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歌》赏析

2018-07-20采薇

  《采薇歌》最早见于《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墨脱初的长子和幼子。历史上表彰这两个人,基于两点:一是不贪权势。孤竹君生前拟让位给叔齐。在他去世后,叔齐让伯夷,伯夷不受逃去,叔齐也不肯继位而逃去,王位便由中子继承。故晋代吴隐之诗《酌贪泉》说:“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二是反对周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在逃离孤竹国之后,都去投靠西伯姬昌(周文王)。姬昌去世不久,其子姬发(周武王)起兵讨伐商朝的末代君主纣。《史记·伯夷列传》说:“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可见伯夷、叔齐兄弟俩是以家庭内部倡“孝”、庙堂之上倡“仁”来反对武王伐纣的。而在周朝建国后,宁可饿死,也不愿为周朝出力。在历史上被认为是“舍生取义”的典型,因而备受后人称赞。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仁”,是“古之贤人”(《论语·述而》),韩愈更作有《伯夷颂》的专文加以颂扬。《采薇歌》即是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之前的绝命辞,与其“叩马而谏”武王伐纣的进言,同是最足以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言辞。

  歌词首句中的“西山”,指首阳山。首阳山,又名雷首山,在山西省永济县南。这是伯夷、叔齐隐居并最后殉身的地方。一、二两句直陈登上首阳山的高处采薇充饥。薇,即巢菜,俗名野豌豆,蔓生,茎叶似小豆,可生食或作羹。这两句用赋体,字句平浅,感情也似乎平淡,其中却包含有决不与周王朝合作这一态度鲜明的抉择。所说的是采薇这一件实事,但也不妨看作是一纸“耻食周粟”的宣言。三、四句以议论出之,说明不合作的原因。认为武王伐纣是“以暴易暴”,而非以仁义王天下,是不可取的,而武王却并不以此为非。以上几句是夷、齐表明自己政治上的立场、态度,以“以暴易暴”四字对新建立的周王朝进行了激烈的批评。以下转入全诗的另一个层次,写个人的历史性的悲剧。神农、虞、夏时代都是历史上的圣明之世;说神农、虞、夏转瞬即逝,其用意在于反衬自己的生不逢时,由于找不到一个安身立命的立足点而充满了失落感。“我安适归矣”,故意用无疑而设问的语气,增强了感慨的份量,与《诗经·魏风·硕鼠》的“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的写法正不谋而合。结尾两句是无可“适归”的延伸和发展。唐人司马贞串讲末二句说:“言己今日饿死,亦是运命衰薄,不遇大道之时,至幽忧而饿死。”(《史记索隐》)可以想见当伯夷、叔齐吟唱到此歌结尾时,虽已气衰力微、不可能呼天抢地地大声唱叹,但这感慨至深的垂死之言,即使声音很小甚至不甚连贯,仍然是会动情地顽强地唱出并长久地回响在首阳山的山涯水际的。

上一篇:采薇歌下一篇:歌曲《采薇》周迅