淑敏在攻读心理学硕士学位时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所以,不可忽略的是她始终在关注病人, 努力逼近生命更本质的东西,试图为他们开出生命的处方。作家王蒙这样评价毕淑敏: “她有一种把对于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的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因此,她清澈的医心赋予了文学作品独特的诗性智慧。这种独特的智慧主要体现在作者用冷静,客观,洁净的笔锋追寻生命的思考和死亡求索。毕淑敏很用心地去诠释自己的生命观,将自己对人的生命的崇敬传达给读者,引导大家更加珍爱生命,不断去思考生命的价值,实现生命的超越。《女心理师》的序言中写道:“生存就是向着死亡的进发。只要生命还存在,对死亡的关注就不会停歇。生命和死亡,是我们人生的两个翅膀,你只有都思索了,才能飞翔。”她认为生生死死都是人必须经历的过程,如何更从容更理性地面对死亡,这是毕淑敏小说集中的关注点。

  在每一部作品中,毕淑敏都尽力用洁净的笔触去叙写身边的故事。作为一个作家,她努力去关注更广大的生命,帮助他们认识生与死。在她文本中的这种特有的“工具性”正是她一直追求的“对人类有用的事情。”那跃然而出的一颗悬壶济世的医者之心,这是毕淑敏作品的精髓所在。

上一篇:毕淑敏:天使和魔鬼的较量下一篇:毕淑敏散文的爱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